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51篇
  免费   2447篇
  国内免费   7068篇
  2024年   194篇
  2023年   768篇
  2022年   815篇
  2021年   839篇
  2020年   914篇
  2019年   826篇
  2018年   689篇
  2017年   787篇
  2016年   777篇
  2015年   834篇
  2014年   1065篇
  2013年   1004篇
  2012年   1204篇
  2011年   1376篇
  2010年   1167篇
  2009年   1185篇
  2008年   1292篇
  2007年   1111篇
  2006年   1011篇
  2005年   977篇
  2004年   953篇
  2003年   757篇
  2002年   695篇
  2001年   660篇
  2000年   536篇
  1999年   482篇
  1998年   356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46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207篇
  1993年   198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81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103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49篇
  1985年   81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肝细胞核因子(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s,HNFs)是一类分布在肝、胰、肠、肾等多个组织器官,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其主要亚型为HNF1、HNF3、HNF4和HNF6等,这些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最终导致高血糖。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NFs在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对HNFs在T2DM发生中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损伤作用研究新进展作以回顾性综述,旨在为认识T2DM发病机制及提出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感染等原因所致的自身免疫性多发性神经疾病,主要的感染菌为空肠弯曲杆菌。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目前临床较为支持的发病机制为分子模拟理论,临床最主要的两大分类是轴索型及脱髓鞘型。欧美等国家以脱髓鞘型为主,亚洲国家以轴索型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所占比例较低的临床特殊分型,如:Miller Fisher综合征和咽-颈-臂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静滴丙种球蛋白与血浆置换,且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已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激素治疗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提示无效,基础支持疗法不可轻视。大部分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为单相病程,仅极少部分患者可复发。Miller Fisher综合征临床预后较好,高龄、轴索型等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和干眼症的关系并分析2型糖尿病发生干眼症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为观察组和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眼表失衡指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TBUT)、泪液分泌试验(SIt),以及观察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Hb A1c、HOMA-IR、血清CRP,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干眼症发病率及干眼症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干眼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干眼症发病率(9/100,9.00%)明显低于观察组(108/440眼,24.52%)(P0.05)。观察组OSD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BUT、SIt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OSDI、TBUT、SIt、Hb A1c和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年龄、糖尿病病程、TBUT、Hb A1c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干眼症的危险因素(B0,OR1)。结论:2型糖尿病和干眼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糖尿病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水平是2型糖尿病发生干眼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究阿仑膦酸钠片联合骨碎补煎剂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MMP-9及TNF-α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7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阿仑膦酸钠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骨碎补煎剂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密度、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转化指标。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TNF-α、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ⅠNP)及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均降低,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MP-9,TNF-α、TPⅠNP及β-CTX水平较低,而PTH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L2~4、股骨颈、Wards三角区以及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L2~4、股骨颈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片联合骨碎补煎剂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下调MMP-9及TNF-α水平,改善骨代谢。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筛选能有效中和炭疽毒素和抵抗炭疽毒素损伤细胞的CMG2-Fc(炭疽毒素受体II-人免疫球蛋白Fc段融合蛋白)突变体。方法:运用FoldX等计算软件分析CMG2与PA晶体学结构,设计能提高CMG2-PA亲和力的突变体分子,并与人IgG1Fc片段构成融合基因,转染CHO-S细胞并通过亲和层析获得CMG2-Fc突变体蛋白,通过亲和力检测和细胞保护实验分析各突变体中和炭疽毒素能力。结果:筛选并表达了8个CMG2-Fc突变体分子,亲和力实验显示其中E117Q突变可明显提高CMG2-Fc与PA的亲和力(KD=1.35×10-11 mol/L),细胞保护实验提示E117Q突变能有效提高CMG2-Fc中和炭疽毒素能力(CMG2-Fc(E117Q)的IC50为15 ng/μL,而wt CMG2-Fc的IC50为50ng/μL)。结论:CMG2-Fc(E117Q)突变体分子可作为拮抗炭疽毒素损伤的炭疽治疗药物分子,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基因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肺结核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肺结核病例组224例及健康对照组249例进行血样收集与临床资料采集。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方法对MMP-9基因rs17576、rs2236416、rs3787268、rs3918254共4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0.0和Haplo View 4.0软件进行。结果:我们首次发现,在病例及对照组中,rs17576基因型频率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X~2=7.822,P=0.020)。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335,P=0.007,OR=1.463,95%CI=1.110-1.927)。病例组rs17576基因型分布中,GG和AG基因型患者吸烟史显著高于AA基因型患者;GG和AG基因型患者卡介苗接种史显著低于AA基因型患者。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一个单倍型(rs17576-rs3918254)高度连锁(D'0.7;r~20.8)。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G-C和A-C单倍型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病例组中G-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对照组中A-C单倍型频率显著高于疾病组(P=0.024)。结论:MMP-9基因rs17576多态性位点可能与肺结核有关,携带有rs17576位点G等位基因的个体更易发生肺结核。携带G-C(rs17576-rs3918254)单倍型的个体更易患肺结核病,携带A-C(rs17576-rs3918254)单倍型的个体相对不易患肺结核病。  相似文献   
997.
