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2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罂粟科白屈菜族的化学分类及资源利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12.
从青杨天牛虫尸上分离出枝顶孢霉、球孢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轮状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5种病原真菌,其中枝顶孢霉为国内新记录。利用青杨天牛蛹对五种致病真菌进行了生物测定,5种病原菌的致病力顺序为: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枝顶孢霉>尖孢镰刀菌>轮状镰刀菌。青杨天牛不同虫期对金龟子绿僵菌的易感性顺序为:l龄幼虫>蛹>老熟幼虫。利用金龟子绿僵菌和枝顶孢霉菌液田间防治青杨天牛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5.56%及48.72%o  相似文献   
13.
我国脊虎天牛属幼虫记要(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庭玉 《昆虫学报》1989,32(3):337-340
  相似文献   
14.
星天牛属的数值分类研究初探(鞘翅目:天牛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斌 《动物分类学报》1989,14(1):96-103
本文选取了92个综合特征对星天牛属 Anoplophora 的九个种分别进行了系统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是一致的。灰星天牛 A.versteegi(Ritsema)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种,在体型和一系列特征上都与其它星天牛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把它从本属中分出,归入安天牛属Annamanum是比较合理的。许多学者将 Anoplophora分开成两个亚属,甚或两个不同的属,数值分类结果表明,除A.versteegi外的所有种中,不存在明显的类元划分界线,且也不存在秩级划分的重要特征,而是呈均一的自然类群。 用三个相似性系数借助于三个协表相相关系数作为最优性分类的评判标准对系统聚类法的九种聚合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UPGMA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15.
16.
Yunnan(云南):Lijiang(丽江),alt、3000~3500m,ad marginem rivulae,1939-09-18,R.C.Ching(秦仁昌)30626(typus,PE) 本种叶形酷似山尖子P.haotatas(L)Y.L.Chen,但植株,特别茎上部密被腺状短柔毛;叶柄无翅,总苞片和小花均为5;冠毛褐色或紫褐色与后者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7.
铃兰族rbcL基因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用7属9种铃兰族Tribe convallarieae植物的叶绿体DNA中rbcL基因片段的PCR产物的RFLP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开口箭属与蜘蛛抱蛋属关系密切,夏须草属与族内其余各属亲缘关系稍远,与外部器官形态、核型和孢粉学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此外,本文对铃兰属的系统位置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缘蝽科的比较形态学研究Ⅰ(异翅亚目:缘蝽总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叙述了缘蝽科的基本特征以及缘蝽科中22个族或亚科级单元的比较形态学特征,特别是外生殖器的特征描述及其图解多为首次报道。认为瘤缘蝽族、喙缘蝽族、竹缘蝽族、沟缘蝽亚科、达缘蝽族、同缘蝽族、特缘蝽族及美洲各族(或亚科)为单系群;梭缘蝽族(包括唯一属梭缘蝽属)的族级地位成立;缘蝽族各属关系复杂;黛缘蝽族是一个复系类群,各属关系复杂,在头部、阳茎和雄虫生殖腔等方面的构造已呈明显差异,此族似不成立;岗缘蝽族应是一单系群,但Plinachtusbasalis似应独立成属并移出岗缘蝽族;曼缘蝽族、昧缘蝽族及鼻缘蝽族[仅1属1种,该属另外1种SinotngusrubromaculusHsiao被移到类缘蝽属中,即Anacanthocorisrubromaculus(Hsiao)(n.comb,新组合)为单属族,它们的系统学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希缘蝽族(或亚科)身体构造很特异,是较原始的缘蝽类群;棒缘蝽亚科亦为较原始的类群,其中棒缘蝽属群各属组成一单系群,证明Stal(1873)将它们成立棒缘蝽族合理;其余棒缘蝽亚科各属虽在某些外部形态上表现出一定的亲缘关系,但属间特征交叉,且与棒缘蝽族有许多共同特征,若归为一族,则造成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进一步研究Elymus sibiricus L.、E.nutans Griseb.和E.burchan-buddae(Neuski)Tzelev [=Roegneria nutans(Keng)Keng]的外部形态差异及其系统学关系,本文对这三种植物的6个穗部形 态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比较,并对这三个Elymus种进行了种间杂交及杂种F1的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 为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这三个Elymus种的穗长及颖长等性状均变异很大,而内稃的长、宽则变异 不大并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E. nutans×E.barchan-buddae及E.nutans×E.sibiricus的杂种F1均完 全不育,减数分裂不规则。E.nutans×E.burchan-buddae杂种F1的减数分裂构型为:7.70I+13.40 Ⅱ+0.06Ⅲ+O.08 Ⅳ,而E.sibiricus×E.nutans杂种F1的构型为11.98 Ⅰ+9.61Ⅱ+O.64Ⅲ+0.39 Ⅳ+0.01V。由本实验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的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内稃形态性状结合穗部 其它性状的差异能对这三个物种进行较准确的鉴定;2.E.nutans与E.burchan-buddae的亲缘关系较 近,而E.nutans与E.sibiricus的亲缘关系则较远;3. E,burchan-buddae×E.nutans的杂种Fl中存在着染色体配对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