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2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04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报道了近期在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城墙上发现的蜈蚣草(Pteris vittataL.)天然种群,共计约101株蜈蚣草生长在高大墙体上部的砖缝中及中下部的条石缝隙中,分布面积共约70m2.这些长势良好的蜈蚣草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个体,羽片背面都具有线形孢子囊群.由于蜈蚣草在江苏省并没有自然生长与分布,并且它的孢子等繁殖体也很难依靠风、水等自然媒介传播至南京中华门城墙这一孤岛"状生境中,而有关历史资料显示,600多年前在修筑包括中华门城墙在内的南京明城墙过程中,所需的城砖分别在江西、安徽、湖北等省烧制,并通过水路运送至南京.综合分析认为,中华门城墙上的蜈蚣草种群可能最初来源于这些城砖运输过程中所携带的蜈蚣草孢子.  相似文献   
992.
山西维管植物新资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分布于中条山地区的山西省新记录维管植物14种,即鞘舌卷柏、华北薄鳞蕨、叉裂铁角蕨、秦岭耳蕨、榆钱菠菜、露蕊乌头、乌拉特绣线菊、小叶三点金草、奇异堇菜、纤弱黄芩、白透骨消、弯齿盾果草、野塘蒿、钻叶紫菀,隶属于12科14属。  相似文献   
993.
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系统论视角出发,剖析了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评价模型,对区域系统的耦合状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6年湖南省综合支撑能力呈对数型上升,而综合消耗水平呈指数型上升,二者演化速度具有非同步性,耦合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4.89度;从2008年起将进入过度开发时期,虽然湖南省资源较丰富,但远未具备过度开发型的物质条件;湖南省进入过度开发时期的原因是,在经济增长方式仍然非常落后和产业结构未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一味突出出口导向型经济,从而导致综合消耗水平发展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994.
夏蜡梅在安徽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安徽种子植物分布新记录种夏蜡梅(Cdycanthus chinensis Cheng etS.Y.Chang),标本存放于筹建中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  相似文献   
995.
1997-1999年对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19种,隶属16目37科,其中留鸟32种,占总数的26.89%,冬候鸟24种,占总数的20.17%,夏候鸟30种,占总数的25.21%,旅鸟占33种,占总数的27.73%,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河南省重点保护的鸟类6种。  相似文献   
996.
广东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广东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及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情况,并着重对目前广东省生态农业建设的9种主要模式及其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广东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997.
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终闾湖泊边缘的三角城剖面全新世早期至末次冰消期292-600cm处155个样孢粉组合,显示云极,圆柏属含亘极高,两者之和达40%-60%,且百分比互为消长,云杉百分比与孢粉浓度,植被分异度成正比,通过对云杉,圆柏属生态习性,传播性能,与其它组分关系,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剖面中高含量的云杉,圆柏属来自流域上游祁连山,是石羊河搬运的结果,孢粉组合中其它成分有当地的,也有来自山上的,剖面附近表土花粉分析支持这种观点,云杉,圆柏属是判断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孢粉组合中其它成分可辅助判断环境变化的细节,流域环境重建模式和具体的变化过程中:孢粉组合中的主要成分指示流域山上的植被状况;云杉花粉含量高时,流域有效湿度大,山上云杉林范围扩大,终闾区湖泊发育,整个流域生物分异度,密度,孢粉浓度都大;圆柏属花粉含量高,流域干旱,山上云格林范围急剧减少,整个流域生物分异度,密度减少,孢粉浓度降低,圆柏属受干旱影响较小,数量有所减少,但因补偿递减率的作用,百分比增加,这可为重建我国西部干旱区湖泊孢粉记录的古环境作参考。  相似文献   
998.
西北干旱区河西走廊东段、石羊河终闾湖泊边缘的三角城剖面全新世早期至末次冰消期 2 92— 6 0 0cm处 15 5个样孢粉组合 ,显示云杉、圆柏属含量极高 ,两者之和达 40 %— 6 0 % ,且百分比互为消长。云杉百分比与孢粉浓度、植被分异度成正比。通过对云杉、圆柏属生态习性、传播性能、与其它组分关系、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分析 ,笔者认为剖面中高含量的云杉、圆柏属来自流域上游祁连山 ,是石羊河搬运的结果 ,孢粉组合中其它成分有当地的 ,也有来自山上的。剖面附近表土花粉分析支持这种观点。云杉、圆柏属是判断流域环境变化的主要因子 ,孢粉组合中其它成分可辅助判断环境变化的细节。流域环境重建模式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 :孢粉组合中的主要成分指示流域山上的植被状况 ;云杉花粉含量高时 ,流域有效湿度大 ,山上云杉林范围扩大 ,终闾区湖泊发育 ,整个流域生物分异度、密度 ,孢粉浓度都大 ;圆柏属花粉含量高 ,流域干旱 ,山上云杉林范围急剧减少 ,整个流域生物分异度、密度减小 ,孢粉浓度降低。圆柏属受干旱影响较小 ,数量有所减少 ,但因补偿递减率的作用 ,百分比增加。这可为重建我国西部干旱区湖泊孢粉记录的古环境作参考。  相似文献   
999.
雒昆利 《古生物学报》2001,40(3):371-387
陕西韩城寒武系出露良好,化石丰富,从下寒武统上部至奥陶系为连续沉积,底部平行不整合覆盖厚约20m的霍山组石英砂岩之上。本区寒武 系主要以紫色和黄色泥页岩、泥灰岩、灰岩和白云质灰岩为主,张夏组主要以鲕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三叶虫主要有Changqingia chalcon,Changqingia luia sp.nov.,Manchuriella macar,Lianglangshania hueir ensis,Crepicephalia convexus,Eilura quadrata,Eilura(?)hanchengensis sp.nov.,Anmocarella chinensis,Dorypyge pergranosa,Dorypyge richthofeni,Liopeishania lubrica,Liopeishania marginata和Damesella paronai等。三山子组以白云质灰岩和灰质白云岩为主,在底部的白云质灰岩中产三叶虫Blackwelderia sp.,Damesops convexus和Cyclolorenzella acalle等,其中、上部未采到化石。  相似文献   
1000.
A flower assigned to Wuyunanthus hexapetalus gen. & sp. nov. has been collected from the Wuyun Formation of Palaeocene age, Jiayin Coun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north-east China. The flower is bisexual, actinomorphic, and 6-merous. There are six free valvate petals in a whorl inserted on the margin of a hexagonal disk, and six free stamens alternate with petals within it. The pistil consists of fused carpels. Ovary with an apical style is superior. The uniqu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of the fossil, such as stamens inside the thick and flattened disk surrounding the ovary and equal in number to the petals, is similar to that of Celastraceae. The fossil is assigned to Celastraceae but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extant genera of the family by being 6-merous rather than 4- or 5-merous. It might represent an extinct and early type of Celastraceae. The presence of a disk might provide evidence for insect pollination in the early stages of Celastraceae ev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