香梨优斑螟是一种严重危害库尔勒香梨的重要害虫之一,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控和监测香梨优斑螟,可为香梨生产提供科学的绿色防控依据。本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到香梨优斑螟性信息素活性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1-醇(Z9E12-14∶OH),并利用标准化合物研究了香梨优斑螟雄蛾的野外发生规律。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性信息素活性组分对雄蛾有较好的引诱活性,诱蛾高峰十分明显,此虫在阿克苏地区包括越冬代在内一年发生3代,分别是4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因此,该性引诱剂可为香梨优斑螟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8.
以259个小麦微核心种质为材料进行剂量为0、100、150、250 Gy的60Coγ射线辐照处理,探讨小麦微核心种质的γ射线辐射敏感性分布,以及DNA损伤修复基因TaKu70和TaKu80对辐照的应答模式。结果表明,小麦微核心种质的苗高损伤率与γ射线辐照剂量间存在着3种函数关系:对数、线性、幂函数。以苗高损伤率为50%时的辐照剂量HD50作为主要的辐射敏感性分型指标,分别统计不同函数关系的微核心种质落入不同剂量区间的基因型个数,并依此将259份微核心种质分为敏感型(10)、较敏感型(96)、较钝感型(101)、钝感型(52)。对数函数关系中以敏感型和较敏感型为主,随着γ射线辐照剂量的增加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但变化不明显;线性函数关系中以较敏感型和较钝感型为主,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递增;幂函数关系中以较钝感型和钝感型为主,TaKu70和TaKu8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相比总体升高,但随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一般相对表达量的峰值出现在150 Gy。  相似文献   
999.
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分类学意义,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燕麦属27种颖果的微形态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发育证据分析其分类学意义。燕麦属颖果有纺锤形、倒披针形、椭圆形3种形状,条纹、棱纹、网纹3种纹饰。燕麦属颖果形状、纹饰和花柱基宿存模式具有有限的属下分类学意义,颖果大小和表面大毛密度具有种间鉴定价值,而颖果腹面形态、压扁方式、胚比不具有种间鉴定价值。大穗燕麦(Avena macrostachya Balansa ex Coss.Durieu)颖果纺锤形,条纹纹饰,隶属于燕麦属颖果微形态特征的变异范围。大粒裸燕麦(A.nuda L.)与普通栽培燕麦(A.sativa L.)颖果大小、形状及纹饰特征的差异支持将大粒裸燕麦作为独立种处理。燕麦属颖果大小、表面大毛密度、胚比变异幅度大,推测与分布区广幅的气候变异相适应,凹腹面颖果体积相对缩减,有利于颖果快速发育、成熟,推测与燕麦属植物在温带、寒带分布区适生期较短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究柠檬酸或EDTA-Na_2对Pb污染下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吸收Pb和营养元素特性的影响,对水培黑麦草进行不同处理,研究黑麦草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b处理降低黑麦草干重,增加质膜透性和根系脱氢酶活性,且在叶和根中积累Pb,而叶和根中6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不尽相同。与Pb处理同时加入低浓度的柠檬酸或EDTA-Na_2对其生长影响较小,且叶片的Pb积累量较低;而同时加入高浓度的柠檬酸或EDTA-Na_2,虽然强化Pb在叶片中的积累,但是加重了生长的抑制作用和营养元素的稳态失衡;1 mmol L~(–1)的柠檬酸强化叶片积累Pb的效应强于同浓度的EDTA-Na_2,而5和10 mmol L~(–1)柠檬酸的强化作用则弱于同浓度的EDTA-Na_2。因此,适当浓度的柠檬酸或EDTA-Na_2在治理Pb污染环境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