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629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210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为适应昼夜交替所带来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大多数生物的生理活动会表现出以24 h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生物节律(又称生物钟)。生物钟紊乱会增加相关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这些疾病的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即为人体胃肠道内寄生的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微生物群落。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平衡状态;但当宿主生物节律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时,其肠道菌群稳态也会发生失衡。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紊乱导致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现对生物钟、肠道菌群以及代谢性疾病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而为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对象肝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TBIL、ALT、TBA和γ-G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科、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梭菌属细菌及白假丝酵母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对象肠道瘤胃球菌属、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细菌及粪肠球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BIL、ALT、γ-GT、TB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炎性因子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群,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提示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可能对肝脏组织产生一定的损伤。  相似文献   
73.
种群数量是物种的重要生态学基础资料,合适的密度调查方法是数量估算的基础。2016年4-5月,采用广泛应用于鸡形目Galliformes鸟类种群密度调查的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鸡形目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种群密度。样线法和样点法估算的雄体密度分别是:白腹锦鸡1.20只/km^2和(6.31±0.98)只/km^2,红腹角雉5.41只/km^2和(0.39±0.17)只/km^2,血雉3.01只/km^2和(5.97±2.70)只/km^2。除红腹角雉外,样点法估算的白腹锦鸡、血雉种群密度均大于样线法。建议针对不同鸡形目鸟类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并尽量扩大样本数量,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5.
宋俊  王路雅  江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2):204-206, 210
目的探究唾液菌群特征对儿童龋齿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医院诊断及治疗的龋齿患儿94例,在进行龋齿治疗后第4周搜集唾液样本,并根据12个月后的龋齿发生情况分为复发组及未复发组,对比两组微生物检测结果,并使用ROC曲线评估微生物指标对龋齿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研究随访结束时,龋齿复发23例(25.84%)。龋齿复发与未复发组的唾液微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复发组的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内氏放线菌(Actinomyces naeslundii)、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放线菌属(Actinobacill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均P<0.05),未复发组在纤毛杆菌属(Leptotrichia)、奈瑟氏菌属(Neisser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复发组(均P<0.05)。纤毛杆菌属、内氏放线菌、普雷沃氏菌属、变形链球菌载量预测龋齿复发的AUC值分别为0.753、0.715、0.680、0.940,其中变形链球菌的AUC值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菌属(均P<0.05)。结论分析唾液菌群对儿童龋齿的复发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变形链球菌的预测效能较好。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对慢性胃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7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枸橼酸铋钾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H.pylori根除率,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血清hsCR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入选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5.40%,H.pylori根除率为90.80%。患者治疗后腹胀、嗳气、腹痛、纳差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患者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肠杆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5)。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肠杆菌、双歧杆菌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H.pylori根除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ylori根除率,降低血清hsCRP水平,但会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且肠道菌群数量与血清hsCRP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人类肠道中含有的多种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它们对宿主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的组成包括细菌、病毒和真核生物,已经被证明与宿主健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其中的益生菌。益生菌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作用,包括与宿主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抵御病原菌的定殖、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产生相关代谢产物,在宿主的代谢、免疫和神经系统中发挥有益作用。综述益生菌的作用机制,讨论了近年来益生菌应用临床研究实例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疾病风险和健康可持续性的贡献,将为新的治疗干预和疾病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肠道菌群在功能和代谢方面的研究日益成熟,但针对食品添加剂双乙酸钠对人体肠道菌群作用的研究目前仍鲜少有报道。为了探究其对肠道菌群及人体健康的潜在益处及危害,以小鼠为模型,以双乙酸钠为干预物质,干预剂量为0.3 g/(kg·d),干预1周后,收集实验小鼠和空白对照组小鼠的粪便并用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进行肠道菌群的物种鉴定和丰度检测。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丰度比例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剂量下的双乙酸钠干预后,小鼠的肠道菌群无论是菌群种类还是丰度都有了显著改变,属水平新增447种,减少142种。根据丰度比例变化最显著的9种菌,如拟杆菌属(Bacteroides)、AKK(Akkermansia)等,并结合菌群代谢功能预测,脂肪酸合成显著上调,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等明显下调,推测摄入高剂量的双乙酸钠可能有增加肥胖、过敏、慢性炎症和肠胃炎的风险。  相似文献   
79.
应用自制复合菌剂M5于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的高密度养殖系统中,通过分析肠道菌群并监测养殖水质,研究了复合菌剂作用的效果及潜在的机理。结果显示,复合菌剂M5的使用可显著降低养殖水环境的pH值,降低污染物NH+4、NO-2和COD的浓度,抑制弧菌属(Vibrio)中某些条件致病菌的生长。基于PICRUSt与KEGG数据库的功能预测及肠道菌群的群落分析,复合菌剂既可作为额外的营养补充物,缓解肠道群落之间对营养源的竞争,又可提高虾的消化能力、免疫力。新型复合菌剂M5可显著改善养殖水质并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从而提高养殖存活率。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究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感染对肠道菌群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孕检并分娩的妊娠妇女744人为对象,调查并统计B族链球菌的感染率;筛选有和没有B族链球菌感染妊娠妇女各47人,调查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选取信息匹配的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和未感染的妊娠妇女,采集粪便样本,提取菌群DNA,用16S rDNA方法分析菌群变化。结果744名妊娠妇女中B族链球菌检出49例,感染率为6.59%;B族链球菌感染组总的不良妊娠发生比例为76.6%,正常组发生比例为27.7%(χ^2=5.491,P<0.05)。B族链球菌感染组妊娠妇女胎膜早破(χ^2=16.177,P<0.01)、难产(χ^2=21.134,P<0.01)和羊水异常(χ^2=22.989,P<0.05)的发生率与未感染组比较显著增高。B族链球菌感染组妊娠妇女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的感染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