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73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32(IL-32)、白细胞介素-33(IL-33)、白细胞介素-37(IL-37)联合检测对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一线治疗方案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早期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治MM患者17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一线的治疗方案,根据早期治疗反应性分为敏感组(142例)和非敏感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IL-17、IL-32、IL-33、IL-37水平,并分析其联合检测对早期治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敏感组治疗前血清IL-17、IL-32水平低于非敏感组,IL-33、IL-37水平高于非敏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血清IL-17≥29.70 pg/mL、IL-32≥63.02 ng/L、肿瘤分期III期是早期治疗反应性的危险因素(P<0.05),IL-33>141.97 pg/mL、IL-37>69.17 ng/L是保护因素(P<0.05)。血清IL-17、IL-32、IL-33、IL-37联合检测预测早期治疗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95%CI:0.801~0.972)。结论:年龄、肿瘤分期、血清IL-17、IL-32、IL-33、IL-37是MM患者早期治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联合检测血清IL-17、IL-32、IL-33、IL-37水平对接受硼替佐米为基础一线治疗方案的初治MM患者早期治疗反应性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2.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血清转铁蛋白(TRF)与老年髋部骨折(HF)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PWH)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252例接受手术治疗老年HF患者,根据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PWH组(n=27)和非PWH组(n=225)。收集患者基础资料、术前PNI和血清TR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NI和血清TRF水平对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预测价值。结果:252例老年HF患者术后出现27例PWH,其中24例切口长时间不愈合,3例切口裂开。与非PWH组比较,PWH组体质量指数(BMI)和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LC)、PNI、血清TRF水平更低,糖尿病比例和术中出血量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 kg/m2(OR=0.648,95%CI:0.457~0.919)、PNI(OR=0.954,95%CI:0.932~0.976)、血清TRF(OR=0.484,95%CI:0.307~0.761)升高是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保护因素,糖尿病(OR=2.651,95%CI:1.182~5.948)、术中出血量增加(OR=1.013,95%CI:1.005~1.021)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NI和血清TRF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70、0.871,灵敏度分别为70.37%、55.56%、92.59%,特异度分别为80.65%、85.81%、70.32%。二者联合预测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AUC大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术前PNI和血清TRF水平降低是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3.
《生态学杂志》(月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登生态学领域有创造性,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反映中国生态学的学术水平和发展方向,报道生态学的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理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行为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等。  相似文献   
104.
森林可燃物载量分布格局是植被与地形等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野外实测赣南地区主要7种森林类型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数据,依据时滞可燃物分类标准,构建了地表可燃物载量与地形、植被等环境因子间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分析了各因子的影响路径及其直接、间接和总效应。结果表明: 7种不同森林类型中,1、10和100 h时滞可燃物载量均是针阔混交林内最高,毛竹林内最低。对1 h时滞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坡度(影响系数为0.40)>树冠高度(0.07)>树种(-0.03)>郁闭度(0.01);对10 h时滞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胸径(0.15)>树种(-0.09)>坡向(-0.08)>郁闭度(-0.06);对100 h时滞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坡向(0.25)>胸径(0.19)>郁闭度(-0.08)>树种(0.02);对可燃物总载量影响最大的变量依次为:坡度(0.22)>树种(-0.04)、郁闭度(-0.04)>树冠高度(-0.01)。  相似文献   
105.
该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1)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族8亚族28属153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3)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该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6.
107.
为研究植物层传热特性,选取校园内十种常见园林植物测定其叶片导热系数、叶片与周边空气对流换热系数,拟合导热系数与叶片含水量的近似关系式,对比实验测定对流换热系数与通过经验公式理论计算所得对流换热系数,比较与叶片接触前后空气的相对湿度。结果表明,叶片存在降温增湿作用,在5~25 ℃下叶片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较小;叶温20 ℃时,叶片导热系数随叶片含水量降低而减小;实验测试对流换热系数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8.
南极地区苔藓剖面中地球化学元素的营养运移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小梅  赵俊琳  孙立广 《生态学报》2001,21(7):1079-1083
对采自南极的苔藓剖面上各层苔藓的地球化学元素含量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的初步结论:地球化学元素在苔藓剖面上的分布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不同地球化学元素在苔藓剖面上的分布特征不同,这与元素在苔藓中的营养特征有关,研究发现元素Ca在苔藓体内,异常活跃,它极易被累积在新鲜苔藓体内,Zn也是苔藓易吸收的元素;地球化学元素在老新苔藓中的转移能力不同;底层苔藓的元素转移能力很低,中层苔藓中元素维持在基本平衡的状态,上层苔藓中元素的转移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109.
鄂尔多斯高原西部几种荒漠灌丛群落种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C、PCC、AC、X2和r等公式对鄂尔多斯高原西部5种典型荒漠灌丛群落种间联结系数的求算,通过这些种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这些物种对生境要求的差异和分布特点,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与建立在种群关系基础上的荒漠植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自从地球上出现了生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演变,生物类群也在不断地新旧更迭。虽然漫长的40亿年时间过去了,然而古代的植物遗体以及一些目前仍生存在地球上的古老植物家族的后裔为回顾和推论植物界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九寨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了冰川时期植物“避难所”。不少远古植物在这里幸存下来,传宗接代,延续至今吸引着广大游人,特别是有关方面的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