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8篇
  免费   1217篇
  国内免费   2949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306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622篇
  2019年   712篇
  2018年   516篇
  2017年   495篇
  2016年   508篇
  2015年   466篇
  2014年   532篇
  2013年   565篇
  2012年   427篇
  2011年   422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93篇
  2008年   387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95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4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10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New techniques in rapid viral diagno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agnostic techniques in immun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rapid viral diagnosis. Solid phase immunoassays for antigen and antibody detection are now widely used in diagnostic settings. Several novel techniques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have led t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sts. Diagnostic methods using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procedures are already applied in research laboratories and will be commercialized soon. Biosensor-based diagnostic techniques have the potential of generating a result nearly instantaneously and it has become possible to monitor kinetic processes. Automatization and simplified procedures are needed to allow diagnostic tests to be performed soon after the sample has been obtained from the patient.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new procedures and avoid false results, rigorous quality control in diagnostic virology will have to be instituted.  相似文献   
42.
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影响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生态学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武 《生态学杂志》1992,11(4):50-54
根瘤菌的发现并确证其共生固氮作用已逾100年,根瘤菌剂的制备和应用也已超过半个世纪,实践效果有目共睹。如美国对豌豆根瘤菌、三叶草根瘤菌和大豆根瘤菌的应用以及澳大利亚对三叶草根瘤菌的应用都取得显著成绩。我国在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上应用根瘤菌接种措施已有30余年历史,采用筛选的优良菌  相似文献   
44.
西双版纳傣族“龙山”的生态学意义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傣族“龙山”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的民族植物文化中的一例。其概念是“神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的动植物都是神的家园里的生灵,是神的伴侣,是不能砍伐、狩猎和破坏的。人  相似文献   
45.
我国植物种群生态研究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种群生态学以种群作为研究对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是生态学中发展最快,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也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层次,因为它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一、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历史Graunt于1662年进行了人类种群的生命  相似文献   
46.
生态因子对中药甘草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甘草是一种常用中药,由于具有“调和诸药”之功效而成为方剂中最常用的一味药。古有“十方九草”之说,可见对甘草的需求量之大;目前,对甘草的需求不仅仅限于医药界,在食品、轻工、畜牧等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长期滥采、滥挖,只挖不种,使得甘草的蕴藏量急剧下降,有些地区的甘草资源濒临枯竭。例如,东北松嫩平原,原是我国“东草”商品的主产区之一,并大量出口国外,  相似文献   
47.
茶园生态环境对红茶芳香化学物质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赵和涛 《生态学杂志》1992,11(5):59-61,65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芳香化学物质是构成红茶品质的主要化学物质。茶叶中芳香化学物质的形成,与茶树品种、加工工艺密切相关。至于茶园生态环境和气象因子对红茶  相似文献   
48.
49.
Stoichiometric binding of diacylglycerol to the phorbol ester recepto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ajor phorbol ester receptor is the Ca++-activated, phospholipid-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 Diacylglycerol stimulates protein kinase C in a fashion similar to the phorbol esters. Likewise, it inhibits phorbol ester binding competitively. Both results suggest that diacylglycerol is the/an endogenous phorbol ester analogue. Alternatively, the diacylglycerol might simply be acting to modify the phospholipid environment of the protein. If diacylglycerol were indeed functioning as an analogue, it should interact with the receptor stoichiometrically. This interaction can be quantitated by measuring the perturbation in apparent diacylglycerol binding affinity as a function of the ratio of diacylglycerol to receptor. We report here that 1,2-dioleoylglycerol interacts with the receptor with the predicted stoichiometry.  相似文献   
50.
APOBEC(“载脂蛋白质B mRNA编辑催化多肽”)是一类进化保守的胞苷脱氨酶家族。在人体内,已知含有保守的DNA胞嘧啶脱氨酶结构域的基因共有11种,包括AID、APOBEC1、APOBEC2、APOBEC3基因家族APOBEC3A、APOBEC3B、APOBEC3C、APOBEC3DE、APOBEC3F、APOBEC3G、APOBEC3H(分别称为A3A、A3B、A3C、A3D、A3F、A3G和A3H)和APOBEC4。APOBEC利用其脱氨酶活性通过与RNA和/或DNA结合,催化mRNA或使DNA中的胞嘧啶核苷酸转变为尿嘧啶,或者胞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胸腺嘧啶核苷酸,进而完成各自不同的功能。目前研究发现,AID及APOBEC3(A3s)的7种脱氨酶在人类的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且在口腔癌,肺癌(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的诊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AID可以通过将胞嘧啶脱氨基成尿嘧啶,来启动SHM (体细胞超突变)和CSR (类别转换重组),进而在抗体多样性方面发挥作用。它的异常表达能够使B细胞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病频率显著增加。而A3A、A3B通过胞嘧啶到尿嘧啶转换,以及自身表达量上调而在乳腺癌和肺癌诊疗中起作用。A3G通过APOBEC3G/miR 29/MMP2为了解结直肠癌肝转移和开发治疗晚期结肠癌的有效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综上所述,本文将以AID,A3A,A3B,A3G为例子,对APOBEC在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