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A skeletal sample of 296 individuals from a 19th century American poorhouse cemetery is examined for the frequency and chron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linear enamel hypoplasias on the mandibular canines and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s. Dental enamel hypoplasias may be considered to be indicators of increased exposure to health risk at the time of weaning.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childhood stress and provide a relative measure of that stress, as evidenced by hypoplasias, in a historic sample that represents an industrializing population. The frequency of enamel hypoplasias per individual by tooth ranged from 70 to 73%, with a peak age at stress of 2.5 to 3 years for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and 3.5 to 4 years for the mandibular canin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resence of hypoplasia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The peak age at stress between 2.5 and 4 years in this 19th century sample transects the ranges reported for prehistoric populations (2-6 years) and for modern groups (0-3 year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weaning probably occurred earlier in incipient industrial societies than in prehistoric hunter/gatherers and agriculturalists, yet not as early as in modern industrial groups. The high level of childhood stress in this skeletal sample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samples may indicate a change in health, at least among the lowest class, associated with the cultural transition from an agricultural to an industrial society.  相似文献   
312.
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地处桂西南的那坡县迄今计有种子植物174科,889属,2201种。其中东亚特有科5个,中国特有属15个,那坡特有种39个。这一地区不仅植物种类丰富,而且特有现象较为显著。在15个中国特有属中,1属为那坡本地的的特有属,4属为苦苣苔科植物。中国特有种的各亚型以及39个那坡特有种所隶属的分布区类型的分析均表明,该植物区系具有强烈的热带亚洲特色。石灰岩山地的特有文化发展则是那坡植物区系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特有化发展在苦苣苔科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313.
甜菜夜蛾在太仓菜田的发生与危害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江苏太仓甜菜夜蛾田间种群的调查、性诱、灯诱及系统解剖资料表明 ,甜菜夜蛾在太仓 1年可发生 7代 ,第 7代是不完全代 ;9月末 1 0月初大批出现的甜菜夜蛾成虫可能是即将迁出的种群 ;田间卵峰日通常比蛾峰日落后 5~ 6d ;寄主选择性调查表明 ,甜菜夜蛾喜欢在十字花科植物上产卵和取食。  相似文献   
314.
石晓丽  王卫 《生态学报》2008,28(8):3998-4006
生态系统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衡量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评估,但在评估过程中考虑空间、质量和时间因素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康保县为研究区,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生态价值理论,分别构建区域差异性系数、空间异质性系数和服务支付系数对Costanza等的计算模式进行空间、质量和时间因素的修正,提出了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综合评估模型;同时,对康保县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该模型通过考虑社会、自然和经济对价值的综合作用,使得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进一步完善.基于以上模型对康保县生态系统功能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会限制生态系统提供功能的能力;而有意识的生态建设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与发挥.实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是恢复本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综合考虑空间、质量和时间因素的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综合评估模型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有益信息,对区域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15.
过牧对玛曲草地沙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玛曲草地沙化对黄河上游水源补给产生了不利影响.基于NTP和理论载畜量的估算,定量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草地沙化的作用程度.结果表明:影响玛曲草地沙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温度升高,特别是≥0℃积温的增加;人为因素主要是超载过牧.温度升高对草地沙化的影响占34.39%,超载过牧占65.61%.草地沙化是过牧的累加效应达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累加超载量每增加1万个羊单位会造成3.14 hm2草地沙化.草地沙化的防治应以草畜平衡为基础,逐渐减缓或减少超载量的累加.  相似文献   
316.
浙江旧石器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0年10—11月在湖州市辖区内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在安吉和长兴县发现了旧石器地点31处,其中5处发现于网纹红土等更新统的地层中。在安吉县发现了13个地点,找到石制品186件,长兴县18处,采到石制品147件,共计333件。石制品多粗大,与邻近的安徽和江苏发现的工业特征基本一致,同属南方主工业;它们的时代始于中更新世某一时段,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此项工作的结果,使中国境内再无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省,并扩大了南方主工业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317.
