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六盘山鸡爪大黄根多糖贮藏和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六盘山鸡爪大黄根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大黄多糖贮藏和分布进行定位观察分析,以明确大黄多糖在其根中的分布与累积特征.结果显示:六盘山鸡爪大黄根内大黄多糖的分布是多位点的,其中在根周皮的栓内层内不同程度地贮藏和积累有一定的数量,而在次生维管组织的薄壁细胞中大量积累,是其根内大黄多糖贮藏与分布的主要部位;韧皮薄壁细胞与木薄壁细胞相比,前者贮藏大黄多糖的时间较早,含量也较多,且大黄多糖的贮藏积累随根的生长发育进程呈逐渐累积的方式.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根的次生维管组织薄壁细胞是其大黄多糖贮藏和分布的主要组织,而且大黄多糖累积数量与其根的发育程度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华北落叶松夜间树干液流特征及生长季补水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半干旱区的叠叠沟小流域,采用热扩散探针法在2011年生长季监测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的树干液流速率,分析了夜间树干液流和补水量的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宽峰曲线,且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微弱的夜间液流,一般表现为逐渐减小,特别是在晴天,且晴天的变幅显著大于雨天.除生长季中期雨天夜间液流平均速率显著高于晴天,生长季初期及末期雨天与晴天的差异并不显著.生长季内,夜间树干补水总量为11.03 mm,占总蒸腾量的7.22%;5月份的树干补水量最大(4.19mm),其他月份的树干补水量明显减小,在0.9-1.7mm的范围波动.但不同月份间的补水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生长季末期(9、10月)>初期(5月)>中期(6-8月).相关分析表明,日补水量与各气象因子关系不大,仅与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含水率、日间蒸腾量、日蒸腾总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夜间补水的月蒸腾贡献率与月均土壤含水率、月均气温、月均日间蒸腾量、月总蒸腾量等显著相关(P<0.05);而夜间补水的日蒸腾贡献率与日最高气温、日均气温、日间蒸腾量、日均饱和水汽压差、日总蒸腾量、日均太阳辐射强度、日最低气温、日均空气相对湿度、日降水量、土壤含水率等极显著相关(P<0.01),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日补水量蒸腾贡献率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模型.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盆地海原凹陷肖家湾构造的海参1井钻遇中生代地层。其中安定组见孢粉化石Pinuspollenites-Ali-sporites-Araucariacites组合,时代定为晚侏罗世。和尚铺组含介形类和孢粉化石Cypridea(Cypridea)unicosta-ta-Cypridea(Ulwellia)koskulensis组合、Pinuspollenites-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和大量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李洼峡组含轮藻和孢粉化石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Mesochara cf. voluta-Sphaerochara组合、Classo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Granudiscus组合和介形类Damonella cf. mediocris,Cypridea(Yumenia) sp.等,和尚铺组和李洼峡组的时代可归于早白垩世早中期(Hauterivian—Barremian)。乃家河组产轮藻化石Raskyae-chara sp.,Obtusochara cf. subcylindrica等,时代可能是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宁夏六盘山盆地晚三叠世孢粉组合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宁夏六盘山盆地炭山、窑山及上流水等3条剖面中原划为中侏罗统延安组下部含煤地层的21块岩样进行了孢粉分析,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鉴定出76属144种,建立了Dictyophyllidites-Aratrisporites-Cycadopites组合。通过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对比,认为该组合地质时代应属晚三叠世。首次以孢粉化石为依据,确认了六盘山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五种木兰科树种在南京地区冬春季节的光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自然分布于亚热带不同区域的5种木兰科常绿园林树种在南京地区的冬春季节光合作用和荧光变量的变化特征,并对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冬季5个树种的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曲线与春季差异较大,Pn日积累值、表观量子效率(AQY)、羧化效率(CE)均低于春季或与春季相近,初始荧光(Fo)都显著高于春季,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有效光化学效率(Fv′/Fm′)、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总体趋势都低于春季.但供试树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分布于中亚热带(湘、赣、浙等地)的乐东拟单性木兰和阔瓣含笑在冬春季节的Pn日积分值、AQY、CE和光饱和点(LSP)均较高,光补偿点(LCP)较低, Fv/Fm、Fv/Fo、ΦPSⅡ、Fv′/Fm′、ETR和qP也都较高,表明其光合效能优良、光强利用范围较广;而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滇、湘、桂等地)的红花木莲和峨眉含笑的冬季光合效能较差,上述荧光变量也较低.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冬季影响树种净光合速率最大的因子是大气温度(Ta),其次为光合有效辐射(PAR).  相似文献   
16.
