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1.
无花果(Ficus carica)是世界上驯化最早的果树之一,也是我国引入最早且现在仍在大规模种植的果树之一。新疆是我国无花果的最早种植地,也是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规模化生产地,而阿图什地区又是新疆的无花果主产区。为明确现有无花果品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无花果应用传统知识,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和植物分类学方法,对阿图什地区的无花果进行实地采集,走访调查当地维吾尔族群众,记录无花果的当地民间应用方式。结果显示阿图什地区栽培的无花果地方品种有:早熟无花果、黄无花果、小圆黄无花果及晚熟无花果等5个品种。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民间流传着无花果的很多传统"民间处方",与其他植物配伍,在医药上有很多作用。此外,在庭园绿化上也大量应用无花果,具有很好的观赏效果。对阿图什地区维吾尔族民间无花果传统利用进行调研,有利于深度开发无花果资源,也将对维吾尔族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雄树上寄生的一种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ophagus sp.进行控制梯度放蜂实验,结合产卵行为、交配行为观察,定量研究了该种非传粉榕小蜂的性比率.结果表明: Apocryptophagus sp.雌蜂在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产卵后的第3天开始访问榕果,从果外完成产卵,产卵时间持续2 d左右.发育成熟以后,其雄蜂几乎与传粉榕小蜂雄蜂同时羽化,雄蜂咬开寄生有其雌蜂的瘿花并进行交配,雌蜂交配后从瘿花内羽化出来离开榕果,去寻找新的处于接受期的榕果,而雄蜂一直留在其寄生的榕果内直至死亡.后代性比与局域配偶竞争理论预测一致:性比偏雌,随着在同一榕果产卵的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后代性比上升;同时,单个榕果内的后代数量也上升,而平均后代数量却显著下降.在个体水平上,当1头雌蜂在榕果上产卵时,后代性比与后代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全年发生世代的多少,常随区域性的不同复盖寄主植物相和气候、天敌等因子的改变而互有差异,据1956年各地研究情况报导,在华北与新疆地区,棉田一般每年发生三代(北京二代)。关于棉田之前有无早春一代问题,因现有资料不足,未曾下有结论,各国学者对此看法亦不一致,如Logina Loginoki氏主张棉田之前还有一代(1954年),而格鲁森柯夫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双乳化溶剂蒸发法,优化无籽刺梨多糖纳米粒制备工艺,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以内水相W1和有机相O的比例、初级乳PE和外水相W2的比例以及泊洛沙姆P188的浓度为自变量,纳米粒的包封率为响应值,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W1和O的比例为1:8,PE和W2的比例为1:7,泊洛沙姆P188的...  相似文献   
15.
伪鞘榕小蜂Sycoscapter trifemmensis是一种寄生于鸡嗉子榕间花期榕果的专性寄生蜂,雌雄两性繁殖策略分化明显,为更好理解和诠释雌蜂寄主定位和雄蜂配偶识别机制,有必要对两性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运用环境扫描电镜观察,对比和探讨了伪鞘榕小蜂雌雄成虫的触角和触角感器类型、分布、数量及其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雌蜂触角鞭节由11鞭小节组成,总长817.82±33.23μm,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类型1)、锥形感器(类型1)、多孔板形感器(类型1)、栓锥形乳突状感器5类5种;雄蜂触角鞭节仅由6鞭小节组成,全长为雌蜂的1/3,且各节有明显的缩短和增粗特征,着生感器包括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类型2和类型3)、锥形感器(类型1和类型2)、多孔板形感器(类型2)、腔锥形感器5类7种。雌蜂触角感器的数量与分布显著高于雄蜂,且同类型感器在雌蜂上具有明显的延伸、增粗、分支的特征,以板形感器和锥形感器最为突出。伪鞘榕小蜂雌雄成虫的触角及其感器有明显的性二型,特别是与化学信息识别相关的感器,反映了雌雄蜂在不同生态环境和繁殖压力下的形态分化、行为策略和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苹果榕传粉小蜂Ceratosolen sp.雌性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苹果榕传粉小蜂雌性触角呈膝形,分布着7类13种类型的感器,包括毛型感器、多孔的板型感器、锥型感器(2种类型)、栓锥型乳突状感器、刺型感器(4种类型)、腔锥型感器(3种类型)和一种专一性的角锥型感器。