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0kD玉米醇溶蛋白基因的克隆与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紫花苜蓿中的含硫氨基酸水平很低,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将富硫蛋白基因-10kD玉米醇溶蛋白(zein)基因转入苜蓿中以提高其水平。根据该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在下游引物终止密码子前引入内质网驻留蛋白信号序列(KDEL),通过PCR技术从玉米(Zea mays L.)黄化幼苗基因组中扩增目的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测序得到全长为465bp的目的片断,该片段编码154个氨基酸,其中甲硫氨酸(M)31个占20.13%,半胱氨酸(C)6个占3.90%,含硫氨基酸共占24.03%。该基因与报道的10kD玉米醇溶蛋基因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将该基因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1上,以转化紫花苜蓿提高其含硫氨基酸的水平。  相似文献   
92.
Abstract. Waitkera waitakerensis occupies lowland forests of New Zealand's North Island, where temperatures decrease in a southwestward direction.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s of 18 collecting sites, as extracted from GIS data,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irst femur length of adult females. Neither site elevation nor phylogeny affected spider size or other variables examined.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der body size and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followed a pattern observed in other terrestrial arthropods with a univoltine life cycle and can probably be explained by the longer growing season of warmer regions. Egg diameter was uniform across the species. Site temperature and female first femur length were each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eggs deposited in egg sacs. The date of egg sac collection was inversely related to egg number, suggesting that clutch size decline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season. Females deposit eggs beneath a triangular platform and then cover them with a lower silk sheet. The area of this upper platform and the volume of the egg sac were each directly related to egg number, but not to female first femur length. The depth of the lower covering was not related to egg number or to spider first femur length. This suggests that spiders u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volume of eggs in their abdomens to construct an egg sac whose volume will accommodate the volume of eggs to be laid and that females do so principally by adjusting the size of the sac's upper triangular platform.  相似文献   
93.
Alan M. Smith   《Journal of Physiology》2007,101(4-6):257-272
In this essay we provide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ognition and sugges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genetic system theory (GST) for organizing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several disciplines. This bio-social-cultur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organisms are dynamic systems which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and their environment and are themselves composed of dynamic internal relations at several levels. Special emphasis will be placed upon these intern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of learning and memory. The human individual organism is emphasized because in its experiential activity over time it is the site of integration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stimuli and because of its unique properties among living things. The primary disciplines for our discussion are drawn from the biological, social, and humanistic sciences and several concrete examples are given from each science.  相似文献   
94.
丁文斌  王飞 《生态学报》2022,42(13):5531-5542
为明确自退耕还林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不同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对象,通过CiteSpace生成文献中的关键词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植被建设对黄土高原水分的研究热点及前沿;同时以植被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影响的文献为基础,通过Meta分析量化了不同条件下(海拔,降雨、坡度等)植被建设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分析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相关文献共232篇,结果显示近20 a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1)植被建设引起的土壤水分下降问题,(2)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特征,(3)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影响因素,(4)遥感和水文模型模拟土壤水分四个方面。同时使用Meta分析了已发表的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影响文章103篇,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大量消耗该区域土壤水分,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对土壤水分的结合效应值(ES)依次为-1.893、-1.661、-1.239。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随年均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不同降雨区间的ES值为-0.864(≥500 mm)、-1.423(400-500 mm)、-1.534(<400 mm);在不同海拔区间,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的消耗程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3个坡度范围,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消耗程度以<15°最大,>25°次之,15-25°最小。总体而言,植被建设对土壤水分的消耗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加剧,而灌木植被中柠条出现差异,其不同生长年限的效应值为-1.983(>30 a),-1.642(<20 a),-1.107(20-30 a)。由于黄土高原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剧土壤水分消耗,影响到植被生长及其功能的可持续性。因此,应选择适宜植被并给予适当管理(修枝、稀植等措施)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使该地区土壤水分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5.
欧阳晓  王坤  魏晓 《生态学报》2022,42(21):8713-8722
城乡建设用地数量及相互联系的变化是空间要素及结构演化的重要方面,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对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关联视角出发,运用引力模型、InVEST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定量研究了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洞庭湖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呈现下降趋势;(2)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强度呈不断增强趋势,且强关联网格以建成区为核心向周边扩展,低关联网格分布于远离建成区的地方;(3)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呈现下降趋势,食物供给则呈现上升趋势,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4)城乡建设用地关联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负向影响,人口密度、GDP密度、夜间灯光、道路网络对生态系统服务也呈现负向影响,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则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关联视角下城乡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制定合理的城乡空间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构建符合广东省医疗卫生现状和特点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基本框架。方法 采用Delphi法对备选指标进行3轮专家咨询。结果 预调查和2轮咨询专家积极性系数分别为100%、96.67%、100%;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70;正式两轮咨询一级指标权重权重比例接近,P<0.005 ;正式两轮咨询专家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161、0.191。结合专家对指标评价总分的排序和各指标重要性、可操作性变异系数,最终筛选25个指标。结论 从公立医院的角度,构建了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医师多点执业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97.
疾病资源库在转化医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收集人类遗传资源和疾病相关资源信息,建设疾病资源库越来越受到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在建设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疾病资源库的过程中,总结疾病资源库建设经验,为中国疾病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8.
妇幼机构四大保健部设置,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在新妇幼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中提出,其目的是解决妇幼保健管理、认识和定位的误区,各妇幼保健机构在落实四大部设置中存在的困难。文章以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部制改革为例,寻求探索解决地市妇幼保健机构实施四大保健部设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期学者、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科学评价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明确关键制约因素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为例,在全面分析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关联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可获性,构建包含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在内的指标体系,对2007年、2012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各指标的进步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迅速提高,生态文化和生态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生态经济和生态制度文明水平有一定增加,而生态环境改善较慢;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位置,但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强度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绿色生活方式尚有待提升、有利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完善生态制度是未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0.
黄洁  吝涛  胡灯进 《生态学报》2015,35(3):686-695
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是开展区域生态建设评估以及规划、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目前在生态指标体系构建中仍缺乏对指标内涵的系统研究,同时指标的选取过程不够透明,掺杂诸多主观臆断,损害了生态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福建省生态建设实践,将网络分析与量化指标选择过程相结合,(1)根据福建省生态建设规划和目标,建立主题导向的生态省建设评估网状指标体系;(2)从因果联系、生态过程和管理需求三方面分析各个备选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基于主题导向的生态指标网络;(3)根据生态指标应用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标准,基于网络分析原理,建立生态建设评估指标选择标准矩阵和备选指标矩阵;(4)构建面向经济社会成本和生态完整性的指标选取模型,定量化选取符合福建省实际发展特征的生态建设评估操作指标体系。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生态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提高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升生态指标体系在实际生态建设评估、规划和管理应用中的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