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21.
氟微量元素矿化液对葡糖基转移酶及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采用氟与微量元素联合制成以钙、磷为基础,含有氟和微量元素的矿化液,探讨该矿化液对致龋毒力因子--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胞外葡糖基转移酶(GTF)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方法 选用国际标准菌株ATCC S.mutans 25175和S.Sobrinus6715为实验菌珠,采用厌氧菌的连续培养技术培养细菌,用微量酶化学分析方法检测矿化液对GTF和LDH酶活性的影响,用菌液的吸光度(ABS)来描述。结果 无氟矿化液对GTF酶活性无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而含氟矿化液和氟微量元素矿化液对GTF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两两比较,万2以氟微量元素矿化液的作用最强;氟微量元素矿化液对LDH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而无氟矿化液和含氟矿化液对其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分析龋病相关牙菌斑4种摘要细菌,变链菌、血链菌、放线菌和乳杆菌的体外耐酸能力.方法 采用96孔微量板液体培养法观察不同pH条件下,单一或复合培养细菌的生长情况.结果 单一培养细菌,乳杆菌的最低耐受pH为2.0 ~3.0,变链菌的最低耐受pH为3.0 ~4.0,血链菌最低耐受pH为4.0 ~5.0,放线菌的最低耐受pH为5.0 ~6.0.与乳杆菌共培养,变链菌或放线菌的pH耐受均降低.放线菌与血链菌(19246-10556)混合培养,观察到二者依pH变化的比例反转.结论 牙菌斑各主要细菌具有不同的耐酸性,这种耐酸性可能与牙菌斑细菌的继承和龋病的进程相关.乳杆菌在低pH条件下对其他共同生长细菌的抑制,可能有乳杆菌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没食子鞣质对浮游状态和生物膜状态下变形链球菌生长抑制的作用,探讨药物的防龋功效。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不同浓度没食子鞣质溶液对变形链球菌的抑菌圈大小,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值大小,用半定量可见光测定A值的方法测定生物膜最低抑菌浓度(MBEC)值。结果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经液体稀释法实验测定,没食子对变形链球菌的MIC为4 mg/m L,MBC为16 mg/m L,经半定量可见光测定A值的方法测定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单菌生物膜生长的MBEC值为8 mg/m L。结论没食子鞣质对变形链球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青铜—早期铁器时代5个考古地点出土人骨的龋病患病情况做了研究, 在与其他国内材料对比的基础上, 探讨了文化类型与龋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龋病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人群中患病率最高, 在农牧兼营的人群中龋病率其次, 在以畜牧业为生的游牧人群中患病率最低。龋病是反映内蒙古地区该时段古代居民经济模式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5.
目的调查喀什市维吾尔族、汉族3~5岁儿童患龋情况及患龋风险因素的相关资料,建立儿童个体龋风险评估(caries risk assessment,CRA)模型,为当地儿童龋病风险性评估和制定综合防控计划提供样本及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喀什市3所幼儿园397名3~5岁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和龋风险评估。分别应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龋风险评估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喀什市3~5岁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分布在CAR低度组、中度组和高度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55,P=0.018)。(2)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的龋在不同CAR分度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47.46,P=0.000;F2=74.5,P=0.000)。(3)汉族和维吾尔族在龋风险评估各组之间的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1=98.21,P=0.000;χ~2_2=154.89,P=0.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风险评估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更大[OR=1.769,P=0.001]、母亲患有龋齿[OR=2.274,P=0.004]、经常用奶瓶和牛奶或果汁[OR=0.705,P=0.000]、经常吃零食[OR=4.825,P=0.000]是婴幼儿龋的危险因素;刷牙[OR=0.319,P=0.019]、辅助儿童刷牙[OR=0.305,P=0.002]是婴幼儿龋的保护因素。结论喀什市3~5岁儿童患龋情况严重,龋风险评估高的儿童占大多数,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开展多种防龋措施。  相似文献   
26.
