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三氯生因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洗护日化用品中.随着这些日用品被人类不断消耗,三氯生也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并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中残留的三氯生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态毒性,进而给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的潜在风险,甚至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基于此,本文总结和分析了三氯生在环境介质中的残留特征及其可能发生的降解代谢过程和产物,并系统地介绍了三氯生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对生物体繁殖、遗传和基因等方面的毒性效应,综合分析了三氯生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有关三氯生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一株拮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鉴定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峙实验,从采集自黄渤海海域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放线菌SCF-18,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分析。SCF-18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都具有拮抗作用,且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拮抗效果最为明显,生长抑制率为89.78%。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F-18发酵滤液可以抑制立枯丝核菌丝的生长,发酵液浓度越高,抑制力越强;当发酵液浓度达到50%时,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78%和80.26%。菌株SCF-18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F-18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放线菌SCF-18耐盐度可达5%。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放线菌SCF-18初步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本研究发现,SCF-18菌株是防治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的潜在优良生防菌株,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主要评估了双齿围沙蚕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分子特征,记录了其对于液态Cu2+胁迫的基因表达情况,并通过测序获得的HSP70 cDNA序列与其他沙蚕及无脊椎动物HSP70同源性比对来判定蛋白特性.结果表明: 该HSP70基因全长cDNA序列共2161 bp,包括5′非翻译区48 bp,3′非翻译区142 bp,一个多聚腺苷酸信号序列(AATAAA)和Poly A尾巴以及开放阅读框1971 bp.阅读框共编码656个氨基酸,总分子量为71.43 kD,理论等电点为5.15.该氨基酸序列中含有HSP70家族的3个签名序列——IDLGTTYS、IFDLGGGTFDVSIL和IVLVGGSTRIPKIQK,以及细胞质特异性调控基序EEVD,C端重复序列GGMP.同源性分析表明,本研究所获双齿围沙蚕HSP70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序列相似性高达94%,与其他无脊椎生物的HSP70相似性也高达79%以上.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Cu2+(0.2~5.0 mg·L-1)胁迫能够显著诱导沙蚕HSP70 mRNA表达,并于1 d后达到峰值.本研究系统描述了双齿围沙蚕HSP70的分子特性,其可被液态Cu2+诱导表达,具备作为环境污染分子生物标记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新合成复合絮凝剂HECES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以元机铝盐和天然高分子玉米淀粉为原料,合成一种生态安全型复合高效絮凝剂HECES.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里适当提高淀粉/铝盐比例,有利于HECES絮凝性能的提高;处理模拟废水时,3.0mg·L^-1的HECES相当于4.5mg·L^-2PAC和1.0mg·L^-1PAM复合投加效果;对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8.0mg·L^-1和4.0mg·L^-1,相当于PAC用量的50%和40%,浊度去除率高达95%和99%.研究还证实絮凝效果与模拟浊度废水的浓度、供试污水的组成成分有关,HECES对高浓度废水处理效果更佳.HECES在PH=4.0-9.5范围内絮凝效果最佳。其生态安全特点体现在投加量少,具有较大生态毒性的游离态铝离子残留量低。  相似文献   
15.
有机污染环境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修复有机污染环境,费用昂贵,而且还可能使当地的生态资源难以再利用,对于大面积污染土壤也难以实施。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吸收、降解以及根际圈降解的作用方式将有机污染物从环境中彻底去除,具有处理费用相对低廉、对环境扰动少和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点,目前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大热点和前沿。本文对环境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的发生机理、近年来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对有机污染植物修复的强化措施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根际圈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71,自引:9,他引:62  
根际圈以植物根系为中心聚集了大量的生命物质及其分泌物,构成了极为独特的“生态修复单元”。本文叙述了根在根际圈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生理生态作用,富集、固定重金属,吸收、降解有机污染物等功能;菌根真菌对根际圈内重金属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根际圈内细菌对重金属的吸附与固定,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作用以及根际圈真菌和细菌的联合修复作用等,同时对可能存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根际圈对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是植物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并指出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筛选对水溶性有机污染物高吸收富集及其根 发泌能力强的特异植物,同时接种利于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专性或非专性真菌和细菌可能会成为有机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