对各感器的形态、数量、分布进行描述,并结合感器的选择性染色(Ag+染色)、传粉小蜂行为及其榕/蜂互惠共生系统,对不同类型感器的功能和生态学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对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鸡嗉果榕(Ficus semicordata)雄树上寄生的一种非传粉榕小蜂Apocryptophagus sp.进行控制梯度放蜂实验,结合产卵行为、交配行为观察,定量研究了该种非传粉榕小蜂的性比率.结果表明:Apocryptophagus sp.雌蜂在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gravelyi)产卵后的第3天开始访问榕果,从果外完成产卵,产卵时间持续2d左右.发育成熟以后,其雄蜂几乎与传粉榕小蜂雄蜂同时羽化,雄蜂咬开寄生有其雌蜂的瘿花并进行交配,雌蜂交配后从瘿花内羽化出来离开榕果,去寻找新的处于接受期的榕果,而雄蜂一直留在其寄生的榕果内直至死亡.后代性比与局域配偶竞争理论预测一致:性比偏雌,随着在同一榕果产卵的繁殖雌蜂数量的增加,后代性比上升;同时,单个榕果内的后代数量也上升,而平均后代数量却显著下降.在个体水平上,当1头雌蜂在榕果上产卵时,后代性比与后代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钝叶榕与其传粉榕小蜂及两种协同进果的非传粉榕小蜂Diaziella yangi和Lipothymus sp.间的化学联系与分配机制,采用顶空动态法提取钝叶榕(Ficus curtipes Corner)雌花期和传粉后的榕果挥发物,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鉴定、分析了挥发物的成分和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从钝叶榕榕果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物成分,主要是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6-甲基-5-庚烯-2-酮、β-罗勒烯、反-β-金合欢烯、α-金合欢烯、α-派烯、香桧烯、顺-β-罗勒烯、顺-β-香柠檬烯、大香叶烯D和4,8-二甲基-1,3,7-壬三烯可能是构建钝叶榕特异性化学信息的基础。雌花期榕果挥发物释放量明显高于传粉后挥发物的释放量,且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异质性。这说明榕蜂育幼繁殖系统间存在着化学信息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李宗波  杨培  杨大荣 《四川动物》2013,32(2):199-204
比较钝叶榕三种同步进果的榕小蜂——钝叶榕传粉榕小蜂、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sp.的关键形态,结合它们的进果行为,分析非传粉榕小蜂的形态适应性和依赖传粉榕小蜂进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sp.的胸部、前后足均趋同于钝叶榕传粉榕小蜂,但两者体表较为光滑,有鳞片状刻纹,少毛,且触角第三部分未衍生出刺突形结构,下颚也无骨板。钝叶榕传粉榕小蜂利用刺突和下颚来撬动苞片,形成微小开口,这一过程约耗费总进果时间的2/3。无论钝叶榕传粉榕小蜂是否进入果腔,一旦苞片处形成开口,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sp.即可顺利进入,进入果腔的时间无显著的差异。因此,缺少刺突形结构和骨板是杨氏金小蜂和Lipothymussp.不能独自进果的关键,也意味两者进果必须依赖钝叶榕传粉榕小蜂。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究金蝉止痒颗粒辅助治疗对湿疹患者皮肤损伤、皮肤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治疗的120例慢性湿疹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其中对照组口服奥洛他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治疗基础之上加服金蝉止痒颗粒。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湿疹皮肤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皮肤屏障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瘙痒评分、皮损面积评分及EASI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EWL指标显著降低,而WCSC和SC指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升高,而IL-4、TNF-α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治疗组为3.3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洛他定联合金蝉止痒颗粒治疗湿疹能够减少皮肤损伤,修复湿疹患者皮肤屏障损伤,调节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改善湿疹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