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91.
云南桔小实蝇五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施伟  叶辉 《昆虫学报》2004,47(3):384-388
对云南省瑞丽、景洪、化念、元江、河口的桔小实蝇5个地理种群共27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 基因进行了部分序列测定。序列的碱基变化中转换明显多于颠换、无碱基的插入和缺失。5个地理种群中共有27个多态位点和23种单倍型,其中2种为共享单倍型。桔小实蝇5个地理种群的Fst值在0.0364~0.1364之间(P>0.05), Nm值在3.88~13.25之间。对其所有单倍型聚类分析发现,单倍型在系统树中的分布散乱、混杂,没有显示出明显的地理分布族群。分析认为5个地理种群间已存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的程度还比较低。造成5个种群这种遗传分化的因素主要与地理隔离有关,而种群间低程度的遗传 分化估计与桔小实蝇在云南的发展历史及生态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92.
桔小实蝇生物学特点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谢琦  张润杰 《生态科学》2005,24(1):52-56
桔小实蝇Bactrocera(Bactrocera)dorsalis(Hendel)是危害热带、亚热带水果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之一,本文综述了桔小实蝇主要生物学、生态学特点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包括桔小实蝇在国内的总体分布情况,对寄主的选择差异,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和不同因子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生活史以及农业防治、化学农药防治、诱杀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不同防治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3.
蓟马是芒果的重要害虫,为探明短时低温对蓟马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以为害芒果的蓟马优势种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为对象,将其放置于8℃和12℃(RH 75%±10%, 12 L∶12 D)人工气候箱内,分别处理6 h、12 h及24 h,观察若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结果表明:短时低温暴露对茶黄蓟马若虫的发育历期有一定的影响,不同龄期对低温的响应有所不同,若虫期经历短时低温会显著降低成虫寿命;短时低温暴露对所处理龄期及世代的存活能力均造成显著影响,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存活率下降越显著,其中2龄若虫在8℃下处理24 h,若虫期的累计存活率最低,仅6.86%。结果说明短时低温暴露后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94.
橘小实蝇寄生蜂切割潜蝇茧蜂的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割潜蝇茧蜂[Psyttalia incisi(S ilvestri)]是福建疫区寄生于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幼虫—蛹期的重要本地寄生蜂。利用室内大量繁殖的橘小实蝇幼虫作为寄主,在室内条件下对其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设计了人工繁蜂的质量控制和工艺流程。旨在将来提供足够数量的寄生蜂来满足田间放蜂的需要,尽早实现对橘小实蝇的持续、有效地治理。  相似文献   
95.
长柄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长柄俑小蜂寄生橘小实蝇蛹的功能反应符合功能反应模型HollingⅡ型,其方程为:Na=1.5324TrN0/(1 1.5324ThN0)。每只寄生蜂在24 h内最大寄生量为17.57只橘小实蝇蛹。寄生1只寄主蛹所需的时间为1.37 h;瞬时攻击率(功能系数)为0.6526;长柄俑小蜂自身密度对寄生产生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可表示为:α=0.1085P-0.1929。  相似文献   
96.
研究外来入侵害虫橘小实蝇及其寄生蜂在不同湿度条件下的存活与发育能力,以预测其在福建的适生分布区。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不同相对湿度对切割潜蝇茧蜂成蜂种群寿命影响大小依次为75%>95%>55%>35%,其中75%相对湿度下种群平均寿命最长,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并求得最适相对湿度为75.2%;不同相对湿度对橘小实蝇种群寿命的影响大小依次为75%>55%>95%>35%,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并求得最适相对湿度为68.7%,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分布区域。同时,从存活曲线分布的情况来看,切割潜蝇茧蜂在不同湿度下的存活曲线分布较橘小实蝇更集中,表明橘小实蝇对湿度的变化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同时,湿度低于35%时,不能交配并繁殖后代;处于较高湿度时,对其后代体形大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7.
橘小实蝇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在福建省寄主范围很广,并严重为害寄主。它的主要为害期是每年的4-11月。生产实践中采用综合治理与农业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98.
《环境昆虫学报》2014,(1):51-57
室内培育出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敏感品系和抗阿维菌素品系(AvR90),抗性品系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敏感品系的113.12倍。克隆出桔小实蝇抗阿维菌素品系和敏感品系中编码GABA受体基因5′端序列1053 bp,发现AvR90品系与敏感品系的该片段的碱基有一个差异(A496T),但其推导的氨基酸相比没有位点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9.
《环境昆虫学报》2014,(1):58-66
昆虫体内的解毒酶活性是反映其抗药性水平的主要生理指标,本文比较了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几种解毒酶活性和抗药性水平关系。测定了9个地理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的桔小实蝇成虫的三种解毒酶,即多功能氧化酶(Mixed function oxidase, MFO)、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的活性,利用药膜法测定其对敌百虫(Trichlorphon)、高效氯氰菊酯(β-cypermethrin)和阿维菌素(Avermectin)的抗性水平,比较了各地理品系的桔小实蝇这些酶活性和对不同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的关系,并作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东广州地区桔小实蝇体内的MFO-O-脱甲基活性最高,为相对敏感品系酶活性的1.4782倍;而广东茂名地区品系酶活性最低,只有0.8649倍。广东惠州地区桔小实蝇体内CarE活性最高,为相对敏感品系酶活性1.8147倍;而广西南宁地区的桔小实蝇体内酶活性最低,为敏感品系的0.9636倍。广东茂名地区桔小实蝇GST活性最高,是相对敏感品系2.2557倍;而广东广州地区桔小实蝇GST活性最低,只有相对敏感品系的1.1622倍。抗性水平表明:各地理品系对敌百虫的抗性水平为相对敏感品系的2.1552倍至100.2271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在1.0065到26.0026倍之间,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在2.3353倍至29.0688倍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桔小实蝇体内的GST活性和对敌百虫抗性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1,存在显著性正相关;CarE活性与桔小实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0。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ST活性对敌百虫的抗药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4414,对敌百虫的抗性上升起到正向作用;MFO-O-脱甲基活性、CarE活性和GST活性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3311,0.4946和0.1775,均起到正向作用;GST活性与阿维菌素的抗性水平的直接通径系数很小,为0.0668。结果显示了桔小实蝇的解毒酶与抗药性水平关系密切,在抗性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
1. Variation in parasitism risk among hosts is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host–parasitoid interactions; however, within-patch variation (as opposed to between-patch variation) in parasitism risk has hardly been studi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s of within-patch variation in parasitism risk in the oriental fruit fly,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Diptera: Tephritidae). 2. Bactrocera dorsalis pupates under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upae at greater depths have a reduced risk of parasitism by a pupal parasitoid Dirhinus giffardii (Silvestri) (Hymenoptera: Chalcididae). When a pupa near the ground surface is parasitised, the victim may decrease the risk of parasitism risk for pupae located at deeper depths. It was hypothesised that larvae will pupate at greater depths when they perceive the presence of conspecifics because of the benefit of pupating deeper than other individuals. 3. In a series of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effects of three factors on pupation depth were examined, including: (i) the density of larvae during development; (ii) the density of concurrently burrowing larvae; and (iii) the presence of pre-existing pupae in the pupation substrate. Only the density of concurrently burrowing larvae influenced pupation depth, which suggests that when a burrowing larva perceives the presence of other burrowing larvae, it aims to burrow deeper than them. 4. This study shows not only that parasitism risk is variable among pupae within a patch, but also that it is density-dependent. A commonly made assumption (i.e. the absence of within-patch variability in parasitism risk) needs to be re-evaluated in a wide range of host–parasitoid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