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丘华兴   《广西植物》1993,13(2):103-107
作者编写《广东植物志》苋科时,对涉及华南地区及毗邻国的苋科种类;经复检标本花粉及等资料,现将其中5个属的分类群及其分布等予于报道。林地苋 Psilotrichum ferrugineum var.hainanense为新分类群,并作评论;线叶林地苋P.erythrostachyum为我国新记录;青花苋 Psilotrichopsis curtisii var.hainanensis 和短穗白花苋Aerva sanguinolentavar.minor均为新组合,并分别给予修正或补充描述;Cyathula semirosulata作新异名处理;重申砂苋 Allmania nodiflora分布于华南大陆(广西);澄清对我国标本错误鉴定的文献;此外,简介青花苋属时,将产于越、泰的P.curtisii var.cochinchinensis 作新组合。本文引证的标本,若未注明的亦收藏于华南植物所标本馆(SCBI)。  相似文献   
32.
本文报道了采白海南岛南部地区笼头菌属(Clathrus Mich:Pers.)一个新种,即:海南笼头菌Clathrus hainanensis X.L Wu sp.nov.。文中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拉丁文和汉文的描述,附有新种担子果和孢子(扫描电镜)照片,并讨论了新种与本属其他种的区别。主模式标本保存于贵州科学院真菌标本室(HGAS),副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HKAS)。  相似文献   
33.
水龙骨科是蕨类植物中最进化的类群,该文采用超微技术对水龙骨科的阔鳞瘤蕨(Phymatosorus hainanensis)卵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以完善薄囊蕨植物卵发生的资料,为揭示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及演化机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幼卵、颈沟细胞、腹沟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紧密连接。(2)发育过程中,卵与腹沟细胞之间细胞壁显著加厚,将卵细胞与腹沟细胞隔离。(3)在壁的下方产生分离腔,内含大量不定形物质,但卵细胞与腹沟细胞在中间处始终相连。(4)分离腔中的不定形物质沉积在卵细胞质膜外形成了一层加厚的卵膜,而在连接区(孔区)处不形成卵膜,该位置最终形成了受精孔。(5)卵细胞核变得高度不规则,近成熟时卵核产生了大量的核外突。  相似文献   
34.
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一只大熊猫患皮肤病,从皮屑中分离到一株拟盘多毛孢菌GYMXP201108。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菌株顶端附属丝短,1–3根,多数不具柄,与海南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hainanensis模式菌株形态一致,ITS区序列分析也表明与海南拟盘多毛孢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6%,因此鉴定为海南拟盘多毛孢,GenBank ID为KF551573。首次报道了海南拟盘多毛孢能在动物体表生存。  相似文献   
35.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S15的细胞毒活性产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内生真菌S15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从S15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将其鉴定为乙酰基细胞松弛素D(1)和细胞松弛素D(2),对其进行生物活性测试,发现2种细胞松弛素对肿瘤细胞SGC-7901有强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36.
该文基于两段线粒体基因COI和ND1 -ND2部分序列片段构建了细痣疣螈种组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显示该单系群内包含了四个明显的进化支系(A、B、C、D).A支系与B、C支系构成姐妹群关系;A支系包含了细痣疣螈、海南疣螈、老挝疣螈和“越南疣螈”以及另外两个来自越南未被命名的种群;C支系代表了一个新的独立进化支,可能是一个隐存种;C支系与B支系构成姐妹群关系.此外,来自模式产地的越南疣螈单独构成支系D.该文结果不支持以往细痣疣螈种组部分物种的划分,建议对该种组进行新的分类修订.该文强调了在分类研究中应该重视使用来自模式产地的样品并进行广泛的地理居群采样.  相似文献   
37.
The genus Byssosphaeria from China was briefly reviewed based on specimen examinations and literature work. Taxonomic and nomenclatural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mong the previously recorded taxa of the genus, a new combination, Byssosphaeria hainanensis, is made and a new Chinese record, B. alnea, is reported. A key to the known species of the genus in China is provided.  相似文献   
38.
研究的樟科植物化石油丹(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采于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它在滇西地区为首次发现。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分析,揭示了其表皮微细构造特征。通过与现生油丹表皮构造和叶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在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证实了该化石归属的正确性。现生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分布范围的缩小显示滇西从上新世—现代气候逐渐变冷,上新世的气候比现在温暖。化石Alseodaphne hainanensis Merr.地理分布区的扩大和地质时代的延伸,为植物的发展演化和推论古气候提供了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39.
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健康的树皮、枝、叶中分离得到72株内生真菌.依据其菌落形态和显微特征,将其中68株归为半知茵类,即产孢的33株鉴定为5个属,未产孢的35株中除1株鉴定为丝核菌属外,其余34株暂归为无孢菌群.还有4株属于担子茵纲.结果表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对宿主具有一定的组织专一性,树皮的真菌在数量、种群及其组成方面与枝、叶的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0.
章卫民  李泰辉 《菌物学报》2001,20(4):454-456
本文报道了海南省裸伞属(Gymnopilus Karsten)的1个新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该新种为海南裸伞(Gymnopilus hainanensis T. H. Li et W. M. Zhang)。新记录种为栎裸伞(Gymnopilus dryophilus Murrill),厄尔裸伞(G. earlei Murrill)和细鳞裸伞(G. parvisquamulosus Hesler)。所有标本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IGD)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