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植物生态学报》1958,44(6):642
放牧是草原的主要利用方式, 但对牧草造成了一定的生物胁迫。面对生存压力, 牧草会通过调节初级与次级代谢过程启动防御机制。该研究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优势种植物为研究对象, 通过测定其在5个放牧水平下不同营养器官中的次级代谢产物及木质素等含量, 探讨大针茅(Stipa grandis)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各营养器官在防御机制中的角色及其碳氮权衡策略。结果表明: 面对放牧胁迫, 大针茅和羊草会产生大量的单宁、总黄酮、酚类以及生物碱等次级代谢产物, 并以叶片为主要的合成及储存器官。中度放牧使羊草的化学防御机制得到较充分的诱导及表达。但二者地上部分木质素含量并无显著增加, 因此, 二者在避牧性机制上更倾向于化学防御而非机械防御。由于羊草有更高的氮利用效率, 这使得羊草可以通过碳氮两种代谢途径进行防御, 但大针茅在生长初期并不能将氮高效地分配到化学防御中。大针茅和羊草在生长初期面对轻度放牧胁迫, 较多的资源仍然用于初级代谢, 增加了植物耐牧性。因此, 轻度放牧有利于提高牧草的碳氮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蔡家庆  薛峰  袁帅  赵泽芳  崔明皓  史丹丹  江源 《生态学报》2022,42(16):6758-6767
为探究德令哈地区柏树山不同生境气候对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径向生长的影响,在该区域设置3个采样点(S1:地势较低的陡坡地,S2:坡度缓和的凹形坡地,S3:地势较高的陡坡地),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收集了58棵祁连圆柏共113根样芯。通过建立3个样点的祁连圆柏差值年表,分析在半干旱区不同生境内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响应的特征以及气候因子对祁连圆柏径向生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祁连圆柏径向生长对降水的响应基本一致,对温度的响应则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当年5月的降水对不同生境祁连圆柏径向生长的贡献作用最大(P<0.01),当年6月的降水次之(P<0.05)。温度对S1和S3祁连圆柏径向生长的贡献均不显著(P>0.05)。当年9月的平均最高温对S2祁连圆柏径向生长有显著的贡献作用(P<0.05),低温对其的贡献并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论证了受地形差异的影响,不同生境下的气候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因此,在研究树木生长与气候的关系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生境的特点,以选取适宜的生境进行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芦芽山林线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径向生长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于2007年7月15日—8月7日和9月5日—10月9日,在山西芦芽山林线附近,应用树木径向变化记录仪测量了6株白杄和5株华北落叶松树干的径向生长过程,同步监测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白杄与华北落叶松在7—8月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无显著性差异,在相对低温干旱的9—10月,白杄对环境的敏感度更高;两树种的净生长曲线和累积变化曲线在7—8月呈上升趋势,9—10月则先下降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且白杄生长曲线的波动较大;两树种的茎干变化与水分条件显著相关,其中白杄受大气湿度和温度影响较强,而华北落叶松受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态学报》2013,37(8):718
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围封、放牧和割草3种处理下的样地内, 对生态系统尺度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羊草(Leymus chinensis) 3种优势种植物叶片尺度上的气体交换和水分关系进行了测定, 对比研究了植物碳水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优势种单株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上, 大气-植被CO2交换因草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生态系统层面, 放牧样地的群落净CO2气体交换量和总初级生产力都与围封样地和割草样地有差异, 群落总初级生产力受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放牧处理下, 群落净CO2气体交换量日变化表现为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 而围封和割草则以碳释放为主。单叶光合速率出现负值并随时间推移而恢复的现象, 应是植物对干旱高温、高光照的特殊反应。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不同, 但各样地的蒸散能力有趋势上的变化; 对于同种植物, 放牧样地植物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波动幅度最大, 围封样地最小。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白花丹参(Salvia sinealba)与其近缘种丹参(S.miltiorrhiza)及山东丹参(S.shandongensis)根的解剖学、叶表皮、花及花粉粒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白花丹参(S.sinealba)根的中央部位有多数薄壁细胞,在根横切面射线薄壁细胞间及韧皮部外侧与次生皮层部位有多数裂隙;叶片上表皮细胞外平周壁具有细密平行丝状褶皱(SEM);花冠白色;花粉粒椭圆形,外壁具网状雕纹,网眼较大,多角形,少为单穿孔。上述这些显著的特征,不仅为中华白花丹参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提供了形态解剖学依据,而且为近缘种丹参及山东丹参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佐证,同时也为中华白花丹参这一特有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6.
