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22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核心,科学阐明中药临床治疗的物质基础,是中药药效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现阶段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主要有化学分离分析、生物色谱法和虚拟筛选等方法。本文对现有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几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并对其特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2.
姬卿  黄武  闵义  傅国华 《生态学报》2019,39(9):3392-3399
基于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网页检索功能分析了生态宜居研究的年发文量、基金资助机构及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方向及研究机构状况;利用Citespace对2002—2017年生态宜居研究关键词进行共现性和可视化图谱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近年生态宜居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该方面研究获得国家及相关部门基金资助的比例仍然较小;当前生态宜居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学科,研究机构排名中,天津地区相关机构发文量相对较多。就目前研究来看,研究热点集中于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指标体系、生态宜居度、生态文明等。在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方面,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宜居标准的制定仍然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必须在此持续发力,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唐鸿志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1):2031-2034
环境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由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工程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已经在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环境友好、高效地处理有机及无机污染,同时变废为宝生产高值化合物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希望与支持。本专刊报道了环境生物技术在多环芳烃、抗生素、石油基塑料等环境污染物降解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介绍了吲哚、微生物铁载体等分子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为全面认识环境污染现状、深入开展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并制定综合治理策略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珊瑚礁研究现状与热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耕  常畅  于小茜  徐惠民 《生态学报》2019,39(3):1114-1123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全球海洋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为热带海洋动物提供栖息地,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资源,是全球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了解当前国内外珊瑚相关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统计分析了珊瑚的相关研究。文章分别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期刊论文为国际和国内的数据源,从文献计量的角度出发,利用Excel按年份统计论文的发文数量,通过Bibexcel得出高频词共词矩阵,并用Ucinet和Netdraw得出共词网络可视化图谱。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分别将国内外相关研究分为四大类,分析珊瑚相关研究趋势与热点。研究表明:①国际与国内的珊瑚研究除个别年份有所回落,均基本成逐年上升趋势,大致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但国内的研究略迟于国际;②国际上对珊瑚的研究更倾向于探究珊瑚礁退化的原因,而国内则以提高珊瑚礁的造礁能力为研究热点;③通过共词分析得出,国际研究高频词中的coral reefs,corals,climate change,sedimentation,一定程度上也可视为研究热点;④通过聚类分析,国内外的珊瑚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集中在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珊瑚的环境因子、气候因子等几个方面,但国内外研究又各有侧重。总结得出,有关珊瑚、珊瑚礁研究在国内外均以珊瑚礁为重点,近年来和未来珊瑚礁研究注重于珊瑚礁修复或帮助珊瑚礁生态系统自行恢复。  相似文献   
105.
白及为兰科白及属植物。作为著名中药,白及功效多样、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资源利用强度的增加,野生白及资源日渐萎缩,人工规模化种植是实现白及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优良种质及繁育技术是种植业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白及资源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本文就白及种质及快繁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就白及资源再生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益生菌的黏附能力是益生菌在宿主肠道中稳定定殖的关键,也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前提。研究者常以益生菌的黏附能力作为筛选益生菌菌种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立稳定的益生菌黏附能力评估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着重介绍了益生菌黏附能力评估模型的种类和检测方法,旨在为益生菌黏附能力评估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7.
李际 《生态学杂志》2019,30(2):449-455
全球野外实验网络是近年来兴起的生态学实验方法,产生了“协同分布式实验”(CDE)、“分布式协作实验”(DCE)的野外实验网络和英国生物学记录中心(BRC)的野外观察网络等具体方法,但均存在尺度小、周期短或数据偏差问题.野外实验网络的协议设计应秉持实验优于观察测量、数据数量优于数据质量和尺度优于操作的原则.综合上述方法,本研究提出利用公众科学(citizen science)获得大范围、多尺度和长周期的数据,采用环境因子作为协变量对公众参与者的实验数据集进行验证后,将其作为后验概率与作为主观概率的生态学家实验数据集进行比对,以完成数据有效性验证,克服公众参与者数据质量瑕疵,并提出了相应的统计学模型.讨论了生态学实验数据中应用先验概率、先验与后验概率的逻辑关系以及后验概率发现演化过程新关系的可能性.这种方法更符合统计学采样规范,并增加了大尺度时空的样本量.该方法有望为生态学研究所寻找的一般性理论提供方法支持,新方法可称之为“协同分布式实验2.0”(CDE 2.0).  相似文献   
108.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 were first generated by Yamanaka and colleagues over a decade ago. Since then, iPSC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differentiated into many distinct cell types, enabling tissue-, disease-, and patientspecific in vitro modelling.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the greatest cause of mortality worldwide but encompasses rarer disorders of conduction and myocardial function for which a cellular model of study is ideal. Although methods to differentiate iPSCs into beating cardiomyocytes(iPSC-CMs) have recently been adequately optimized and commercialized, the resulting cells remain largely immature with regards to their structure and function,demonstrating fetal gene expression, disorganized morphology, reliance on predominantly glycolytic metabolism and contractile characteristics that differ from those of adult cardiomyocytes. As such, disease modelling using iPSC-CMs may be inaccurate and of limited utility. However, this limitation is widely recognized, and numerous groups have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addressing this problem. This review highlights successful methods that have been developed for the maturation of human iPSC-CMs using small molecules,environmental manipulation and 3-dimensional(3 D) growth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109.
Experimental evidence shows that site fertility is a key modulator underlying plant community changes under climate change. Communities on fertile sites, with species having fast dynamics, have been found to react more strongly to climate change than communities on infertile sites with slow dynamics. However,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is generally applies to high‐latitude plant communitie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at broad spatial scales. We tested a hypothesis that vegetation of fertile sites experiences greater changes over several decades and thus would be more responsive under contemporary climate change compared to infertile sites that are expected to show more resistance. We resurveyed understorey communities (vascular plants, bryophytes, and lichens) of four infertile and four fertile forest sites along a latitudinal bioclimatic gradient. Sites had remained outside direct human disturbance. We analyzed the magnitude of temporal community turnover, changes in the abundances of plant morphological groups and strategy classes, and changes in species diversity. In agreement with our hypothesis, temporal turnover of communities was consistently greater on fertile sites compared to infertile sites. Howeve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larger turnover of fertile communities is not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direct effects of climatic warming. Furthermore, community changes in both fertile and infertile sites showed remarkable variation in terms of shares of plant functional groups and strategy classes and measures of species diversity. This further emphasizes the essential role of baselin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nonclimatic drivers underlying vegetation chang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site fertility is a key determinant of the overall rate of high‐latitude vegetation changes but the composition of plant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texts is variously impacted by nonclimatic driver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10.
近年来数字PCR技术作为第三代PCR技术迅猛发展,已被应用于无创产前筛查、病毒核酸检测及肿瘤液体活检等领域。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及Incopat专利数据库收录的与“数字PCR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英文论文和专利文献为数据源,利用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数字PCR临床应用现状与技术热点趋势,明确该技术的主要研究机构包括美国弗雷德-哈钦森肿瘤研究中心、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和Bio-Rad公司等。中文文献发表机构中检验检疫部门和疾控中心占比较高。国内外数字PCR技术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伴随诊断、病毒检测和基因表达分析等方面。中国数字PCR技术研究热情较高,专利申请已展现出国际领先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