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axim.) Benth. is a metallophyte suitable for the phytoremediation of mine wastes. The tolerance and accumulation of M. sacchariflorus to cadmium was studied by pot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2·? generation rate, plasma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d MDA content of M. sacchariflorus leav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d concentrations in soil, but significant effect was only observed when Cd concentrations were ≥ 50 mg·kg?1. SOD and POD activities increased initially but decreased later on, whereas CAT activity onl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higher Cd concentrations, 50–100 mg·kg?1. The content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 and growth of M. sacchariflorus were both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when Cd concentration was ≤ 25 mg·kg?1. In contrast, both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when Cd concentration was ≥ 50 mg·kg?1. M. sacchariflorus could accumulate much Cd, but most of the Cd assimilated was retained in the belowground part, suggesting that M. sacchariflorus has poor ability to translocate Cd to the aboveground part.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lthough M. sacchariflorus was not a hyper-accumulator, it has a strong capacity to tolerate and stabilize the Cd. Therefore, M. sacchariflorus has a certain potential in the phytostabilization of Cd-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72.
鸢尾叶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主产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等地,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根茎作为"川射干"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的功效,被收载入2005年版和2010年版《中国药典》。有关鸢尾药用部位(根茎)化学成分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中异黄酮类成分为其主要有效成分[1-2],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和雌激素样作用等[3-4]。据记载:鸢尾全  相似文献   
73.
目的:分析椒目仁油的成分及探讨其对家兔高血脂模型的影响;方法:①采用GC-MS分析椒目仁油的成分;②建立家兔高血脂模型后,以CH、TG、HDL-C及血液粘度为检测指标,比较椒目仁油的量效与时效关系;结果:①椒目仁油的主要成分是α-亚麻酸酯与亚油酸等,总相对含量为71.34%;②每个椒目仁油组与模型组及对照组比较均能明显降低CH(P〈0.01)、TG(P〈0.01)、血液粘度(P〈0.01)以及明显升高HDL-C(P〈0.01),其剂量效果是椒目仁油25mg/kg组〈50mg/kg组〈100mg/kg组,其时间效果是用药后第2周〈第4周〈第6周;结论:椒目仁油调节血脂的作用主要依赖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即α-亚麻酸与亚油酸,其调节血脂的效果随着椒目仁油剂量的增加而加强,同时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而加强。  相似文献   
74.
75.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分布于江苏省(紫金山、牛首山和宝华山)及安徽省(皇藏峪和琅琊山)的5个南京椴(Tilia miqueliana Maxim.)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UPGMA聚类方法研究了5个居群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使用10条多态性引物从5个居群的总DNA中扩增出169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1条,多态性条带百分率达89.34%.各居群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有效等位基因数(Ⅳe)、Nei's基因多样度(h)和Shannon's多样性指数(I)均有明显差异,其中,宝华山居群的各项指标均最高,紫金山和牛首山居群的PPB值最低,琅琊山居群的Ne值最低,紫金山居群的h和I值均最低.5个居群的I、h和Ⅳe值分别为0.2430~ 0.335 1、0.1544 ~0.218 2和1.248 9~1.362 7;在种水平上的I、h和Ne值分别为0.359 4、0.223 6和1.352 9.居群内变异占总变异的75.95%,居群间变异占总变异的24.05%.居群内和居群间的基因多样度分别为0.218 5和0.173 2,物种水平上的基因分化系数为0.207 5,居群间的基因流为1.909 3.各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差异较大;其中,皇藏峪与牛首山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近,仅为0.026 5;宝华山与紫金山居群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134 4.通过聚类分析可将5个南京椴居群分为3支,宝华山和琅琊山居群各自独立为2支,皇藏峪、紫金山和牛首山居群聚为1支,且可进一步分为2个亚支,皇藏峪居群为1个亚支、紫金山和牛首山居群聚为1个亚支.研究结果表明:南京椴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但居群内的变异占主导地位,居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76.
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对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中的染色体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响叶杨小孢子发生发育过程与其雄花芽/花序的外部特征和花药颜色有着密切关系;住其减数分裂进程中染色体行为正常,表明响叶杨同源染色体间表现出了较高的同源性,在中期Ⅱ平行纺锤体的出现与天然花粉中大花粉的存在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减数分裂过程中核仁数目存在若动态变化,这种现象叮能与杨属植物占多倍性起源有关。同一花芽的不同部位,减数分裂进程较不同步,这种小同步性是响叶杨适应环境的一种进化表现。  相似文献   
77.
根据对乐都锦鸡儿Caragana leduensis Y.Z.Zhao,Y.H.Wu&L.Q.Zhao和玉树锦鸡儿CtanguticaMaxim.ex Kom.var.yushuensis Y.H.Wu模式标本的观察及对国内标本馆大量标本的研究,将它们分别处理为青甘锦鸡儿C.tangutica Maxim.ex Kom.和沧江锦鸡儿C.kozlowi Kom.的新异名,并对二者的地理分布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8.
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生态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濒危植物长柄双花木自然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解生命表以及生殖价分析等途径,研究了其种群结构动态及生态对策,结果表明:长柄双花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虽然种群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幼龄个体,但个体死亡率较高。长柄双花木种群表现出r~K对策的混合生态适应策略。该种群数量在下降过程中还存在波动,仍具有一定的实现生殖和恢复的可能,但依靠有性生殖途径实现恢复的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79.
六盘山鸡爪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六盘山鸡爪大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的积累特征.结果显示:蒽醌类化合物在根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维管射线和根中央的部分木薄壁细胞内,且维管射线是根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根茎中分布于周皮的木栓层和栓内层、次生维管组织的形成层和维管射线,以及髓的异常维管束射线中,且维管射线是根茎中贮藏和积累蒽醌类化合物的主要组织;在茎中主要分布于表皮、近表皮皮层和维管束的维管束鞘及其薄壁细胞,大型和小型维管束之间和周围的部分薄壁细胞,以及髓射线中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在叶中主要积累在叶柄的表皮、叶柄和大叶脉的部分基本组织、维管束的部分薄壁细胞等部位.结果表明,六盘山鸡爪大黄的根和根茎是蒽醌类化合物贮藏和积累的主要器官,维管射线是其贮藏和积累的主要组织,而且各营养器官中蒽醌类化合物积累的数量与植物各相关器官组织的发育程度、细胞中含淀粉粒的多少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0.
西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四合木群落优势灌木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及Pianka生态位重叠值等指标对西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群落内的11种优势灌木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主要种类的生态位宽度均较高,其中绵刺(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和四合木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702 6和1.532 8;各种类的生态位相似比例均较小;绵刺与其他种类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四合木和其他种类的生态位重叠值较低。表明四合木群落内许多耐干旱灌木逐渐占据较宽的生态位,群落层次结构比较单一,四合木与其他种类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不高,整个群落抵御外来干扰的能力较弱,四合木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