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521.
2006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发现了1枚人类下颌第二臼齿和2件可以拼接在一起的额骨碎片化石。根据华龙洞动物群组成及地层情况,初步确定华龙洞化石层的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本文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头骨和牙齿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并与相关古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华龙洞人额骨和下颌臼齿都呈现出一系列常见于东亚直立人的特征。华龙洞额骨曲度较小,具有粗壮的颞线和较厚的骨壁。此外,华龙洞额骨还具有额中缝结构和扩大的额窦。华龙洞下颌第二臼齿总体显得比较粗壮。齿冠咬合面具有第五尖、第六尖和第七尖。齿冠尺寸明显大于早期现代人、现代人类和欧洲更新世中期人类,位于直立人变异范围。结合对华龙洞人类额骨和牙齿形态对比所揭示的形态特点,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代表着生活在更新世中期的直立人。  相似文献   
522.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安徽滁州地区汉族694例(城市男性152例,城市女性158例,乡村男性201例,乡村女性183例)成年人进行6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了安徽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并与我国部分族群的皮褶厚度值进行比较。研究显示:1)安徽汉族成人皮褶发育躯干部优于四肢,背部优于腹部,面部居中,肱二头肌皮褶最薄。2)6项皮褶厚度值在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3)6项皮褶厚度多与年龄呈正相关。4)城乡比较,城市女性皮褶发育明显低于乡村女性,而城市男性皮褶发育多优于乡村男性。安徽汉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点。  相似文献   
523.
继在安徽淮南大居山发现晚中新世老洞哺乳动物群和新洞早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后,1998年在老洞西侧又发现了西裂隙哺乳动物群。记述了西裂隙动物群中的李氏野猪(Sus ly- dekkeri),并对李氏野猪的地理与地层分布进行了综述,对李氏野猪与其近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李氏野猪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和江南,最早出现在下更新统下部,最晚可延续到上更新统底部。李氏野猪与早更新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裴氏猪(S.peii)、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分布在欧洲和中东的斯氏猪(S.strozzii)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地理亚种或仅仅是形态种,晚更新世以后分布于欧亚大陆的野猪(S.scrofa)是它们的直接后裔。  相似文献   
524.
安徽九华山药用资源及评价体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野外调查、民间访问和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整理出安徽九华山药用资源(包括药用植物、动物以及矿物);初步建立了以蕴藏系数、保护缓急程度等6项指标在内的定量评析珍稀药材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九华山有药用植物约810种(包括种级以下单位)、药用动物约90种、药用矿物5种。根据所拟订的定量评析指标体系,银杏、金钱松、杜仲、短萼黄连、明党参、金刚大、霍山石斛为急需保护的物种,凹叶厚朴、天麻为需要保护物种。  相似文献   
525.
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能值理论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新理论,它以太阳能值为统一尺度,解决了不同类型能量之间无法进行核算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能量分析理论方法。应用能值理论,对甘肃省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值分析,并对甘肃省总的能值用量、能值货币比率、能值自给率、人均能值用量、能值密度等一系列能值指标进行了定量研究,为甘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526.
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该方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虑人类及其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跟踪区域能源与资源消费,将它们转化为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各种生物生产土地的面积(生物物理指标),给出一个核算全球、国家、地区以及家庭和个人对自然资本利用的简明框架。该方法通过测算人类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差距,定量地判断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给评价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甘肃省11年来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研究,并预测了未来10a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1~2001年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009hm^2增加到1.369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348hm^2逐年减少到0.994hm^2,表明生态足迹(即生态承载力需求)与生态承载力供给呈反向发展趋势。1998年甘肃省出现生态赤字,2001年人均生态赤字已达0.375hm^2。预测甘肃省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2.65hm^2左右,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06hm^2左右,生态赤字加剧.说明甘肃省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最后,分析了生态足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和修正生态足迹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527.
魏刚  徐宁 《生物学杂志》2004,21(2):38-41
将贵州101种爬行动物在贵州五个动物地理省中有或无分布作为二元状态,用联合系数来表征两动物地理省问爬行类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以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表明黔北、黔中、黔南三个动物地理省先聚为一类,再与黔东南的动物地理省聚为一类,最后与黔西动物地理省聚成一类。  相似文献   
528.
稀有植物十齿花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长松  左经会  廖雯 《植物研究》2008,28(3):353-358
运用样方法对贵州省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稀有保护植物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以蔷薇科、杜鹃花科、壳斗科、桦木科、山茶科、樟科、忍冬科、山茱萸科等为优势科;10个样地中有8个样地以十齿花种群占绝对优势,其平均重要值高达135.69,远远高于其它种群;十齿花群落乔木层物种丰富度为2.847、Simpson指数为0.601、Shannon-Wiener指数为1.523、种间相遇机率为0.601、均匀度指数为0.569,总体上均小于灌木层(分别为:5.580、0.830、2.377、0.829、0.672),表现为较明显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物种多样性特征。10个样地中,Q1的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Q3次之,Q5和Q6最小,多样性程度最低,10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Q1>Q3>Q9>Q7>Q2>Q4>Q10>Q8>Q5>Q6。  相似文献   
529.
河南省苔藓植物新记录——残齿藓属(Forsstroemia Lindber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残齿藓属(Forsstroemia)所属系统位置的三个主要观点,本文更赞同隶属于薄齿藓科(Leptodontaceae)的观点。首次记录了残齿藓属及硬叶残齿藓(Forsstroemia producta)在河南省的分布,在科级分类等级上也是新记录。详细描述了本种的形态特征,对形态特征与之相近的几个属和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30.
Xu H X  Wu M  Wang X G  Yang J Y  Wang C S 《农业工程》2008,28(2):479-485
16S rDNA sequencing method is one of the effectively used culture-independent techniques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study, 16S rDNA sequenc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bacterial diversity in deep-sea sediment from northeastern Pacific polymetallic nodule province. Total DNAs were extracted by using 2 different methods (chemical method and DNA extracting kit method). After purification, genomic DNA was amplified by using 2 universal primers (27F and 1492R). Clones were selected and sequenced randomly. After the sequences were checked by using the Chimera Check Program of the RDP database, a bacterial 16S rRNA gene library of 79 clones was established.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79 clon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11 phylotypes. Gamma Proteobacteria (22.8%) and alpha Proteobacteria (16.5%) were the dominant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bacterial community, followed by Planctomycetacia (7.6%), delta Proteobacteria (6.3%), Nitrospira (6.3%), Actinobacteria (6.3%), beta Proteobacteria (5%), Acidobacteria (5.1%), Sphingobacteria (3.8%), Firmicutes (2.5%) and uncultured bacteria (17.7%). Gamma Proteobacteria also dominated at slices 0–2 cm and 4–6 cm. Different slices had different types of bacteria, alpha Proteobacteria, gamma Proteobacteria, delta Proteobacteria, Planctomycetacia, Nitrospira, Actinobacteria and Acidobacteria, however, appeared in all slices. Pseudomonas is common in many different deep-sea environments. In this study, it accounted for 22.2% of the total gamma Proteo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