广西扶绥敢造遗址是华南新石器时代一处典型的河岸贝丘遗址,其人骨测年结果的上限为8488 BC,下限为6492 BC。本文对敢造遗址2014年出土的108例个体的999枚恒齿进行观察统计,结果显示居民的饮食结构应是以肉食为主并辅以富含淀粉的块茎类植物。该遗址居民的龋齿率高于部分农业人群,但远低于同为华南渔猎—采集经济的鲤鱼墩、甑皮岩和顶蛳山遗址,其原因应与食用块茎类植物的多寡有关。较高的牙结石罹患率(89.86%)可能与鱼类、贝类等高蛋白饮食有关。相比农业、游牧或狩猎人群,该遗址居民偏重的牙齿磨耗可能与食用含沙量较大的螺类、贝类等有关;肉类食物的食用导致该遗址居民上颌前部牙齿磨耗重于后部牙齿,而“上颌前部牙齿舌侧过度磨耗”现象的出现则与食用块茎类植物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益生菌是具有生物活性,摄入适当量时可以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益生菌产品为含有益生菌的制品,主要有酸奶、奶酪等。益生菌在口腔环境中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包括致龋菌和牙周病原菌,本文就益生菌产品的现况、益生菌对龋病牙周病影响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8.
目的从维护口腔内菌群平衡的角度出发,观察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的影响及其临床效果,探索一种适用于固定正畸治疗患者,无副作用,效果好的新型微生态防龋药物。方法将20例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无龋病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例。试验组给予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照组给予纯净水。2组病例分别与含漱前,含漱20、40和60 d进行改良菌斑指数(MPLI)、唾液pH的检测和口腔微生物学检查。以对照组为标准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的变化趋势和乳杆菌代谢产物含漱液对MPLI和唾液pH的影响。结果(1)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的MPLI指数降低、唾液pH升高。(2)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使固定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主要致龋菌数量下降。结论乳杆菌DM9811代谢产物对固定正畸治疗患者MPLI和唾液pH具有改善作用;对变形链球菌、乳杆菌有明显的杀菌抑菌作用,并对维持正畸治疗患者口腔内菌群平衡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孙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孙庄村,是分布在黄河中游的一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该遗址出土的54例仰韶时期的人骨保存状况良好,为我们了解仰韶文化人群的龋患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文以肉眼观察为主并结合超景深显微镜对遗址出土的846枚牙齿进行鉴定、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孙庄遗址古代人群的龋病患病率70.37%,龋齿率22.93%,龋均3.59;壮年组患龋率最高,为88.89%,不同年龄组之间的龋齿率差异性显著;龋齿率女性为30.55%,男性为16.16%,女性龋齿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0)<0.05,两性之间的龋齿率有显著差异;浅龋率为6.70%,中龋率为21.65%,深龋率为27.32%,深龋已穿髓率为19.07%,残冠残根率为25.26%,随着年龄的增长,龋病的病变程度呈加重趋势;龋损范围小于1/2牙冠累龋最常见,占总患龋齿数的42.27%;上颌龋齿率为26.91%,下颌龋齿率为19.70%,上下颌龋齿率差异显著(P<0.05)。龋病在不同牙位上的发生率依次为M3>M2>P2>M1>P1>C>I1>I2;邻面和 面是主要的龋患分布处,分别占患龋牙齿数的46.40%和39.18%。孙庄人群门齿较高的患龋率表明该遗址人群患龋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患龋率与龋齿率明显高于其他古代组,较高的龋病罹患率可能与孙庄人群复杂的农业经济模式有关。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传统机械切割法、非创伤性充填法(atraumatic restorative treatment,ART)和Carisolv化学法在临床乳牙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的5-8岁儿牙患者96名,患牙180颗,随机分为3个不同的治疗组:传统机械去龋组、ART组和Carisolv化学去龋组进行相应牙体充填治疗,通过去龋效果、去龋时间、术中疼痛发生率和术后长期疗效等方面比较不同去龋技术之间的差异。结果:常规机械去龋组和Carisolv组的去龋效果明显优于ART组(P0.05),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3种去龋方法的去龋操作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Carisolv组和ART组去龋治疗中患儿术中疼痛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常规机械去龋组(P0.05),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年后的复诊发现,常规机械去龋组和Carisolv组中患牙继发龋发生率明显低于ART组(P0.05),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三种方法治疗后患牙充填物折断/脱落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arisolv化学去龋法能有效减轻术中疼痛和术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乳牙治疗中推广应用;ART的去龋效果和远期疗效可能限制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