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7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206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75篇
  2018年   297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456篇
  2013年   486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382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184篇
  2000年   212篇
  1999年   194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40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24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103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4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3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0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41.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分属5个科的10种植物的分生细胞的18S-25S rRNA基因(45S rDNA)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45S rDNA探针在所有供试植物的间期核都产生了两种杂交信号:荧光强、位于核仁周边的纽和荧光较弱分布于核仁内的点,表明不同植物间期核的rDNA染色质的组织模式相似.在每种植物的部分间期细胞都观察到点与纽相连或从纽发出的情况,而且点的数目越多纽就变得越小,点的有无和数目的多少与细胞的活性呈正相关.这些事实表明,纽代表了处于凝缩状态的非活性的rDNA染色质,点是由纽解凝缩而来,rDNA异染色质解凝缩形成点是植物rRNA基因活跃转录的细胞学表现,在同一物种中点的多少代表了间期核rDNA转录活性的强弱.我们的结果支持点是核仁内活性rRNA基因组织的结构单位及rRNA合成发生地点的推论.我们的结果还显示,不同植物间期核的rDNA染色质的组织也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核仁内点的最大数目有较大的不同.在所有供试植物的有丝分裂前中期细胞,45S rDNA探针在rDNA位点都产生了松散的信号块和许多点,表明植物的rDNA位点在有丝分裂前中期还有较活跃的转录.  相似文献   
942.
1962—2010年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ArcGIS 9.3和SPSS软件平台,根据甘肃省黄土高原区33个气象站1962—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从干旱率、干旱强度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近50年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干旱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夏、冬季干旱率呈略微增加趋势;夏季干旱频率最大,春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春、秋季干旱以2000年来最为严重,夏季干旱以2000年以来、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均较严重,冬季干旱以20世纪80年代最为严重;甘肃省黄土高原区逐年干旱持续日数和干旱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波动,线性变化趋势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春、夏和秋季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黄土高原区西北部,而106°E以西"临洮-通渭-天水"一线和庆阳东南部是干旱多发区变幅最大的地方,冬季干旱多发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黄土高原区南部。  相似文献   
943.
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土壤碳循环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可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到大气与土壤间的碳交换。本研究以苏北沿海地区农田、杨农复合经营、杨树纯林以及草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TOC-VCPN总有机碳仪测定了4种不同土地方式下土壤WSOC含量的变化。分析了土壤WSOC与土壤总有机碳(TOC)、易氧化碳(ROC)及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WSOC和TOC、土壤全氮(TN)、ROC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pH、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WSOC的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与总有机碳的变化特征一致,在各个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W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农田和草地的WSOC含量在0~10cm土层与10~25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杨农复合经营的WSOC含量在10~25cm土层与25~40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3种类型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44.
快速城市化对南京东郊景观结构与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对区域景观的影响日益显著,如何协调城市区域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之一。本文以南京仙林新市区为案例,利用遥感和GIS方法,对研究区景观结构和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研究区景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主导景观类型已经由半自然半人工景观逐渐转变为人工景观。其中耕地受人为影响变化较大,55.6%的面积消失;水塘以数量丧失为基本特征,丧失率为56.4%;建筑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年均增加7.1%。伴随景观结构变化,区域景观格局变化十分明显,其中景观多样性指数从1.38升高为1.68;均匀度指数从0.60变成0.73;连接度指数由0.15变为0.32。  相似文献   
945.
张莹  雷国平  林佳  张慧 《生态学杂志》2012,31(5):1250-1256
景观格局变化下的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空间尺度变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变化显著,呈现不同变化特征;景观生态风险随空间粒度的增大而减小。对比分析两期数据,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加剧,其空间分布均呈环形扩散特征。根据本研究区区域面积大小和景观格局复杂程度,确定了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研究的适宜尺度域。  相似文献   
946.
新型小片段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新型快速构建小片段基因表达载体的方法。该方法省去了目的基因酶切和酶切后纯化步骤,并省去了载体酶切后胶回收纯化步骤,具有简单快速,节省试剂费用,连接效率高等特点。应用该方法已经完成了4个小片段基因(67bp)表达载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47.
Chromohalobacter salexigens, a Gammaproteobacterium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Halomonadaceae, shows a broad salinity range for grow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rchitecture of protein coding genes in C. salexigens, pattern of synonymous codon usage bias has been investigated. Overall codon usage analysis of the microorganism revealed that C and G ending codons are predominantly used in all the genes which are indicative of mutational bia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genes are separated along the first major explanatory axis according to their expression levels and their genomic GC content at the synonymous third positions of the codons. Both NC plot an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on 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 (RSCU) indicates that the variation in codon usage among the genes may be due to mutational bias at the DNA level and natural selection acting at the level of mRNA translation. Gene length and the hydrophobicity of the encoded protein also influence the codon usage variation of genes to some extent. A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 between 10% each of highly and lowly expressed genes determines 23 optimal codons, which are statistically over represented in the former group of genes and may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salt-stressed gene prediction and gene-transformation. Furthermore, genes for regulatory functions; mobile and extrachromosomal element functions; and cell envelope are observed to be highly expressed.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gene expression response of halophilic bacteria and facilitat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develop salt-tolerant crops of agronomic value.  相似文献   
948.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蒙吉军  朱利凯  杨倩  毛熙彦 《生态学报》2012,32(21):6755-6766
合理构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来实施管理对策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水平,已经成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需求。以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基于自然地理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等,借助多目标优化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了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不适宜性耕地所占比重较大,林地和草地分布比较合理,适宜的未利用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丰富;(2)多目标优化结果显示,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草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度下降;(3)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显示,耕地面积增加,主要分布在水分条件较好的河流、湖泊和水库等的周边地区以及城镇和乡村居民点周围;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主要分布在达拉特旗北部和准格尔旗东部;草地略有增加,广泛分布于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以外的地区;建设用地增加面积主要来自于重点发展城镇的扩展和规划的重点矿产资源开采区;未利用地大幅度减少,主要集中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齐沙漠以及乌审旗和鄂托克旗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研究结果对鄂尔多斯市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9.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然而,由于受研究尺度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其种群生态特征等方面仍不清楚。以云南高黎贡山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了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1)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反"J"型,属稳定型种群。(2)长蕊木兰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关系密切,空间尺度小于75 m时为聚集分布,大于75 m时为随机分布。生境异质性在长蕊木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树和小树阶段的分布格局在中、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大树阶段在整个空间尺度上均呈现随机分布。(4)长蕊木兰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中、小尺度上的负相关,在较大尺度上则趋向于无关联。  相似文献   
950.
1956-2009年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的降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王玉辉 《生态学报》2012,32(22):6925-6935
弄清全球变化背景下不同地区降水格局的变化对科学理解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是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变化非常敏感。利用1956-2009年的日降水资料探讨了苏尼特左旗荒漠草原降水格局的变化规律,以为揭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为191.9 mm,年际变化剧烈,变异系数达26.63%;年均降水日数为63.8 d,变异系数16.9%。生长季降水占全年的85%,但各月变异系数均>50%;降水日数占全年的63%。年和生长季的各月降水以中等降水量、弱降水日数为主,中等强度以上降水事件较少。近50 a来,年和生长季的降水量、降水日数与各等级降水事件均呈下降趋势,年降水减少的原因在于中等降水事件的减少、生长季降水减少的原因在于弱降水事件的减少。年降水减少将影响草地的土壤水分与植物返青;而生长季降水减少将直接影响草地固碳。气候变化背景下年与生长季降水的减少将进一步加剧该地区干旱程度并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直接威胁到草地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