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4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利用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的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分析评价了目前被广泛使用的8个晴天与8个云天大气长波辐射参数化模型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晴天时Satterlund模型最适用,其偏差(BIAS)与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是-23.34和28.55W·m-2;系数校正后,虽然其参数值变化不大,但其模拟效果有很大提高,BIAS与RMSE分别降低为-6.33和18.08 W·m-2;云天时Jacobs模型最准确,BIAS和RMSE只有0.38和29.29W·m-2.对模型中大气发射率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大气发射率对水汽压的变化最敏感,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应用优选模型(晴天和云天)得到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云量发生突变的节点上模拟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72.
兰春剑  江洪  黄梅玲  胡莉 《生态学报》2011,31(24):7516-7525
通过对UV-B辐射胁迫下亚热带典型木本杨桐幼苗的生长及光合生理的研究,探讨植物对于UV-B辐射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适应性机理,进而揭示UV-B辐射变化对亚热带森林树种的影响.实验设置UV-B辐射滤光组、自然光对照组以及辐射增强组,选择亚热带典型树种杨桐(Cleyera japonica Thunb.)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结果表明:(1)增强UV-B辐射会降低杨桐幼苗的叶绿素含量,而降低辐射则会显著促进叶绿素的增加,且这种胁迫在时间上具有积累性.(2)增强或降低辐射强度都会抑制杨桐地径的生长,增强辐射会产生更显著的抑制;降低辐射强度会对杨桐幼苗的株高生长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抑制其生长.3个测定期数据综合分析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这种胁迫作用有减小的趋势.(3)对光响应曲线的分析表明相对于自然光条件下的UV-B辐射,降低其强度对杨桐幼苗光合作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会抑制,不过抑制作用并不显著;对于光合特征参数的分析表明增强或降低UV-B辐射会显著降低杨桐幼苗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而对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表观光合量子效率(AQY)、暗呼吸速率(Rd)影响均不显著,表明辐射胁迫对杨桐幼苗利用光能的效率影响不大,从而也并未对杨桐的光合作用产生显著性的伤害,但是由于森林树种的多年生特性,这种影响将是积累性的或延迟的,UV-B所造成的光合作用或光能利用率的微小变化都可能会积累成长期影响.因此,对森林树种进行长期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3.
以小麦品种‘西农88’(Triticum aestivum L.,cv.Xinong 88)为材料,研究了外源施加不同浓度茉莉酸(1、2.5、5、10 mmol/L)对UV-B辐射(1.5 kJ·m-2·d-1)下小麦幼苗光合色素、抗氧化酶、丙二醛、游离脯氨酸、紫外吸收物、花青素、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以及对其生长的影响,探讨了茉莉酸在UV-B辐射胁迫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对小麦幼苗生理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并且表现出浓度效应,其中较低浓度的茉莉酸(1 mmol/L和2.5 mmol/L)能明显提高小麦幼苗的UV-B抗性.表现为低浓度茉莉酸显著提高UV-B辐射下小麦幼苗叶片中的总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且外源施加的茉莉酸还能够增加小麦幼苗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提高花青素含量,增强根系活力.可见,茉莉酸通过提高小麦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含量以及保护性色素含量,从而缓解膜脂过氧化程度和提高防御物质含量,进而增强植物抵抗UV-B辐射胁迫的能力,保证小麦幼苗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74.
紫外线辐射对西伯利亚鲟精子活力和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剂量紫外线辐射(254nm,UVC)对西伯利亚鲟精子活力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对精子的活力、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精子活力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呈先迅速下降,后迅速上升,再迅速下降的趋势;精子快速运动时间的变化趋势与活力相似;精子寿命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当辐射剂量达288mJ.cm-2时,精子无快速运动,当辐射剂量达324mJ.cm-2时,精子活力和寿命均降为0.根据Hertwig效应判断,辐射剂量216mJ.cm-2为西伯利亚鲟精子灭活的最适剂量.  相似文献   
75.
利用2000-2008年的MODIS陆地产品MOD15A2(fPAR)与空间插值的气温和热带降雨观测卫星(TRMM)数据,分析了东南亚地区植被时空动态,主要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灌丛草原、热带草丛和农田4种植被fPAR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研究区植被的fPAR平均为47.58%,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格局.(2)研究区87.34%的区域植被fPAR变化不显著.(3)fPAR能够反映植被时空动态,对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响应.fPAR的动态变化表明,不同区域的各植被生长年际变化各有差异,其所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76.
黑曲霉原生质体诱变选育果胶酶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UV和NTG诱变筛选获得了2株高产果胶酶突变株。以果胶酶产生菌黑曲霉EIM6为诱变材料,采用1.5%的溶壁酶和1.5%的纤维素酶处理其对教生长期菌丝体2h获得高质量的原生质体。采用UV25S或50μg/mL NTG诱变30min,构建原生质体突变库,经刚果红果胶平板筛选获得果胶酶突变株,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复筛获得高产突变株EIM6-U11、EIM6-N5,酶活力分别从46598.08、46598.08U/mL提高至68596.57、68879.56U/mL,分别提高了47.21%、47.82%。连续8次传代经发酵测酶活力表明高产突变株EIM6-U11、EIM6-N5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77.
60Co-γ射线辐射诱变蝴蝶兰M1代花型突变体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2个10bp随机引物对蝴蝶兰(F141780)及其60Co-γ射线辐射的8个表现型花型突变体进行RAPD分析。其中有30个引物能扩增出理想的带型,有4个随机引物扩增出的带型显示其中的25-6、304、30—8-2等3个突变体与对照品种之间具有稳定的多态性差异,即初定其为基因型花型突变体。  相似文献   
78.
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幼苗叶片为材料,利用提取原生质体方法在小麦幼苗叶肉细胞中成功地装载了钙离子荧光指示剂fluo-3/AM,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检测了增强UV-B辐射后小麦幼苗叶肉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的分布,并对[Ca2+];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分布较均匀,主要分布于紧贴质膜处和核周围,UV-B辐射组钙离子荧光与对照组分布相似,但其原生质体表面不如对照组平滑;同时发现增强UV-B辐射组细胞内钙离子荧光强度值较对照组高,说明增强UV-B辐射组小麦幼苗叶肉细胞维持较高浓度的钙离子水平.这些变化表明Ca2+信号有可能以一定的方式参与了小麦响应UV-B辐射胁迫的过程.  相似文献   
79.
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住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著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住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住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  相似文献   
80.
航天与辐射共诱变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的选育,显著地提高其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提高诱变育种的选择效果,育成1个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培两优721”及一批优质水稻新种质和新品系(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