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6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目的:分析应用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 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 1年8月我科共收治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共107例,均采用InterTan髓内钉系统进行治疗,其中男45例,女62例;年龄34-93岁,平均73.05岁.受伤肢体左侧63例,右侧44例.按AO分型,31-A1型32例,31 -A2型59例,31-A3型16例.记录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并发症、死亡率、骨折愈合时间、末次复查Harris评分,并对比患者健侧及患侧术前、术中及术后1周的颈干角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66.69分钟.颈干角:术前健侧:140.66±9.08度,术前患侧:118.00± 15.49度,术中患侧:135.16± 7.08度,术后1周患侧:137.51±15.21度.术前患侧颈干角与其他三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健侧、术中复位后患侧、术后1周患侧颈干角之间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3例患者于随访过程中死亡,6例患者失访.98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 -22个月,平均8.6个月.2例患者发生头钉切出,3例患者术后练习后出现股骨疼痛症状,未发生股骨干骨折.96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18周.临床疗效按Harris评分标准:41-92分,平均78.5分,优良率80.6%.结论:髓内钉InterTan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62.
目的:研究早期系统的护理模式对减少腰椎骨折患者腹胀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进行住院治疗的腰椎骨折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骨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在骨科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增加系统化护理,并观察两组患者腹胀及腹胀引起的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腹胀比例差异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X2=0.08,P>0.05),而入院5天后实验组腹胀患者明显下降(X2=9.18,P<0.01),入院到10天发生腹胀引起的相关症状恶性呕吐(X2=7.12,P<0.01)、胸闷(X2=4.31,P<0.01)、胃灼热(X2=4.31,P<0.01)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呼吸困难(X2=2.82,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的系统化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和缓解腰椎骨折患者腹胀的发生,并且进一步避免了因腹胀导致的腹痛,恶心,呕吐,胸闷,胃灼热,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比较运用逆行可膨胀髓内钉与股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33A、33C1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股骨远端33A、33C1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固定方式分为逆行可膨胀髓内钉组(n=18)和锁定钢板组(n=2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及功能结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骨折最终都获得愈合;逆行可膨胀髓内钉组在手术时间及失血量上都显著低于锁定钢板组,两组在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定方面无明显差异;5例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中1例出现浅表伤口感染,1例患者延迟愈合。结论:股骨远端逆行可膨胀髓内钉在获得与锁定钢板相当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的情况下,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等特点,对于股骨远端33A、33C1型骨折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究强骨胶囊对老年股骨头近段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延迟愈合的老年患者4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19例予钙片;实验组22例予强骨胶囊。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BMP-2及IGF-1水平的改变。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78.9%),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BMP-2及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实验组血清BMP-2和IGF-1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粘度均下降、骨密度值(BMD)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较,实验组血浆粘度降低、BMD较高(P0.05)。结论:强骨胶囊能够有效改善老年股骨头近段骨折延迟愈合,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推测其机制与增加患者血清BMP-2及IGF-1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并比较弹性髓内钉(ESIN)与钢板固定(PF)治疗儿童股骨干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干中段骨折患儿90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SIN组和PF组。ESIN组(n=45)采用弹性髓内钉固定,PF组(n=45)采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术中失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等手术指标,随访评估患者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按Flynn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IN组患者手术切口显著小于PF组(P0.05),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PF组(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PF组(P0.05)。结论:与钢板固定比较,弹性髓内钉在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显著短于钢板固定,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钢板固定,可作为儿童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的首选材料。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例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骨不连愈合率、前臂旋转活动度,采用DASH问卷评估上肢功能,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随访13-78个月,平均45.4个月所有骨不连在24周都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2-24周;术后前臂旋转功能平均115.56±26.74°,显著高于术前(P0.01);而DASH评分从术前48.56±8.71分降至20.11±8.08分(P0.05);根据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优2例,良5例,中2例,优良率为77.8%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十分满意。结论:尺骨头切除术联合桡骨切开植骨内固定术操作简单有效,可显著改善盖氐骨折术后骨不连合并下尺桡关节炎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67.
摘要 目的:对比掌指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骨折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7例)和B组(微型钢板内固定,50例)。对比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指标[指关节总活动度、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手功能[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AFS)评分]、手部疼痛,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的指关节总活动度大于A组,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手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手功能TAFS评分优良率为92.00%,高于A组74.47%(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对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提高手功能,指关节总活动度以及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减轻手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8.
摘要 目的:对比外侧L形切口与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并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100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n=49)和B组(跗骨窦切口钢板内固定,n=51),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足部功能和血清应激因子变化情况,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较A组短,术后引流量较A组少(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两组术后6个月Bohler角、Gissane角均扩大(P<0.05)。两组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下降,Maryland足功能评分升高(P<0.05)。两组术后7 d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升高(P<0.05),B组术后7 d Cor、E水平低于A组(P<0.0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A组(P<0.05)。结论:与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相比,经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应激程度轻,创伤小,术后足部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9.
Among Late Ordovician brachiopods from southeastern Indiana. strophomenids display a ratio of 4:1 parabolic to linear repaired fractures in contrast to the 1:2 ratio found for orthids and rhynchonellids. Additionally, only strophomenids display repaired elliptical fractures. The weakest parts of strophomenid and orthid-rhynchonellid shells are the regions of the adductor muscle scars and the sulcus, respectively. Fractured biplanate shells of strophomenids are commonly cleaved anteriorly to posteriorly, whereas fractures are localized on the anterior of strongly curved to geniculate conspecific specimens. Rugae on leptaenids, thickened anterior margins of the brachial valve of rafinesquinids, and the dense distribution of pseudopunctate in all strophomenids, functioned to localize anteriorly the (un)repaired linear and parabolic fractures. No sublethal fracture occurs on any biconvex shell where the height is greater than 14 mm, despite the fact that numerous specimens of certain species attained shell heights of 20 mm or more, an observation suggesting the upper limit in the gape of the crushing elements of the predator. Crushing experiments on valve 'models' reveal that the inflated equibiconvex, plicate shape of the shells of Plarysfrophia is the strongest. However,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concave strophomenid valves is relatively strong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valves of many orthids and rhynchonellids when normalized for valve thickness.  相似文献   
70.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