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刘洋洋  荆奇  周琼 《动物学杂志》2016,51(3):455-465
为了阐明机敏异漏斗蛛(Allagelena difficilis)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机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体表的超微感受器进行了观察。机敏异漏斗蛛的体表感受器多样,毛状感受器的种类和数目最多,包括触毛、听毛、味觉毛、毛状刺、羽状毛、棘,广泛分布在体表各部;三明治状感受器分布于蜘蛛腹部背面和腹面以及步足等处;半球状感受器分布于蜘蛛的步足;单裂缝感受器和琴形器也主要分布于步足。  相似文献   
12.
戴廷波  赵辉  荆奇  姜东  曹卫星 《生态学报》2006,26(11):3670-3676
灌浆期高温和水分逆境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以扬麦9号、徐州26和豫麦34三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灌浆期高温和水分胁迫环境,研究了花后高温及温度和水分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但降低了谷蛋白含量,导致麦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降低。高温显著降低了籽粒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支/直比。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及其组分形成所需的适宜昼夜温差随小麦品质类型而异,但温度水平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影响较温差大。在高温和水分逆境下,温度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影响较水分逆境大,且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表现为干旱〉对照〉渍水,以高温干旱最高,适温渍水最低;淀粉含量为对照〉干旱〉渍水,以适温对照最高,而高温渍水最低。高温和水分逆境显著提高了籽粒醇溶蛋白含量而降低了谷蛋白含量及支链淀粉含量,使蛋白质谷/醇比和淀粉支/直比降低,以高温渍水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组分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品种之间,高蛋白小麦籽粒蛋白质和组分的形成受高温和水分逆境的影响更大,而低蛋白品种籽粒淀粉形成显著受温度和水分逆境的调节。分析表明,在高温和水分逆境下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清蛋白和醇溶蛋白显著正相关,籽粒淀粉含量与谷蛋白、支链淀粉含量及支/直比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2个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皖麦38和扬麦9为材料,研究了花后第4天开始的土壤干旱(SRWC=45%~50%)和渍水对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关键调控酶活性的影响。小麦叶片和籽粒的测定结果均表明,小麦源库器官中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关键调控酶活性变化趋势在2个品种间基本一致。与对照(SRWC=75%~80%)相比,干旱和渍水均明显降低了花后旗叶中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而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略有下降。干旱和渍水均降低了籽粒库蔗糖合成酶(SS)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降低尤甚。其中干旱处理下SS的下降比渍水更为明显。与对照相比,渍水明显降低了籽粒谷丙转氨酶(GPT)和GS活性,而干旱的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淀粉产量和含量与SPS,SSS和GBSS活性的关系比与SS活性的关系更为密切,籽粒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与叶中GS和籽粒中GPT活性的关系比与籽粒中GS关系活性更为密切。这些结果表明小麦源库器官中调控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关键酶活性变化是花后不同水分状况影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防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土壤水分处理,每水分处理下再设置两个施氮水平,研究了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氮素水平对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和籽粒淀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渍水和干旱处理显著降低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干旱处理下,增施氮肥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渍水处理下则相反.水分逆境明显降低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且渍水处理下增施氮肥降低小麦叶片和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干旱状态下规律相反.渍水处理下增施氮肥降低淀粉积累速率.水分逆境明显降低小麦粒重、产量和淀粉产量,且干旱处理下增施氮肥有利于籽粒重、产量和淀粉产量的提高,而渍水下增施氮肥使粒重和产量进一步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花后渍水和干旱逆境下施用氮肥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籽粒淀粉积累有明显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基因型与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品质与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荆奇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0):1649-1653
通过2年3点试验,研究了40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品系)籽粒品质性状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变异。结果表明,籽粒品质和蛋白质组分在基因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小麦籽粒品质的综合性状,可将40个小麦品种(品系)分为6组不同的品质类型,在本试验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基本以中筋及弱筋小麦为主;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的容重、沉降值、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与蛋白质组分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而面筋指数、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对环境反应不敏感,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谷蛋白/醇溶蛋白比。面粉面筋质量好,基因型与生态环境的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谷蛋白与醇溶蛋白及两者的比值有显著影响,对球蛋白影响不大,而面粉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及千粒重主要受基因的表达和环境的独立影响,蛋白质组分含量在基因型间和环境间的变化与小麦籽粒烘烤品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耐荫品种扬麦158和不耐荫品种扬麦11两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了花前营养器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转运及其与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遮光条件下小麦花前营养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的下降是造成小麦籽粒产量降低的原因之一;小麦支链淀粉在遮光条件下显著降低而直链淀粉变化不明显,导致小麦籽粒总淀粉含量和支/直显著下降;遮光降低了两品种小麦籽粒淀粉峰值粘度;降低了不耐荫品种扬麦11的低谷粘度,提高了其糊化温度,但对耐荫品种扬麦158的低谷粘度和糊化温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相同浓度配比的蔗糖和谷氨酰胺培养液中培养小麦品种扬麦9号和徐州26号的离体穗,检测不同水平的糖氮对小麦粒重及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提高培养液中蔗糖和谷氨酰胺供应水平后,单粒重、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降低;培养液中糖氮水平过高,叶片的sOD和CAT活性则下降,MDA含量升高,籽粒单粒重下降.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蔗糖向淀粉的转化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两个小麦(TriticumaestivumL.)品种“鲁麦22”和“鲁麦14”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蔗糖合酶(sucrosesynthase,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pyrophosphorylase,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olublestarchsynthase,SSS)、束缚态淀粉合酶(starchgranule-boundsynthase,GBSS)的活性以及籽粒ATP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上述酶活性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特征,酶活性一般在白天较低,而在夜间呈现较高活性,而籽粒ATP含量趋势相反。相关分析表明,白天较低的酶活性可能与气温超过其适宜温度有关。对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日变化的可能因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池栽试验条件下,设置渍水、干旱和对照3个水分处理,每个水分处理下设置两个施氮水平 ,研究了花后渍水或干旱逆境下氮素营养对两个不同类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花后渍水或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麦的千粒重、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在适宜水分和干旱条件下,增施氮肥增加了小麦籽粒产量,而在渍水条件下,增施氮肥降低了产量。干旱处理提高了蛋白质含量,干、湿面 筋含量,沉降值和降落值;而渍水处理则降低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干、湿面筋含量。同 一水分处理下,增施氮肥提高了蛋白质含量,谷蛋白/醇溶蛋白比,支链淀粉含量和支/直链淀粉比。在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上存在显著的水氮互作效应,且水分、氮肥及水氮互作效 应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品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0.
选用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运用离体穗培养技术,研究了谷氨酰胺供应水平对小麦穗籽粒重、淀粉和蛋白质及其组分积累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谷氨酰胺供应水平的提高,粒重、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量均呈单峰曲线,在6 g·L-1谷氨酰胺水平时达到最大值;籽粒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随谷氨酰胺浓度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变化与总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而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含量在2~6 g·L-1谷氨酰胺浓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此后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