六盘山四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和氮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含量有很大时空差异,并和立地及森林特征关系很大,需做大量的积累性调查才能得到其变化规律,尤其是加强在过去较少研究的西北地区的调查。在宁夏六盘山区选择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华山松(Pinus armandii)次生林、桦木(Betula platyphylla)次生林和野李子(Prunus salicina)灌丛4种典型森林,测定了乔木层(分不同器官)、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根系层(0—100 cm土壤)的碳、氮含量,分析了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及成分组成和层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碳含量在不同乔木树种及其不同器官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但氮含量存在显著的树种差别和器官差异,以树叶的最高、树干的最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碳氮含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各森林样地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碳含量依次降低,但氮含量依次增高;枯落物层的碳含量低于各植被层,但氮含量高于各植被层;根系层土壤的碳、氮含量则随土层增深而递减。包括活植被层、枯落物层和根系层土壤在内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华山松次生林、桦木次生林、野李子灌丛的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364.56、450.98、640.02、196.55 t/hm2,氮储量依次为27.86、36.19、47.02、15.99 t/hm2。所有4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根系层土壤的碳氮储量均占整个生态系统总储量的绝大部分,其比例对碳储量为84.69%—93.92%,氮储量为98.09%—98.64%。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到根系层(土壤),呈现出C/N比依次减小的趋势;根系层土壤和整个生态系统的C/N比分别为华北落叶松林的11.84和13.12、华山松林的10.76和12.56、桦木林的12.48和13.52、野李子灌丛的11.70和12.29。  相似文献   
17.
六盘齿突蟾     
孙呈祥  龚大洁  郑智  李万江 《生物学通报》2013,(12):14-14,F0003
六盘齿突蟾为六盘山地区特有的珍稀无尾两栖动物。但近几年来六盘山地区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对六盘齿突蟾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致使其栖息地迅速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保护该物种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在宁夏六盘山区龙潭林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人工林的不同样带, 按6个密度梯度(3.24、2.56、1.96、1.44、1.00和0.64株·m-2)移栽萌发生根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幼苗, 研究了啮齿动物对幼苗子叶取食的密度效应及其对幼苗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辽东栎幼苗的子叶留存率随着幼苗密度的增大而减小。2个高密度处理(3.24和2.56株·m-2)的幼苗子叶留存率分别在移栽6周和5周后稳定在最低水平, 分别为8.64%和7.81%; 而2个较低密度处理(1.44和0.64株·m-2)的幼苗在最后一次观测时子叶留存率仍很高, 分别为44.44%和31.25%, 且二者均显著高于其他密度处理(p < 0.05)。受啮齿动物取食的影响, 在从高到低的不同密度处理下, 幼苗的主根留存率分别为64.16%、80.46%、87.23%、80.25%、69.84%和69.84%; 在1.44株·m-2处理下, 顶芽留存率最高(25.23%), 显著大于3.24株·m-2处理(4.19%) (p < 0.05), 其他密度处理的顶芽留存率均不足20%。子叶被动物取食的幼苗和子叶完整幼苗的最终留存率基本一致, 仅在个别密度处理的某一观测时期差异显著; 顶芽被动物取食的幼苗留存率略低于顶芽完整幼苗的留存率, 但个别密度处理完全相反; 不同类型幼苗的留存率随时间推移而上下波动, 可能与幼苗顶芽被动物取食后萌生形成新芽有关。幼苗的株高、基径、叶片数和单株叶面积均随密度的减小而略有增大, 但除株高外, 其他3个生长参数均在1.44株·m-2处理时最大, 与子叶是否被动物取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即高密度下更多的幼苗丢失了供应其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子叶, 从而影响了幼苗的早期生长。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负密度效应”理论和种群更新的“增补限制”理论, 也可为六盘山区退化辽东栎灌丛和辽东栎次生林的恢复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甘、宁棘豆属三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