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1篇
  免费   311篇
  国内免费   21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功能、肝肾功能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66例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微创P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肝肾功能、氧合指数及呼吸机参数。结果:治疗后,两组的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总量(TCO_2)、氧饱和度(SaO_2)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1 (MIF-1)、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呼吸机参数和氧合指数,发现两组的吸入氧浓度(FiO_2)、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氧合指数(Pa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微创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儿的动脉血气指标、肝肾功能以及氧合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减少机械通气的参数。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B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新生儿患者PaO_2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PaO_2显著高于B组(P0.05),PaCO_2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胸部X线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12 h和24 h胸部X线评分均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PEEP/cmH_2O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Fi O_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生儿患者的的O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且且可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6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沐舒坦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发绀消失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aC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降低,PaO_2均较治疗前上升,其中观察组PaCO_2、FIO_2、OI明显低于对照组,PaO_2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相比,沐舒坦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可以更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改善患儿肺功能及预后,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44.
摘要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联合益肾化痰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睾酮(testosterone,T)、雌二醇(estradiol,E2)、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益肾化痰方治疗,研究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率,检测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成熟卵泡数以及治疗前后T、E2、LH水平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8.33 %,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85.0 %,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及成熟卵泡数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T、E2、LH水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E2、LH水平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头痛3例,恶心4例,不良反应率为11.67 %;研究组头痛1例,不良反应率为1.67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埋线联合益肾化痰方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能有效的提高治疗疗效,改善患者T、E2、LH水平,促进排卵,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5.
摘要 目的:研究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总氧化态(TOS)、抗氧化态(TAS)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76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38例每组。对照组使用克罗米芬,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达英-35。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FSH、LH、TOS、TAS水平、卵泡数、卵巢体积、体重指数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7%(34/38) vs. 60.53%(23/38)](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FSH、LH、TOS水平、卵泡数、卵巢体积、体重指数明显减少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TAS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观察组的血清FSH、L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T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达英-35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不孕症患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改善其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这可能与其有效改善患者血清FSH、LH、TOS、TA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6.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挑战性。迄今未有报道青少年人群PCOS的患病率以及临床、超声和生化特征。为了评估PCOS的临床和生化特征在14~16岁月经初潮女孩中的普遍程度,确定内循环雄激素水平在卵泡期早期的正常范围。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群组研究,研究群组是244名未经选择的月经初潮后的女孩,平均年龄在15.2岁。从一个大的以人口为基础的出生群组(Raine队列)中招募受试者。临床高雄激素血症(HA)使用Ferriman-Gallwey评分进行量化。在卵泡期的初期(第2~第6天),本研究使用免疫法测定循环雄激素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并通过经腹部超声检查来评估卵巢形态,得到了青少年女性群体卵泡期初期的雄激素的正常范围。循环游离睾酮水平的前5%和10%分别为45.6 pmol/L和34.5 pmol/L。51%的女孩报告月经不规律。临床HA是罕见的,仅观察到3.5%的女孩罹患此病。平均卵巢体积大于其他报道中成年妇女的卵巢体积,35%的女孩在经腹超声时显示有多囊卵巢形态。按照游离睾酮数值排序,取前5%作为HA。42名女孩(18.5%)符合PCOS的Rotterdam标准,11个女孩(5%)雄激素超出社会标准。本研究表明,月经不规律在青春期是常见的,不涉及临床或生化HA。卵巢体积和形态的PCOS诊断在青春期可能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47.
为研究鱼类雌核发育单倍体循环系统发育异常的原因, 从金鱼(Carassius auratus)中克隆了血管发生主调控基因etv2(Ets variant 2)的全长cDNA序列, 并比较分析了该基因在雌核发育单倍体和自交二倍体中的表达。金鱼etv2 cDNA全长1531 bp, 其开放阅读框为1116 bp, 编码371个氨基酸。序列对比分析表明, 金鱼ETV2蛋白的C端含有ETS(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转录因子家族所共有的ETS DNA结合结构域, 该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ETV2的同源性超过60%。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 etv2在自交二倍体金鱼成体的肝脏、心脏、肌肉、肾脏、精巢、脑和脾脏等多种器官组织中表达, 但在卵巢和成熟卵子中不表达; 在金鱼胚胎发育过程中, etv2从尾芽期开始表达, 在体节形成后, etv2表达水平随胚胎发育而升高, 在20体节期达到峰值, 随后其表达水平降低。整胚原位杂交显示etv2特异性表达于自交二倍体金鱼胚胎的侧板中胚层、成血管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在14体节期和20体节期, 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中etv2在躯干及尾部的部分区域表达减弱或缺失, 特别是在胚胎中线表达消失, 并且其整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自交二倍体。上述结果说明在金鱼雌核发育单倍体胚胎中成血管细胞数量减少并存在向中线迁移的障碍, 可能是导致雌核发育单倍体血管发生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生活在人类肠道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群落。肠道微生物可为宿主提供营养和能量,并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的改变可引起性激素水平变化,进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疾病发生。本文就肠道微生物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乳腺癌、卵巢癌等性激素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旨在为人类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9.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一种啮齿动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危害严重, 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模型及小波分析方法, 对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1984-2016年HFRS的发生与鼠类、气候和经济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探讨气候和经济因素对HFRS发生的影响。小波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HFRS暴发史可能分为两个时期, 推测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主要宿主, 在2002年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可能取代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成为HFRS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广义可加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HFRS的发生与1984-2001年黑线姬鼠密度间存在极显著非线性效应(F2.06,9.02 = 102.415, P < 0.01), 两者间显现为正相关; 与2002-2016年的褐家鼠密度间呈正相关(F1.67,9.02 = 73.929, P < 0.01); HFRS主要宿主的这种变化可能与当地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有关: HFRS的发生与年平均温度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效应(F2.93,9.02 = 12.164, P < 0.01), 两者间呈负相关; 同样, HFRS的发生与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存在显著非线性效应(F1.70,9.02 = 2.917, P < 0.05), 两者间也呈负相关。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途径证明了这种转移机制, 发现温度对HFRS发生有显著的直接负向影响以及通过褐家鼠的间接正向影响; GDP对HFRS发生有直接的负向影响。本研究表明HFRS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相关, 两者均能影响HFRS的暴发, 该结论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对HFRS疾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及其与癌变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所有研究对象手术前后肠道菌群计数、肠道菌群失调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大肠埃希菌计数(10.85±0.50)、粪肠球菌计数(10.12±0.55)显著高于术前(8.34±0.41,7.76±0.37)(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双歧杆菌计数(2.56±0.68)、乳杆菌计数(2.83±0.71)显著低于术前(5.20±1.06,5.93±0.88)(均P0.01)。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Ⅰ度菌群失调比例(23.60%)显著低于术前(55.06%)(P0.05),结直肠息肉患者术后Ⅱ、Ⅲ度菌群失调比例(50.56%,25.84%)显著高于术前(34.83%,10.11%)(均P0.05)。随访3年显示89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为33.71%,性别、病理类型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息肉直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不同的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遗传史、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存在明显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肠道微生态失调是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的危险因素,这对临床防治结直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癌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