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目的:拟通过湿热环境习服性训练和抗晕动病训练两阶段,探究训练对降低晕动病发病率及等级的作用。方法:选取6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配对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①一阶段采取模拟湿热环境静坐、快走、负重跑等训练,通过检测受试者主观感受、肛温、心率、血压、出汗率、汗盐浓度等指标确定受试者达到湿热环境习服;然后两组均在40℃、80%下进行Coriolis加速度转椅试验诱发晕动病,以Graybiel法评定晕动病得分及等级,以评价湿热环境习服训练是否可以降低晕动病发病率及等级;②三个月后实验组脱习服后进行二阶段常温下(20℃、50%)抗晕动病训练,共接受旋转转椅法训练10次,每次通过Graybiel法记录晕动病得分及等级;对照组不接受两阶段的训练。然后两组再次均进行Coriolis加速度转椅试验诱发晕动病,以Graybiel法评定晕动病得分及等级,用以评价抗晕动病训练是否可以降低湿热环境下晕动病发病率及等级。结果:①一阶段湿热环境习服训练后,实验组和对照组Graybiel评分及等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二阶段抗晕动病训练后,实验组Graybiel评分及等级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单纯湿热环境习服训练并不能帮助降低湿热环境下晕动病的发病率和等级;但抗晕动病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等级。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究术前适应性行为训练配合术后核心肌群训练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手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2年6月期间60例拟行PKP术的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0),对照组术前不进行适应性行为训练,术后行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术前适应性行为训练配合术后核心肌群训练,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疼痛程度及腰椎功能,视觉评分量表(VAS),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前缘高度(AH)、后缘高度(PH)、AH/PH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周、2周的疼痛视觉评分量表(VAS)评分更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4周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33%、20.0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OVCF患者应用术前适应性训练联...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核心稳定性训练(CST)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爬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到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CP患儿134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观察组则给予CST,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的爬行能力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5.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爬行能力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分别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ST对SCP患儿的爬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应用此种训练措施强化患儿的运动功能,从而促进其获得更好的预后,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74.
不同运动强度对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体长(6.75±0.03) cm, 体重(11.56±0.15) g]为研究对象, 设计对照组(0 bl/s、体长/秒)和训练组(1.0、2.0和4.0 bl/s)4个水流速度, 探讨2周游泳运动训练对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训练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都出现显著下降(P<0.05), 4.0 bl/s组存活率(SR)最低(P<0.05)。在2.0 bl/s强度下, 血糖(GLU)、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均显著下降(P<0.05), 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GSH)则显著升高(P<0.05)。随着强度的增加, 训练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过氧化氢(H2O2)含量、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上升; 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差异不显著。2周的训练显著增强了抑制羟自由基能力(P<0.05), 对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运动训练对黑鲷肝脏T-AOC和MDA没有显著性影响, GSH含量、AKP、ACP和CAT活性均呈现上升的趋势。综合考虑黑鲷生长、血清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得出, 在游泳训练强度为2.0 bl/s时, 最有利于提升黑鲷机体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6周高原训练期间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变化特点的分析,探讨高原训练期间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与运动负荷、BU浓度、CK活性等指标的关系。方法:以8名轻量级男子单桨赛艇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6周高原训练期间对运动员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进行系统测试,同时测试运动员常规机能指标(BU浓度、CK活性),测试时间、次数与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测试的安排一致。测试时间为高原训练前1周、高原训练1、3、5周末以及下高原2周后;此外,训练期间对运动员的实际训练负荷进行统计。结果:①高原训练5周末,运动员外周血肾上腺素(E)浓度有降低趋势,而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有升高趋势;下高原2周后,运动员外周血E和NE浓度均明显下降,其中E浓度明显低于高原前1周、高原训练1周末和3周末(P均<0.05),NE浓度明显小于上高原前1周、高原训练1周末、3周末及5周末(P均<0.05)。②BU浓度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保持较高的水平,高原训练第1周末、下高原后第2周BU浓度在6.5 mmol/L左右,其他各时间点测定数值均大于8 mmol/L;在整个训练期间CK活性的变化较大,与上高原前1周比较,高原训练第1周末CK活性显著下降(P<0.05),但第3周末明显升高(P<0.01),且在高原训练后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下高原后CK活性有所下降,与上高原前1周无明显差异。结论: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外周血儿茶酚胺浓度的变化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运动负荷的大小以及海拔高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其内在的关系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6.
本文详细记述了一头雄性白豚对一系列简单动作,包括听声音、碰手、接受抚摸、侧身和仰躺等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分析了白豚学习这些动作的一般规律。讨论了学习过程中白豚的某些心理现象。初步评价了白豚的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77.
游泳训练对儿童最大有氧活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步行机对91名8-11岁男女儿童进行最大有氧活动能力的测试,其中训练组42人选自北京市海滨区业余游泳队的儿童,对照组49人(男24人,女25人)选自与训练组儿童条件相近的普通学校学生。观察9个月的游泳训练对儿童有氧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训练组儿童的身高,体重,瘦体重和肺活量在观察前及观察后的两次测试中均高于对照组。观察期间形态指标的增长值和两组值在两组间大都无明显差别,表明两组儿童  相似文献   
78.
服用“乳珍”后,实验动物的迷宫训练次数显著减少(p<0.05),腹腔巨噬细胞总数和吞噬指数明显提高(p<0.01)。人群试验显示,服“乳珍”者血浆游离牛磺酸和全血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上升(p<0.01),受试者体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9.
80.
摘要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训练联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步行功能、平衡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PD患者60例,根据计算机生成数据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运动训练,研究组患者接受康复运动训练联合tDCS,两组均治疗两周。对比两组步行功能、平衡功能、肢体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步速、步频、步宽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各项评分及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低于对照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患者经康复运动训练联合tDCS治疗,运动和非运动障碍均可得到显著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