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three freshwater snails, an aquatic plant, sediment, and water from Azraq Oasis pools in the Jordanian desert were measured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tal accumulation among snail species. These snails ar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metal accumulation capacity in the order: Melanoides tuberculata > Melanopsis praemorsa > Theodoxus jordani.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size classes of these snails in metal concentrations, larger snails contained generally higher levels of metals than the smaller ones. The concentration factors for the selected snails exceeded 103, while it ranged from 0.1–10.2 × 103 for Typha angustata plants. Among sampling sites, metal concentrations in M. praemorsa, T. angustata, sediment, and water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xcept for Fe in M. praemorsa which was highest at station 3, and Cd and Cr which were highest in water and sediment of station 4. The seasonal variation in metal content was found to be species and metal-dependent.  相似文献   
62.
曙光村是一个起步较早并受到国际关注的乡村人居试验村落,曙光村旨在展现城镇和乡村如何协同发展,人和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笔者通过对本地治里和曙光村的研究剖析,评述了从作为殖民地建立的本地治里,到为实现大同世界而建立的曙光村的背景和历史,探讨了曙光村的发展和建设实践中的成果和教训以及其对发展中国家乡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3.
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系统耦合的基础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基本条件为具有类型相同并且相互连通的廓道,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为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分异和各种干扰导致的景观异质化,各种干扰是系统耦合的介质,系统耦合从本质上可以被看作尺度变大过程中景观组分的融合与性质转换的过程,系统耦合根据干扰的性质可以分为自然耦合和人为耦合2类,自然耦合是人为耦合的基础,系统生态生产力的提高取决于人为耦合的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4.
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甘肃省的民勤绿洲为例,选择土壤水分最为亏缺的7月,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包不同迎风面,以及绿洲和荒漠交错地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白刺沙包而言,其上层和深层土壤水分是迎风坡大于背风坡,中间层次(40~80 cm)则刚好相反。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上,灌丛沙包与沙丘间低地水分变化有很大的不同,总体而言,丘间地水分含量大于灌丛沙包,但在距离绿洲406 m处,二者均出现一个土壤水分的最低值。在丘间地表层,水分变化是距离绿洲愈近,土壤含水量愈高;而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  相似文献   
65.
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的条件价值评估   总被引:95,自引:9,他引:86  
以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环境物品经济价值的重要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 ( CVM) ,针对黑河流域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 ,以支付卡的方法设计了 70 0份调查问卷 ,调查了黑河流域居民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 ( WTP)。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 96 .6 %的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存在支付意愿。对支付卡数据的非参数估计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在 4 5 .9~ 6 8.3元之间。支付卡数据的参数估计分析表明 ,黑河流域居民家庭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平均最大支付意愿每户每年为5 3.35元。按黑河流域现有家庭数量计算 ,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效益每年至少在 2 2 4 6 .2 8× 1 0 4 元以上。由于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 ,因此 ,仅就黑河流域居民家庭数量估计的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 ,只是对恢复张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经济价值的最低估价  相似文献   
66.
荒漠优势物种生物量的定量测量是荒漠土壤管理的重要依据。为精确估计民勤典型绿洲-荒漠过渡带中优势物种生物量,我们用随机选取的82个10 m×10 m的样方进行优势物种调查。结果显示试验地物种结构简单,而且总盖度仅为16.12%。选取5种荒漠优势物种(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和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利用全挖法测定其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用测定生物量80%的数据分析每一种植物地上和地下干、鲜生物量与其自身的形态参数地径、高度和冠幅之间的相关关系,再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相关性显著的形态参数为自变量确定了预测试验地每一优势物种最适宜的地上及地下干、鲜生物量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证实包括地茎(除白刺)和盖度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和5种优势荒漠植物的生物量拟合度很好,用测定生物量20%的数据对所有模型进行检验,证实所有生物量的估测模型能够精确预测优势荒漠物种生物量。  相似文献   
67.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53个20 m×20 m样方调查资料,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的植物种类组成成分简单,科属组成较为分散.共有12科26属28种,以藜科、菊科为主,分别占21.43%和14.29%.种类优势现象明显,重要值>10的物种主要有胡杨、梭梭、柽柳、白刺、沙拐枣、苦豆子等;(2)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较低,且存在较大差异.以重要值计算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Rm)介于0.027 3~0.567 7,Simpson多样性指数(Ds)介于0.677 8~0.999 3,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介于0.098 2~0.367 3,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078~0.383之间,表明荒漠绿洲植物群落的结构简单、组织水平低;(3)样方统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纬向变化没有经向变化趋势明显,Ds和H′的纬向变化在42.02°N附近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值区,经向变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J′纬向变化与Ds和H′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经向变化趋势不明显,呈连续波动的复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68.
