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0篇
  免费   523篇
  国内免费   699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306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This article details the complex natur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red wolf (Canis rufus) restoration in the American South. The decisions and methods utilized in the red wolf’s recovery after 1960 were unprecedented and creative but not geographically limited. The federal red wolf recovery experiment highlights the debate over what constitutes a species in a dynamic world, and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unexpected results in endangered species management in peopled landscapes. This wildlife restoration story illustrates not only the “hands-on” management role humans played, and continue to play, but also reveals cultural assumption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a “wild” wolf and about the necessity of wilderness. The red wolf recovery project provides constructive lessons for future species restoration involving flora and fauna on public and private land, and demonstrates human and animal engagement in the making of nature and culture.  相似文献   
993.
We investigated density dependence on the demographic parameters of a population of Camargue horses (Equus caballus), individually monitored and unmanaged for eight years. We also analysed the contributions of individual demographic parameters to changes in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The decrease in resources caused a loss of body condition. Adult male survival was not affected, but the survival of foals and adult femal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Prime-aged females maintained high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at high density, and their survival decreased. The higher survival of adult males compared with females at high density presumably results from higher investment in reproduction by mares. The high fecundity in prime-aged females, even when at high density, may result from artificial selection for high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which is known to have occurred in all the major domestic ungulates. Other studies suggest that feral ungulates including cattle and sheep, as these horses, respond differently from wild ungulates to increases in density, by trading adult survival for reproduction. As a consequence, populations of feral animals should oscillate more strongly than their wild counterparts, since they should be both more invasive (as they breed faster), and more sensitive to hars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s the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f long-lived species is consistently more sensitive to a given proportional change in adult survival than to the same change in any other vital rate). If this principle proves to be general,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populations of feral ungulates.  相似文献   
994.
实地测定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和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轮作不同年限粮食作物后深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苜蓿草地土壤干燥化特征和粮草轮作对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苜蓿连作1a、5a、8a和12a等4类苜蓿草地0~1000cm土层平均土壤湿度值为6.6%,平均土壤水分过耗量702.8mm,平均土壤干燥化速率147.1mm/a,达到强烈干燥化程度,苜蓿连作5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000cm,苜蓿连作8a土壤干层深度超过1360cm,苜蓿草地合理利用年限为7a.(2)连作8a苜蓿草地翻耕并轮作4~7a和25a粮食作物等5类粮田0~1000cm土层土壤湿度介于6.74%~11.95%,土壤贮水量恢复值介于210.6~887.3mm,平均土壤水分恢复速率为80.8mm/a.轮作6a后粮田土壤干层轻度恢复程度以上深度达到1000cm.通过粮草轮作使苜蓿草地土壤湿度恢复到当地土壤稳定湿度需要13a以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适宜的粮草轮作模式为:7a苜蓿→13a粮食作物.  相似文献   
995.
重大工程建设在给区域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如何兼顾工程建设及其所在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从多尺度、多方面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工程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工程建设区实施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目标.西气东输工程属于西部投资开发的基础性产业,对于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资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该工程本着"绿色工程"的原则在工程建设运行中开展了大量的环保工作,却由于保护工作只集中在有限的范围内,而且在实施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管道沿线不同人群的看法、愿望和需求,因此未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研究主要针对西气东输管道东段沿线的相关公众对管道建设、管道环境影响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生态环境认识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①大部分调查对象了解工程建设的意义,但认为工程建设"有利于本地经济的发展"的人数则有明显减少;公众的居住地、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是影响其看法的主要因素.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是对管道工程建设的意义认同度较低,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这一社会群体的想法和愿望.②西部地区的农民是对工程建设破坏的植被和土壤最为关注的群体,因此,如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沿线的土壤、植被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并对周边居民由此而受到的损失进行合理的赔偿,将极大的提高周边公众对管道工程的认同与支持.③多数调查对象不了解生态恢复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而更多人认为应是当地政府和工程施工单位的主要责任,反映出管道沿线公众在这方面的生态环境认识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996.
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具有重要影响,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获取能力有助于制定生态系统管理策略,对适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科尔沁地区沙质草地、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杨树防护林带为对象,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质草地转变为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后地上部分碳储量分别为以平均0.17和4.45 t·hm~(-2)·a~(-1)的速率增加;沙质草地、樟子松一山杏疏林草地和杨树防护林带的根系碳储量依次为1.382、1.706和18.541 t·hm~(-2),土壤碳储量依次为26.11、25.20和41.36 t·hm~(-2);沙质草地转变为杨树防护林带后根系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增加,平均速率分别为1.07和0.95 t·hm~(-2)·a~(-1);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机碳含量/储量在不同层次土壤之间变异程度不同,相对而言疏林草地变异程度最小.总体来看,3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储量依次为杨树防护林带(131.9 t·hm~(-2))、樟子松-山杏疏林草地(30.0 t·hm~(-2))、沙质草地(28.3 t·hm~(-2)).  相似文献   
997.
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大鲵的栖息环境,增殖大鲵野生资源提供依据,于2008年8-9月对公园境内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栖息地--金鞭溪河段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大鲵的隐蔽物、水质与饵料生物3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金鞭溪河段由石质性河底与河岸组成,两岸坡度大(82°±3°),两岸植被盖度大(93%±3%),水流速度较大[(0.36±0.15)m·s-1],人为干扰中等,有一定数量洞穴(5~7个·200 m-1);水质清澈,浊度6°~8°,溶解氧高(6.61~8.11 mg·L-1),化学耗氧量较低(7.15~9.69 mg·L-1);大鲵饵料生物较丰富,饵料生物总量平均密度为(51107±9198)mg·m-2;金鞭溪现具有大鲵自然生长所需生态条件,可以在此进行大鲵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998.
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区径流系数及蓄积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不同降雨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实验,定量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对降雨产流和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径流系数呈极显著的正效应,雨强与径流系数呈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雨强对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也有显著的影响,雨强为1.97、2.14、2.46、2.94和3.75 mm·min-1条件下,土地利用平均蓄积系数分别为0.73、0.62、0.58、0.55和0.44;不同雨强平均径流系数为林地>耕地>栽培草地>天然草地;林地、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和耕地的降雨蓄积系数分别为0.44、0.68、0.66和0.55.在黄土丘陵生态脆弱区草地具有良好的降雨蓄积效果,同时表明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削弱具有显著功效.  相似文献   
999.
西南喀斯特山地森林群落土壤种子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种子库作为喀斯特山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在深入探讨喀斯特地区植被结构、功能与动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本文系统介绍了该地区种子库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在对已有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目前喀斯特土壤种子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今后应加强森林群落中优势种或建群种土壤种子库动态变化,外来入侵物种土壤种子库动态及其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理和土壤种子库在退化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潜力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以期为从事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种子库研究和该地区植被群落恢复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阐明秦岭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的结构特征和动态规律,对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佛坪保护区内不同海拔分布的巴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以及存活曲线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海拔2350、2500和2700 m,巴山冷杉种群都表现为衰退型,种群个体主要聚集在中龄级,幼龄级的个体都极度缺乏。在各海拔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中,死亡量(dx)、死亡率(qx)和消失率(Kx)都为负值,反映了种群幼龄个体的缺乏程度。随着海拔的升高,幼龄级个体数量增加而大龄级个体数量减少。巴山冷杉种群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的分析表明,巴山冷杉种群个体存活量最多的年龄级和出现最大死亡率的年龄级都随着海拔的降低而依次后推。随着海拔的升高,巴山冷杉种群的分布格局由随机分布类型过渡为聚集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