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8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106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171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95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copper(II) complexes of two new diastereomeric ligands, N2-(R)- and N2-(S)-2′-hydroxypropyl-(S)-phenylalaninamide [(R, S)-1 and (S, S)-1], have been used as additives to the eluent in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reversed phase for the chiral separation of DNS-amino acids. The aim was that of comparing the separation process obtained by the chiral eluent with that obtained by an analogous bonded stationary phase containing (S)-phenylalaninamide, previously studied [CSP-(S)-Phe-NH2]. The affinity of the ternary complexes for the C18 column was determined by adsorption experiments in HPLC. It was shown that the two systems (chiral eluent, chiral stationary phase) work according to different mechanisms. Ternary complex formation in solution was studied b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It was shown that chiral separation with the Cu(II) complexes added to the eluent wa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ve affinities of the ternary complexes for the column-stationary phase rather than by their stabilities in solution. With CSP-(S)-Phe-NH2 the separation is accounted for by the relative stabilities of the ternary complexes, which depends mainly on the “allowed” geometry of the complex and on the steric repulsion of the amino acid side chain with the spacer. © 1996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992.
化石燃料的挖掘和燃烧导致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与化石燃料相比,微藻被认为是一种更有前途的生物柴油生产原料,它具有生长速度快、含油量高、不占用耕地的特点.尽管微藻被认为是生产第三代生物燃料的最佳生产者之一,但单独培养微藻容易污染且采收成本高,与化石燃料和传统可再生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利用微藻与其他微生物共培养能够实现自絮...  相似文献   
993.
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的生物工程应用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使得对于混菌系统中成员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也成为近年来的一个热点.其研究结果一方面可以为现有人工混菌系统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全新混菌系统的人工构建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进而促进人工微生物混菌系统未来规模化应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  相似文献   
994.
GLKs (GOLDEN 2-LIKEs)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靶向调控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叶绿体的发育、分化并维持其机能,并参与调节果实的营养积累、叶片衰老、免疫反应及逆境胁迫应答等。GLKs受多种激素或环境因子的影响,是植物细胞调控网络的关键节点,也是改造作物光合能力的重要基因。基于国内外在植物GLKs研究中取得的众多进展,文中全面阐述了GLKs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分子机制及其育种实践,并构建GLKs介导的信号网络模型,为后期GLKs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5.
曲戈  袁波  孙周通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11):4068-4080
作为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底层核心技术,蛋白理性设计可有效解决天然功能元件性能不足等共性挑战,创制高性能人工酶元件。值此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Tianji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TIB)创立10周年之际,文中回顾了研究所在工业蛋白理性设计领域的系列重要工作进展。从酶设计方法学研究、新酶反应设计到生物催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展望了本领域未来发展方向。望借此搭建学术界和产业界与酶理性设计的桥梁,促进新技术、新策略的开发应用,加速融合人工酶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推动我国生物制造领域的科技创新升级。  相似文献   
996.
BmSQD(Bombyx mori SQUID)是一种具有RRM结构域(RNA recognition motif, RRM)的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hnRNPs)。为探究SQD在家蚕中的表达定位和功能,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克隆表达与抗体制备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变态发育和胚胎发育时期部分组织的BmSQD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量进行分析,辅以组织细胞定位的免疫组化分析,对SQD蛋白的基本特性和在家蚕Bombyx mori中的表达定位及功能进行了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昆虫中的SQD同源基因相似性高,尤其是SQD蛋白二级结构的α螺旋和β折叠按照β1-α1-β2-β3-α2-β4的空间顺序组合形成的两个RRM结构域在昆虫中高度保守;BmSQD是一种亲水性且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hnRNPs蛋白,存在潜在的磷酸化位点;BmSQD在家蚕中的大部分组织中都有表达,尤其在卵巢与精巢等重要组织,且主要在家蚕发育的重要时期如胚胎发育与变态发育时期高表达,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对基因转录后调节起到剪接调控作用。本文为研究SQ...  相似文献   
997.
黑色素细胞是皮肤中的特殊细胞,它产生黑色素,并将其传递给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从而决定皮肤的颜色等,其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因此,了解黑色素母细胞如何迁移至靶点,对改善个体肤色以及诊断和治疗黑色素瘤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黑色素母细胞沿神经迁移这一模式的过程和相关机制进行综述,希望为个体肤色改善以及黑色素瘤术后复发机制...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Twenty crystal 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of l ‐asparaginase with l ‐Asn, l ‐Asp, and succinic acid that are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Protein Data Bank, as well as 11 additional structures determined in the course of this project,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level of conservation of 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describ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ubstrates and the active site of the enzymes. We found that such stereochemical relationships are highly conserved, regardless of the organism from which the enzyme was isolated, specific crystallization conditions, or the nature of the ligands. Analysis of the geometry of the interactions, including Bürgi–Dunitz and Flippin–Lodge angles, indicated that Thr12 (Escherichia coli asparaginase II numbering) is optimally placed to be the primary nucleophile in the most likely scenario utilizing a double‐displacement mechanism, whereas catalysis through a single‐displacement mechanism appears to be the least lik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