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月季的植株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近20年月季植株再生和转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月季通过器官和体细胞胚发生途径都能再生植株,但遗传转化主要是利用体细胞胚发生途径.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外源基因如报告基因、抗病基因和改变花色的基因等已转化成功.文章还对今后月季转基因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香石竹的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分子育种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香石竹的再生体系多以器官直接再生不定芽为主, 而通过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途径再生报道较少。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均可建立香石竹遗传转化体系, 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普遍且比较稳定。近年来以延长香石竹瓶插寿命为目标的分子育种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 对其色、香和形等其他重要性状的分子育种也已经起步, 而有关香石竹抗性的分子育种有待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3.
矮牵牛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常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体细胞育种和单倍体育种4个方面评述了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育种研究进展.国外对矮牵牛育种研究较多,新品种面世推陈出新,国内对其研究则较为薄弱.其常规育种最为成功,不断有新品种推出,基因工程育种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已有新品种面世,而体细胞育种及单倍体育种尚无新品种产生,但对这两种方法在育种上应用的可能性和前景作出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14.
珙桐种质资源保存样本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珙桐 (Davidiainvolucrata) 是我国特有的珙桐科单型属植物, 起源古老, 是第三纪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 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利用RAPD技术, 通过 11个多态引物对 5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珙桐天然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但群体间的差异明显, 2 6 %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研究将珙桐划分为东南部和西北部两大种源区。通过对珙桐群体间及群体内的聚类分析, 结合遗传标记的捕获曲线研究提出了珙桐种质资源保存的样本策略。原地保存可以选择甘肃文县、四川峨眉山和贵州梵净山 3个种群作为保存对象, 每个群体保存面积 3hm2 以上 ;异地保存应抽取甘肃文县、四川峨眉山、湖北神农架、贵州梵净山等 4个群体, 每个群体抽样 30个以上个体, 株间最小间距 30m以上, 共计保存 15 0个个体, 分别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建立一个异地保存点。  相似文献   
15.
GFP基因转化香樟胚性愈伤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香樟胚性愈伤组织作为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遗传转化研究。经农杆菌侵染后的胚性愈伤组织通过共培养、选择培养后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和体胚,对抗性愈伤组织及体胚的诱导过程进行了GFP荧光检测。结果表明,GFP基因能在抗性愈伤组织和体胚中强烈表达,证明GFP基因能够在香樟遗传转化中得到应用。对抗性愈伤组织的PCR检测初步证实外源GFP基因已整合到香樟胚性愈伤组织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6.
香石竹植株再生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香石竹的再生体系、遗传转化体系及其分子育种现状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香石竹的再生体系多以器官直接再生不定芽为主,而通过愈伤组织和体细胞胚途径再生报道较少。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均可建立香石竹遗传转化体系,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普遍且比较稳定。近年来以延长香石竹瓶插寿命为目标的分子育种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对其色、香和形等其他重要性状的分子育种也已经起步,而有关香石竹抗性的分子育种有待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17.
用RAPD技术分析了18个三色堇(Viola wittrockiana)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21个随机引物扩增了167条带,其中127条具多态性,显示自交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用UPGMA法可将自交系聚为五大类,其分类结果与花径和材料来源地基本一致。以其中的5个自交系进行双列杂交试验,研究了RAPD遗传距离与三色堇杂交后代10个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RAPD遗传距离仅与花数达到0.1的显著水平,而与其它8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不显著;用RPAD遗传距离预测三色堇的花数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用于对其它性状杂种优势的预测目前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以香石竹叶片为外植体,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tumefaciens)介导法,在选择分化培养基中培养后,将香石竹重复结构的ACC氧化酶(ACO)基因核DNA导入香石竹‘Maber品种.经Southera杂交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香石竹基因组,共获得3株转化植株.转基因植株在隔离条件下栽培时正常开花,转基因T257株系切花衰老过程中乙烯释放量较对照低95%,没有乙烯跃变峰出现.在25℃条件下比较瓶插期,有2个转化株系瓶插期显著延长,最长比对照长了5 d以上.  相似文献   
19.
该文概括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大花三色堇(Viola × wittrockiana Gams.)的种质资源、主要性状遗传改良和育种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大花三色堇品种丰富, 且近缘种众多; 国内外对大花三色堇的主要观赏性状、营养性状及抗性等的遗传与改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通过采用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诱变育种和组织培养等技术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雄性不育、花色花斑遗传规律和生物技术成为大花三色堇育种研究的工作重点。我国今后应在保护和利用其种质资源的基础上, 加快对大花三色堇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代色平  包满珠 《植物学报》2004,21(4):385-391
从常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体细胞育种和单倍体育种4个方面评述了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Vilm.)育种研究进展。国外对矮牵牛育种研究较多,新品种面世推陈出新,国内对其研究则较为薄弱。其常规育种最为成功,不断有新品种推出,基因工程育种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已有新品种面世,而体细胞育种及单倍体育种尚无新品种产生,但对这两种方法在育种上应用的可能性和前景作出了一定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