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25篇
  6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目的:分析微血管减压术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及预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8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以三叉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使用微血管减压术完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情况、睡眠情况,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02%(40/43)比72.09%(31/43)](P0.05)。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3.35±0.31)分、(7.02±0.81)分比(5.68±0.57)分、(8.45±0.92)分](P0.05)。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3.43±8.22)分比(68.98±6.51)分](P0.05)。结论: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和生存质量,有利于患者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改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5年收治的50例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012年前采取常规MVD手术方法(MVD组,n=22),2012年后采取改良MVD的手术方法(改良MVD组,n=28)。MVD组采用传统MVD对三叉神经根进行全程减压,即沿首次切口入路,依次切开皮下、肌筋膜,充分分离骨窗边缘的瘢痕组织,适当扩大骨窗直至硬脑膜充分暴露。切开硬膜,锐性分离蛛网膜后探查Meckel腔至神经出脑区(REZ),仔细探查三叉神经全段,分离压迫神经的责任血管以及首次手术置入的Teflon垫棉,对三叉神经进行全程减压。改良MVD组在此基础上,探查三叉神经颅内段及其周围结构,解剖三叉神经脑干延伸段,垫开小脑上动脉对三叉神经脑干延伸段的压迫。比较两组术后缓解率、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改良MVD组术后缓解率为100.0%,显著高于MVD组72.7%(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VD组术后1年复发率为0%,显著低于MVD组22.7%(P0.05)。结论:MVD术中三叉神经根全程减压联合脑干延伸段减压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术后复发风险,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及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48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植骨融合组(25例)和假体置换组(23例),其中植骨融合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假体置换组采用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NDI评分明显低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颈椎活动度低于假体置换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假体置换组的手术节段活动度高于植骨融合组(P0.05);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组的上邻近节段活动度、下邻近节段活动度高于假体置换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比较,Bryan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颈椎生物力学,降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比较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36例行"杂交式"颈前路治疗及33例行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一般资料、出血量、手术时间、颈椎生理曲度、JOA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颈前路组:56.23±7.64岁,颈后路组:55.76±8.18岁)、性别(颈前路组:22男/14女,颈后路组:20男/13女)、颈椎生理曲度D值(颈前路组:7.41±3.14,颈后路组:8.19±2.74)、JOA评分(颈前路组:9.08±1.09分,颈后路组:8.82±1.26分)、病程(颈前路组:17.24±7.36月,颈后路组:15.75±5.78月)和受累节段(颈前路组:3.11±0.26个,颈后路组:3.24±0.39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颈后路相比,颈前路的术中出血量(颈前路组:221.79±178.02 mL,颈后路组:483.07±434.25 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颈前路组:196.54±51.88 min,颈后路组:175.12±54.93 min)更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颈前路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和JOA评分逐渐增大,而颈后路组患者椎生理曲度减少,JOA评分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前路组出现植骨未融合、声音嘶哑和脑脊漏液,颈后路组发生轴性疼痛和C5神经根麻痹,但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前路组:13.89%,颈后路组:12.12%)(P0.05)。结论:颈前路"杂交式"减压融合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内固定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上各有优点,临床根据患者的情况而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6.
本实验观察了迅速减压前呼吸模拟机载分子筛产氧系统不同富氧浓度的气体对狗高空迅速减压后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按拉丁方的实验顺序,8条狗在减压前分别呼吸70%~100%4种富氧气体或空气5min,然后,再迅速减压到12000~18000m高度呼吸空气30s。实验结果表明,在减压后6~8s内,呼吸70%以上富氧浓度组的生理反应是等效的,表现在血氧饱和度和静脉氧分压的变化没有明显差别,但与空气对照组有显著差别。研究表明,高空迅速减压时氧自体内到体外的反向弥散分两个时相,它们与减压瞬间的生理效应和有效意识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结果是分子筛氧气装备工程设计与应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7.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内镜下单侧入路椎板切除双侧减压术(LE-ULBD)与传统椎板间开窗技术椎管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疗效及对JOA评分、ODI评分和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收治的80例DLSS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采用LE-ULBD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腰痛和下肢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JOA评分、Oswestry评分、上下方邻近节段ROM。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t=3.249;t=3.240;t=16.690,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腰痛、下肢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2.296;t=2.071;t=2.531;t=2.117,P<0.05);术后1、3个月,研究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t=3.119;t=2.231;t=3.065;t=2.457,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上下方邻近节段ROM低于对照组(t=5.372;t=6.076,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椎板间开窗椎管减压,LE-ULBD治疗DLSS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保留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加快术后腰腿痛缓解及腰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8.
目的:研究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HFS Hemifacial Spasm)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至2016年底在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四科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 M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治疗的40名面肌痉挛患者进行生活质量量表(QOL Quality of Life)评分,对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MVD的明显缓解率为95%,手术前后不同生活质量项目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QOL量表评分总值为21.83±2.01,术后总值为2.15±0.8,术后QOL量表评分总值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对面肌痉挛患者的症状缓解效果显著,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对患者内心窘迫的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9.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ADR)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SM患者120例,上述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8,ACDF治疗)和B组(n=62,AD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围术期指标、生活质量简表(SF-12)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术后12个月的优良率为74.19%(46/62),高于A组的53.45%(31/58)(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躯体健康评分、精神健康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JOA评分和颈椎活动度均高于A组(P<0.05)。B组住院时间、术后颈托固定时间、术后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ACDF治疗相比,ADR治疗CSM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脊椎功能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对比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PTN患者124例进行研究,根据数字法随机分成MVD组及PBC组各62例,两组分别行对应手术,随访18个月,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MVD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分别大于PBC组(均P0.05)。MVD组治疗后完全无痛的比例显著高于PBC组,轻度复发的比例显著低于PBC组(均P0.05)。MVD组的麻木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分别显著低于PBC组(均P0.05)。结论:MVD术式与PBC术式在治疗PTN时均具有较好的疗效,MVD术后无痛和并发症情况较好,而PBC创伤较小,较适合高龄体弱而无法耐受较大手术者,临床治疗时应合理地选用相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