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阐明大绒鼠幼仔的生长发育和代谢产热特征,本实验测定了1-49 日龄大绒鼠幼仔的体重、体温、静止代谢率(RMR)和非颤抖性产热(NST)。依据逻辑斯蒂曲线的拐点(24 d),大绒鼠的体重生长可划分为加速生长相和减速生长相,幼仔的体温在19 日龄前逐渐升高,22 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RMR 和NST分别在28日龄、19日龄前随日龄逐渐增加,RMR 在28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BAT 产热活性在7 日龄内被激活。结果表明,大绒鼠胎后发育及产热能力符合晚成性动物的一般特征,即具有短的妊娠期,较少的胎仔数,较长的哺乳期,这些特征对适应横断山特殊多变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Evaporative water loss (EWL) and energy metabolism were measur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 Eothenomys miletus and Apodemus chevrieri in dry air. The thermal neutral zone (TNZ) of E. miletus was 22.5–30 °C and that of A. chevrieri was 20–27.5 °C. Mean body temperatures of the two species were 35.75±0.5 and 36.54±0.61 °C. Basal metabolic rates (BMR) were 1.92±0.17 and 2.7±0.5 ml O2/g h, respectively. Average minimum thermal conductance (Cm) were 0.23±0.08 and 0.25±0.06 ml O2/g h °C. EWL in E. miletus and A. chevrieri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 maximal EWL at 35 °C was 4.78±0.6 mg H2O/g h in E. miletus, and 5.92±0.43 mg H2O/g h in A. chevrieri. Percentage of evaporative heat loss to total heat production (EHL/HP)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the maximal EHL/HP was 22.45% at 30 °C in E. miletus, and in A. chevrieri it was 19.96% at 27.5 °C. The results may reflect features of small rodents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region: both E. miletus and A. chevrieri have high levels of BMR and high levels of total thermal conductance, compared with the predicted values based on their body masses, while their body temperatures are relatively low. EW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mperature regulation.  相似文献   
23.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趋加剧,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模式和机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Canale and Henry,2010)。能量的获取与消耗是动物生存的关键,同时也是维持体重平衡的关键(Wang et al.,2003)。消化系统表型可塑性是动物个体的适应性特征,能帮助它们应对食物资源的变  相似文献   
24.
曹焯  刘少英 《兽类学报》1995,15(2):137-140
本文对8例长爪沙鼠(Merionesunguiculatus)幼年、亚成年、成年和老年雄性个体的阴茎头组织进行连续切片。结果表明,阴茎头的外环层和阴茎骨近支由阴茎海绵体衍生而来;内环层、尿道小瓣、阴茎骨远支和侧支由尿道海绵体衍生而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长爪沙鼠、子午沙鼠(M.meridianus)、大沙鼠(Rhombomysopimus)和甘肃绒鼠(Eothenomyseva)、黑腹绒鼠(E.melanogaster)共5种16例的阴茎头表皮棘,发现其形态、数量和分布有属、种间差异性和相对稳定性,沙鼠属(Meriones)3种的表皮棘均呈牛角状的圆锥体,斜向排列成行;而绒鼠属(Eothenomys)内甘肃绒鼠为球状表皮棘,黑腹绒鼠为牛角状,排列均不规则。因此,阴茎头表皮棘与阴茎骨、阴茎头软体结构均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25.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14  
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横断山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代表。为探讨它们在该地区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产热特征进行了测定。代谢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热中性区分别为25~32.5℃ 和25~30℃;平均体温分别为35.92 ±0.37℃和36.01±0.83℃,前者体温在20~27.5℃ 范围内维持恒定,后者体温在15~27.5℃范围内维持恒定;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基础代谢率(BMR)分别为3.76±0.07 ml O2/g.h和4.58±0.09 ml O2/g.h;大绒鼠和高山姬鼠平均最小热传导(Cm) 分别为0.28±0.005 ml O2/g.h ℃ 和0.32±0.009 ml O2/g.h℃;热中性区内,大绒鼠和高山姬鼠的F值(RMR/ Kleiber 期望RMR)/(C/Bradley 期望C) 分别为0.88±0.05 和1.10±0.05。它们的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很可能反映了横断山地区小型啮齿动物的特征,即体温较低、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较窄、BMR水平较高、热传导率高。高山姬鼠的体温、C值和BMR 都比大绒鼠的高,并且高山姬鼠维持体温稳定的环境温度范围比大绒鼠的宽,它们产热特征和体温调节模式的这些差异与其分类地位、生活习性和栖息生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朱万龙  贾婷  练硝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10,30(5):1133-1139
最大代谢率对于动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具有关键作用。实验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夏季和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和运动最大代谢率。大绒鼠夏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7.24±0.61)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69±0.59)ml/(g.h);冬季的冷诱导最大代谢率O2为(8.61±0.42)ml/(g.h),运动最大代谢率O2为(7.51±0.51)ml/(g.h)。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冬夏之间具有差异显著,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栖息于横断山脉的大绒鼠由于受到低温的胁迫,导致其冷诱导最大代谢率季节性变化较大,而运动最大代谢率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7.
