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大鼠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对痛反应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秀琳  李默漪 《生理学报》1997,49(5):575-580
孤啡肽(OFQ)是最近发现的一种17肽,为阿片受体家族中一个新成员-“孤儿受体”的内源性配基。OFQ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与内阿片肽明显不同。本实验在大鼠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了侧脑室(ICV)及鞘内注射(IT)OFQ对伤害性电刺激引起的痛反应及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量ICV及IT0.1μg(0.055nmol)OFQ对痛觉反应无影响,而1.0μg(0.55nmol)的OFQ可明显降低痛阈;  相似文献   
92.
本实验在家兔双侧视前区内注入6-羟基多巴胺(6-OH-DA,4μg/每侧),选择性损毁该区儿茶酚胺(CA)神经末梢后,观察对针刺镇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注药后第二、四天,针刺镇痛效应较针前或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注药后第十天,针刺镇痛效应基本恢复到对照组水平。用甲醛诱发荧光组织化学法显示视前区 CA 末梢,可见6-羟基多巴胺组的 CA 末梢明显减少。结果提示,视前区 CA 含量减少有利于针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3.
刺激和损毁下丘脑室旁核对针刺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俊  宋朝佑 《生理学报》1992,44(5):455-460
本文采用脑刺激和损毁法,探讨了大鼠下丘脑室旁核(PV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PVH及PVH内微量注射谷氨酸钠均可增强“足三里”的针刺镇痛效果,呈量效关系;电解损毁PVH则削弱针刺镇痛效果;去除脑下垂体不能抑制PVH内注射谷氨酸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子午岭植被类型特征与枯枝落叶层保水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子午岭林区地跨陕甘两省,处在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是泾河、洛河两水系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现存比较完整的天然次生林区。我们自1984—1989年在子午岭林区甘肃省合水林业总场连家砭林场设站,研究森林、灌丛、草地、枯枝落叶层的蓄积量、分解状况及其形成规律,并观察测定枯枝落叶层和林下土壤的含水量、蓄水量、最大吸水量和拦蓄量。从生态学的角度了解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机理和作用,为黄土高原地区合理经营天然次生林,发挥水源涵养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
模拟针灸效果的电刺激波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建立了电刺激波的数学模型,并且讨论了一种通过改变波的参数使我们获得模拟针灸效果的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
Gao X  Xin BM  Zhu CB  Wu GC  Xu SF 《生理学报》1998,50(1):43-48
在大鼠电刺激甩测痛模型上,应用鞘内注射(it)多巴胺(DA)受体选择性激动剂与拮抗剂,分析大鼠脊髓DA受体亚型D1和D2在痛及针刺镇痛(AA)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正常清醒大鼠,it D2受体选择性激动剂,Y171555(LY)或D1/D2受体激动剂阿朴吗啡(APO)有镇痛作用(呈剂量依赖式增加),并加强AA,而it D1受体选择性激动剂SKF38393(SKF)对痛及AA均无影响;it D1受体  相似文献   
97.
电针对脊髓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其N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后电针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及其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C组为下胸段脊髓不完全损伤.B组损伤后不治疗,C组损伤后给予督脉电针治疗.损伤后3 d、1 、2或4周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损伤脊髓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oblast acid protein,GFAP)和NGF表达的变化.结果 B组术后3 d,GFAP阳性细胞明显增多, 2周后开始减少,4周时仍有较多的阳性细胞;C组GFAP阳性细胞明显少于B组,1周时达高峰.脊髓损伤后NGF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C组NGF的表达明显高于B组,且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NGF阳性细胞大部分与GFAP阳性细胞形态相似.结论电针治疗能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内源性NGF的合成,从而创造了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98.
激光针灸治疗机理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给出激光照射对组织热和机械作用微观机制,利用热平衡理论和电磁理论对激光热作用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光针灸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9.
Li SH  Ma QS  Sa YP  Ma L  Yang YZ  Jin GE  Wen SD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0,26(4):496-7, 509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低氧大鼠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测定对照组、低氧组、针刺组大鼠脑含水量,脑腺苷A1受体表达水平和观察神经细胞形态学。结果:与低氧组相比,针刺组脑含水量明显降低,神经元无明显的胞浆空染,核固缩;腺苷A1受体表达水平显著增多。结论:针刺具有保护急性低氧对大鼠神经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
By its very definition, efficacy's meanings remain fluid, their particularities contingent on context. The change seen as significant may occur on a symbolic level or through the removal of physical symptoms. It may address conditions of a social body. Some discussions differentiate between "healing" and "curing." Many of these meanings surface when examining what efficacy means in the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omplex phenomenon is possible largely because acupuncture draws on the qi paradigm on the one hand, allowing for the most ephemeral dimensions of experience to be included in considerations of efficacy.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most material sense, acupuncture is also susceptible to being conceptualized as a device, independent of that same paradigm, allowing for the insertion of biomedical models and criteria. Pluralism within acupuncture itself intersects with, and even embodies, the medical pluralism of U.S. cul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