侯彩霞  赵雪雁  文岩  张亮  张方圆 《生态学报》2015,35(6):2013-2019
农户是农村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其生活消费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然而农户的生活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对环境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为了缓解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压力,需要研究其消费对环境影响的空间差异。基于张掖市2010年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研究了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空间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张掖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56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05hm2/人,人均生态盈余0.649hm2/人;(2)从生态足迹的构成看,当地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以生物资源和化石能源消耗为主,占总生态足迹的81%,而建筑用地和水域消耗最少,占总生态足迹的1.2%。;(3)张掖市五县(区)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总体差异较小,Gini系数为0.309。但是区域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为0.442,占总差异的71.1%,区域内的差异为0.18,占总差异的28.9%。其中,甘州区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差异最大,Theil指数为0.078;(4)农户消费模式、家庭规模和人均年收入增多,将加剧农户对环境的压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存量和非农化程度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农户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9.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核心问题之一,选择干旱区典型绿洲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靶区,利用1989年、2001年、2006年和2010年的同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RS和GIS技术,对绿洲土地覆盖变化信息进行定量提取和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2001年,各类地物面积呈现五增二减的趋势:耕地、林地、中度盐渍地、水体和其他均有所增加;而轻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有所减少;2001—2006年,呈现四增三减的趋势:耕地,轻度盐渍地,中度盐渍地和重度盐渍地均有所增加;林地、水体和其他均有所减少;2006—2010年,呈现四增三减的趋势:中度盐渍地,重度盐渍地、水体和其他均有所增加;耕地、林地、轻度盐渍地均有所减少。②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地物的重心均有所偏移。其中水体的重心于1989—2001年间向北迁移的距离最远,为23.12 km;同期重度盐渍地重心迁移距离次之,为22.04 km。林地的重心于1989—2001年间逐年向西南方向迁移,并且迁移的距离逐年增大,中度盐渍地重心总体向西北方向偏移。③21年间,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均呈稳步增加的趋势,景观的异质性程度呈现上升趋势;聚集度差异不大,集中在78到85之间,说明斑块类型连接程度较高。1989—2006年,分维数增加,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愈来愈复杂,人类干扰程度在不断增强;2006—2010年,分维数略有所下降,景观格局略有所改善。总之,21年间渭-库地区各类型土地利用情况变化显著,不仅各土地覆盖类型间面积转换频繁,而且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该研究确定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驱动因子,提出改良建议,研究结果对西部干旱区绿洲的环境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也是对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70.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land suitability for rainfed faba bean (Vicia faba L.) cultivation in Gonbad-Kavous region (Golestan province, north of Iran)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land use suitability. Several parameters were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including the annual average, minimum and maximum temperatures, annual precipitation, slope, elevation, and some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organic matter, pH, EC, texture, phosphorus, potassium, calcium, iron, and zinc. Th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used in the this work are inspir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method dedicated to land suitability. In determining the weights of parameters, expert opinions were consulted and the final land suitability map was generated in five classes. As evidenced by the results, it was estimated that 23.48% of the study area (48,354.5 ha) is highly suitable for faba bean cropping, while 25.38% (52,237.37 ha) is moderately suitable and 25.03% (51,522.85 ha) is marginally suitable.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just 26.11% of total agricultural lands are non-suitable for crop production. The currently non-suitable (49,778.80 ha) and permanently non-suitable (3997.09 ha) classes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parts of Gonbad-Kavous township. Soil salinity, low organic matter, low precipitation, high Ca content, and deficiency of P and Fe contents were found to be key limiting factor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