野外小型哺乳动物通常会表现出生理和行为的变化以应对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变化,如食物、温度、光照等。为了研究横断山不同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面对不同含糖量食物时的生理和行为适应策略,选取云南剑川和香格里拉地区大绒鼠各26只,喂高糖食物28 d后重喂标准食物28 d,实验共56 d。测定大绒鼠的体重、摄食量、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并在0 d、28 d、56 d测定大绒鼠的血清瘦素水平、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和身体组成等指标。采用食物平衡法测定摄食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下丘脑神经肽表达量。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或双因素协方差分析方法分析,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糖食物能显著增加两地区大绒鼠的体重(F_(1, 907)=8.11,P 0.01)和摄食量(F_(1, 907)=1034.94,P 0.01),但对静止代谢率和活动行为无显著影响。重喂标准食物后,香格里拉大绒鼠体重能恢复至标准食物组水平,剑川大绒鼠体重仍然较高。瘦素和体重呈正相关(r=0.80,P 0.01),和神经肽表达量不相关(P 0.05)。此外,两个地区大绒鼠生理特征也表现出地区差异,香格里拉大绒鼠较剑川地区大绒鼠有较小的体重(F_(1, 907)=842.02,P 0.01),但静止代谢率(F_(1, 907)=6779.51,P 0.01)和活动行为(F_(1, 907)=79.89,P 0.01)均高于后者。香格里拉大绒鼠较高的摄食量(F_(1, 907)=49.96,P 0.01)可能和其较高的神经肽Y表达量有关(F_(1, 36)=4.672,P 0.05)。以上结果表明,在面对高糖食物时两地区的大绒鼠体重均增加,重喂标准食物后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变化差异显著,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间差异。瘦素和神经肽Y表达量可能在上述两个地区大绒鼠的体重调节和能量平衡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决定的环境因素(食物资源、温度、海拔)可能是决定生物地区间表型差异和其应对极端环境适应性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8.
大绒鼠消化道形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栖息于横断山地区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消化道特征与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对自然环境中大绒鼠消化道各项指标进行了测定.实验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大绒鼠胃、小肠、大肠、盲肠的长度,及其含内容物重、去内容物重、干组织重.结果表明,大绒鼠消化道特征存在季节性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大绒鼠的小肠、盲肠长度增加;各器官重量均在6月份最大;大绒鼠在低温、食物质量下降、繁殖等胁迫因子作用下,通过增加食物摄入、调节消化道形态来满足能量需求的增加,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大绒鼠的消化道在不同季节中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与其低纬度高海拔、年平均温度较低的生存环境有关,从一方面反映了该物种在温度胁迫下的生存机制和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29.
动物稳定体重的维持需要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运动是影响动物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运动对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生理学效应,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强迫运动训练(运用小鼠封闭跑台)8周后大绒鼠的体重、代谢率、摄入能、血清瘦素和身体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强迫运动训练8周对大绒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大绒鼠的代谢率和摄入能均显著增加,训练8周后静止代谢率较对照组增加了29.9%,运动最大代谢率较对照组增加了10.7%;强迫运动训练8周组的身体脂肪重量比对照组降低了28.9%,血清瘦素水平比对照组下降了27.4%,对照组的瘦素与体脂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运动组则不具有相关性;运动组的肝重量和消化道重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而体水重量则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强迫运动训练期间大绒鼠主要通过动员储存的脂肪、增加代谢率和食物摄入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体重及能量平衡。瘦素在长期强迫运动过程中对身体脂肪含量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0.
为探究横断山冬季不同海拔大绒鼠的毛色差异、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自北向南从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剑川和哀牢山5个地区按高海拔至低海拔进行采样,通过PCR扩增大绒鼠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基因序列,使用FQ-PCR测定其皮肤的MC1R基因表达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