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对创伤性椎体骨折患者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可能再次引起骨折的多个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皮椎 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161 例,其中再次 发生骨折的患者113 例(131 椎),根据治疗方法(PVP 或PKP)和再次发生骨折的部位(手术椎体或非手术椎体)不同,将患者分成 A1 和A2(再发骨折部位是手术椎体)、B1 和B2(骨折部位为非手术椎体)、C1 和C2(手术椎体和非手术椎体)以及D 组(未再次 发生骨折)共七组,A1,B1,C1 三组使用PVP,A2,B2,C2三组使用PKP,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导致再发骨折风险的因素并和D组比 较,分析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身高、体重、年龄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 义(P>0.05);而骨水泥注入的体积在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骨水泥是否渗透和是否使用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患者25-(OH)D 的浓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 分析显示,椎间盘水泥渗透、低浓度的25-(OH)D 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复发骨 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三个危险因素是椎间盘骨水泥渗透、较低的25-(OH)D 浓 度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2.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和传统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 年1 月-2014 年 12 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 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减 少、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Cobb 角及伤椎高度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JOA 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均能较好的复位固定胸 腰椎骨折,但经肌间隙微创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3.
脊柱跳跃型骨折指多节段非相邻的椎体骨折(multiple-level noncontiguous spinal fractures,MNSF)。对于非高龄患者,此类骨折通常为暴力性高能量损伤。由于MNSF受伤机制的复杂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导致其常发生漏诊或延迟诊断。目前,临床上对于MNSF发病率和损伤原因有很多报道,特别是其致伤机制,也存在很多理论。脊柱跳跃性骨折的治疗需全面考虑,如脊柱的不稳定性、畸形和骨折节段之间正常的椎体数目甚至患者想要减少住院时间的要求等。治疗时应按照各自损伤部位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依据其损伤特点选择相应术式,重建脊柱稳定性。本文主要就近年来MNSF的临床研究进展了进行总结,旨在为MNSF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目的:调查研究医院口腔颌面部骨折(OM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OMF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分析对比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2.14:1,平均年龄为34.6±4.2岁,其中20~30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2.96%。骨折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占45.19%。骨折类型以单纯型下颌骨骨折最高发,占46.67%。切开复位并行钛板钛钉内固定较单纯接受钛钉颌间牵引内固定,前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MF高发于男性青壮年,主要骨折原因为交通事故,且以单纯型下颌骨骨折类型居多,临床治疗切开复位并行钛板钛钉内固定疗效显著优于单纯接受钛钉颌间牵引内固定。  相似文献   
85.
To elucidate age-related changes of mineral contents in human veins, the relative contents (RCs) of elements in the human internal jugular veins, superior and inferior venae cavae, and femoral veins from 27 subjects ranging from 40 to 98 yr old were analyz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The average RCs of calcium in the 27 specimen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followed in descending order by the superior vena cava, femoral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The RCs of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s started to increase after the age of 50 yr, became the highest in subjects in their 60s and thereafter decreased gradually. It is noted that such accumulations of minerals, similar to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were also found in the veins, such as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venae cavae, and femoral vein. Accumulation of minerals in the vein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rteries, which increase progressively by aging, but do not decrease.  相似文献   
86.
摘要 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05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侧组和双侧组,例数分别为104例和101例。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和椎体前缘高度,记录两组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水泥渗漏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双侧组相比,单侧组手术时间缩短,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减少(P<0.05)。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前缘高度均升高,Cobb''s角均缩小(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患者骨水泥渗漏与骨水泥黏度、皮质断裂、骨折严重程度、骨折位置、年龄、CT值、骨水泥注入量有关(P<0.05)。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注入量>6 mL、骨折严重程度为重度、CT值>63HU、骨水泥黏度为低、皮质断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PVP治疗OVCF效果相当。其中单侧可减少骨水泥注入量,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功能恢复。而PVP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骨水泥渗漏,受到骨折严重程度、皮质断裂、骨水泥黏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朱宝森 《蛇志》1997,9(4):42-43
比较股动脉注射与静脉滴注两法给予复方抗栓确治疗下肢动脉闭性疾病的疗效。方法101例患者随机分成股动脉注射与静脉滴注复方抗栓酶两组。结果显效率股动脉组62.3%,静脉组41.7%。结论复方抗栓酶股动脉注射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明显优于静脉滴注(P<0.01)。  相似文献   
88.
89.
90.
目的:探讨尖顶距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中的作用和意义,为骨外科手术疗效的评价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8月-200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FNA治疗的32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O/ASIF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标准对骨折进行分类,应用术中和术后即刻X光射线照片对骨折复位情况、远端锁定类型和股骨头内刀片位置进行记录。患者术后常规X光照片观察切出情况,用Oxford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7例PFNA植入,纳入本研究的共32例,27例获得随访。其中,3例切出(2例内侧穿孔和1例内侧塌陷)TAD小于20mm。4例植入相关股骨骨折,2例不愈合,1例复位失败。结论:PFNA是治疗股骨近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装置。我们认为TAD应尽量20 mm或30 mm以避免股骨头穿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