三峡库区秭归县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秭归位于三峡库区,为坝上库首第一县,其种子植物区系具有以下特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38科703属1662种,科,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单种属和寡种属数量多,植物区系具有古老,孑遗,原始性,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温带性质明显,泛热带成分丰富,并与热带成分有较广泛的联系,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有现象明显,在属和种的水平上对其分布特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系与四川共有成分最多,与华中植物区诸省联系最密切,从而与川东-鄂西为我国三大特有中心之一的观点相一致,也支持吴征镒华中植物区划分的观点。  相似文献   
318.
张敏  刘宁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56-1061
2016年3~9月对云南云县中岭岗村(24°15′42″N,100°02′42″E,平均海拔1 650 m)的黑喉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研究期间共发现42巢,主要位于杂草丛中(n=37)和灌木丛(茶树)中(n=5),筑巢期一般5~6 d,巢材有蜘蛛丝、苔藓植物、茅草花、茅草叶、铁线莲花、竹根须、枯枝、棕丝、干枯草穗等。巢呈球状,中上部侧方开口,巢重为(8.3±1.7)g,巢长为(13.2±0.9)cm,宽为(8.2±0.5)cm,巢口长(4.9±0.7)cm,巢口宽为(4.0±0.5)cm(n=25)。窝卵数为(3.9±0.4)枚(n=21,3~4枚)。卵的底色为白色、淡绿或者淡粉,遍布褐红色斑点,有的在钝端呈环状。卵重为(1.38±0.09)g,卵长为(17.3±0.7)mm,宽为(12.6±0.3)mm,卵体积为(1.4±0.1)cm3(n=65)。孵卵期(13.9±0.9)d(n=5,13~15 d),育雏期为(13.5±1.3)d(n=4,12~15 d)。利用Logistic曲线拟合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增长,雏鸟的体重和嘴峰在5日龄左右增长最快,体长、翼长、跗跖在7日龄增长最快。对繁殖时间和地点较近的28巢进行连续观察,其中有7巢成功、21巢失败。造成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巢捕食(62%)、亲鸟弃巢(14%)、人为破坏(14%)。  相似文献   
319.
1996~1998年发现重庆市开县一字梁区域有棕朱雀(Carpodacus edwardsii)分布。此后陆续发现巫山县的葱坪和梨子坪也有棕朱雀分布,但遇见数量和遇见率远低于开县一字梁。调查发现,棕朱雀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1 841~2 560 m)地处僻远的管护站房屋边活动,并在开县一字梁观察到棕朱雀具有偏爱啄食含盐墙土的行为。鉴于当地居民营建房屋时,为了防止蚂蚁入侵,在砌筑石块的泥浆中添加食盐,我们分别对管护站的2所房屋及其附近3所传统民居房屋的墙缝土进行了土样化验分析,管护站的2所房屋墙缝土的含盐量(分别为12.92 mg/g、16.84 mg/g)远高于附近的3所民居房屋(分别为1.31 mg/g、7.18 mg/g、0.53 mg/g)。据此认为,人工盐源很可能是维系该区域棕朱雀种群数量和生境质量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320.
1986-2015年瓜州绿洲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利利  颉耀文  张秀霞  李虹  李汝嫣 《生态学报》2017,37(16):5482-5491
瓜州县作为丝绸之路的边塞重镇,瓜州绿洲在保持东西段的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以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别提取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间的绿洲分布信息,并使用格网化的方法,分析瓜州绿洲变化的时空过程和空间规律。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瓜州绿洲总体为增长的趋势,面积净增长278.874km2,相比于1986年,绿洲扩张49.6%,其中2000年以前绿洲的扩张速度较慢,2000-2005年为绿洲扩张的巅峰时期,其次为2005-2015年。空间分布上,昌马灌区绿洲不断向冲积平原前缘和向西扩张,主要为移民区域的耕地开发;疏勒河干流灌区的绿洲扩张是以原始绿洲为基础,呈散射状向外发展;疏勒河尾闾的绿洲规模较小、斑块分散,但在近几十年间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扩张。对于绿洲退缩而言,主要发生在昌马冲积平原区,面积较少,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分布的较多天然植被,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变化频繁。总结绿洲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出,瓜州绿洲的扩张速度较快,扩张特征明显。昌马冲积扇前平原作为一个较典型的扩张区域,绿洲不断向北部细土平原扩张,但由于该区域本身的地下水位较浅,地表盐渍化现象严重,加之大量地表水利工程的建立,盐渍化的防护和治理成为了确保该区域绿洲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