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4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0 毫秒
71.
72.
多胞质玉米胚乳淀粉粒性状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敬玲  贾敬鸾 《遗传学报》1999,26(3):249-253
11种多胞质系玉米胚乳淀粉粒的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不同的细胞质对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互作,3种甜质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球形,排列紧密,存在一定的共性;4种雄性不育胞质玉米的胚乳淀粉粒多呈不规则形,除(T)Mo17外,排列疏松。这11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平均直径为9.78μm ̄14.69μm,通过玉米胚乳淀粉粒形态特征的观察,在玉米淀粉性状和玉米籽粒的商品价值关系上进行一定程度探索,为玉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3.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延龄 《兽类学报》1997,17(2):151-154
两种食性研究方法在海南坡鹿食性研究中的比较COMPARISONOFDIRECTANDINDIRECTOBSERVATIONMETHODSINTHEFOODHABITSTUDYOFHAINANELD′SDEER从生境中获得食物是野生动物与其生境之间最...  相似文献   
74.
75.
用超薄切片和电镜观察技术,对枇杷叶尖焦枯病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病株叶脉韧皮部的筛管及伴胞内有大量丝状菌体状物存在,其大小为37~100×1500~?nm,横切面形态为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短杆状,纵切面形态为菌丝状,而对照的无病实生苗木中则无。据此初步认为,丝状菌体状物可能与枇杷叶尖焦枯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6.
77.
许柏英  苗娅 《微生物学通报》2017,44(8):1802-1807
【目的】从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 7806)的细胞中分离纯化出高纯度且完整的气囊,并对气囊的结构组成蛋白进行鉴定。【方法】采用渗透冲击与溶菌酶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次低速离心提纯气囊,纯化所得气囊用负染色透射电镜观察气囊的纯度、完整度和形态。将纯化得到的气囊溶解后进行SDS-PAGE电泳,电泳后的蛋白条带运用LC-MS质谱法完成鉴定。【结果】从气囊的电镜照片可以看出提纯后的气囊纯度高,完整性好。气囊是两端呈锥状的圆柱体状,各气囊的直径大小一致,约120 nm,但长度不同,从约500 nm到1 500 nm不等。SDS-PAGE电泳和质谱法鉴定出气囊的两种主要结构组成蛋白Gvp A和Gvp C。【结论】这些研究对后续揭示气囊的精细结构和深入研究水华蓝藻浮力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妇102例,随机分为A、B、C组,各组34例,A组产妇宫口开至1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B组产妇宫口开至3 cm时采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C组产妇未采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持续时间及宫缩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及胎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记录各组治疗30 d后不良反应。结果:A组、B组第一产程潜伏期持续时间明显较C组延长,活跃期持续时间较C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宫颈口开至2 cm和cm时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产妇在活跃期、第二产程时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产妇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Apgar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抑郁症发生率均高于较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产妇潜伏期开始应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80.
张艳花  易洪杨  房明  荣廷昭  曹墨菊 《遗传》2014,36(10):1021-1026
细胞质雄性不育在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工具,为推动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本课题组前期新选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1、A2及保持系18(红)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不育材料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及不同发育时期的雄穗DNA进行甲基化分析,从细胞学和表观遗传学角度了解不育系A1、A2的败育机制。结果表明:不育材料A1、A2小孢子发生败育的主要时期为四分体时期至单核小孢子中期。在不育系A2中还存在另一种败育方式,即在花粉母细胞时期表现出败育特征。甲基化分析结果表明,保持系18(红)的叶片DNA甲基化水平从苗期到拔节期迅速上升,而不育系A1、A2叶片DNA甲基化水平基本保持不变;保持系雄穗DNA甲基化水平表现为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双核期逐渐升高,而不育材料A1、A2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双核期的雄穗DNA甲基化水平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均出现在小孢子发育的四分体时期。从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结果可以发现,小孢子败育的主要时期往往具有较高的甲基化水平,推测DNA甲基化水平变化可能与不育材料A1、A2的花粉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