雌激素是类固醇激素,有雌素酮、17β-雌二醇、雌三醇3种形式,通过不同形式的雌激素受体发挥功能。雌激素影响细胞葡萄糖能量代谢,包括葡萄糖转运、糖酵解过程、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作用,同时对葡萄糖能量代谢过程中副产物如甲基乙二醛、活性氧等的产生也具有重要影响。在阿尔茨海默病和肿瘤中都存在葡萄糖能量代谢异常的现象。本文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肿瘤就雌激素对葡萄糖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在预防及治疗相关疾病及开发新药过程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扫描电镜对山东假瘤蕨(Phymatopsis shandongensis J.X.Li et C.Y.Wang)和金鸡脚假瘤蕨(P.hastata(Thunb.)Pic.Serm.)正常发育的成熟孢子进行了系统地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孢壁纹饰属粗糙型,后者孢壁纹饰属粗刺型,两者孢壁纹饰差异显著;孢壁纹饰特征在植物分类中具有重要意义,依据孢壁纹饰,山东假瘤蕨应为一个独立的物种,不宜并入金鸡脚假瘤蕨;建议恢复山东假瘤蕨在植物分类学上的种级地位。本研究还提供了金鸡脚假瘤蕨孢子形态特征;补充了假瘤蕨属的扫描电镜孢壁纹饰新资料。研究结果为弄清这两种植物的分类归属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温带草原围封、放牧和割草3种处理下的样地内,对生态系统尺度和大针茅(Stipa grandis)、冷蒿(Artemisia frigida)、羊草(Leymus chinensis)3种优势种植物叶片尺度上的气体交换和水分关系进行了测定,对比研究了植物碳水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优势种单株尺度和生态系统尺度上,大气-植被CO2交换因草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表现。在生态系统层面,放牧样地的群落净CO2气体交换量和总初级生产力都与围封样地和割草样地有差异,群落总初级生产力受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放牧处理下,群落净CO2气体交换量日变化表现为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而围封和割草则以碳释放为主。单叶光合速率出现负值并随时间推移而恢复的现象,应是植物对干旱高温、高光照的特殊反应。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明显不同,但各样地的蒸散能力有趋势上的变化;对于同种植物,放牧样地植物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波动幅度最大,围封样地最小。  相似文献   
19.
李晓娟  周国富  徐宁  孟繁蕴  万明  李建秀 《广西植物》2016,36(10):1214-1219
该研究报道了山东地区4种1变种和1变型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新记录,分别是石松类的伏地卷柏( Sel-aginella nipponica Franch. et Sav.),蕨类的小戟叶耳蕨[Polystichum hancockii (Hance) Diels]、阔羽贯众(Cyrtomium yamamotoi Tagawa)、粗齿阔羽贯众[C. yamamotoi Tagawa var. intermedium (Diels) Ching et Shing ex Shing]、小羽贯众[C. fortunei J. Sm. f. polypterum (Diels) Ching]、远叶瓦韦[Lepisorus ussuriensis var. distans (Makino) Taga-wa]。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对其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该研究结果为其分类鉴定提供了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刘琦  田雨露  刘洋  许丁雪  李洁敏  江源 《生态学报》2019,39(20):7538-7546
河流水质恶化已成为严峻的环境问题,针对河流开展水质综合评价对河流水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评价目标,选择合理的综合评价的评估标准成为河流水质评价中重要的问题之一。通过基于期望值和阈值的水质健康综合评估法(ETI)和水质质量指数(WQI)两种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对"引滦入津"工程重要水源地伊逊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伊逊河水质ETI评估结果为良好等级,WQI评估结果为一般等级;2)伊逊河采样点水质在ETI评价中分布于4个等级,WQI仅分布于2个等级;3)伊逊河自上游至下游水质显著降低,特别是ETI评估中由优秀等级转变为差等级;4)ETI和WQI评估结果显示极显著相关性(R=0.951,P0.01);5)通过逐步多元回归,ETI评估结果的主导因子是DO、EC、SS、BOD_5和TP(P0.05),WQI评估结果的主导因子是DO、SS、BOD_5、TP、TN和NH_3-N(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伊逊河水质恶化与其流域内土地利用情况密切相关。在河流水环境管理中,ETI作为一种水质相对值评估方法,能更好体现流域内水质差异的区分度,便于管理者迅速定位流域内亟需治理的河流或河段,同时能够根据河流自身特征制定管理目标,可作为河流管理绩效评估的有效手段;而WQI作为一种水质绝对值评估方法,更适用于河流水质时间变化评估,对河流经长期治理后的管理效果评价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