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报道采自陕西宝鸡嘉陵江源头、寄生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 (Hartig)的姬蜂科1新种,叶蜂都姬蜂Dusona pristiphorae sp.nov..介绍了新种与近似种卡都姬蜂D.carpathica(Szépligeti)的主要区别特征,并附彩色特征图.  相似文献   
52.
目的 以艰难梭菌感染为主的抗生素相关腹泻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微生态制剂的性质,以及其在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人群中应用的进展情况和作用机制,同时总结了微生态制剂在治疗和预防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中的生物安全性及其优点,对深入研发、推广使用针对抗生素相关腹泻的微生态制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在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早期性别分化中的作用,采用RACE方法从四川裂腹鱼脑中扩增得到该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该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探讨该基因在不同规格四川裂腹鱼鳃、脑、心、肝、脾、肾、肌肉、精巢、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温度对其早期仔鱼阶段该基因表达的影响。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共3 021 bp,共编码507个氨基酸,属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脑型芳香化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可达70%以上,而与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为64%左右;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仅在脑组织中表达,具有比较高的组织特异性,且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渐呈现显著的雌雄差异;对不同温度处理12日龄仔鱼6 d后,低温(10℃和14℃)能显著促进Cyp19b基因表达量的升高,但高温(26℃)却对其表达量无显著影响。由此推测,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可能在低温导致四川裂腹鱼雌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乙酰胆碱酯酶(ACh E)被证明存在于多种吸虫体内,但是关于ACh E在吸虫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变化情况却少有报道。本实验以贝居腹盾吸虫(Aspidogaster conchicola)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分别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和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比处于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正常结构及乙酰胆碱酯酶分布特征,了解乙酰胆碱酯酶在吸虫发育过程中的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从河蚌(Anodonta woodiana)体内获得的虫体根据内部器官的发育程度,可以分为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幼虫阶段Ⅰ、幼虫阶段Ⅱ、成虫阶段Ⅰ、成虫阶段Ⅱ。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着明显差异,幼虫阶段Ⅰ的睾丸及阴茎囊基部最先出现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幼虫阶段Ⅱ在子宫末段膨大部位出现阳性反应;成虫阶段Ⅰ的卵黄腺、输卵管出现阳性反应,并且随着虫体的发育上述部位的阳性反应逐渐加强。而该吸虫的附着、消化、排泄器官在发育早期即出现较强的阳性反应,并伴随虫体发育全过程。该吸虫的神经系统在幼虫早期既已具备脑神经节、主要神经干等结构,而完整、复杂的中枢神经结构至成虫阶段才得以清晰显现。结果表明,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区域及反应程度随着虫体的发育而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55.
范黎 《菌物研究》2019,17(1):11-20
本文报道了中国马勃类真菌5个属的15个新记录种,分别为灰球菌属Bovista的铜色灰球菌B. aenea、棕灰球菌B. brunnea、坎氏灰球菌B. cunninghamii、泥灰球菌B. limosa、黑灰球菌B. nigrescens、毛灰球菌B. tomentosa;秃马勃属Calvatia的粗皮秃马勃C. turneri;脱盖马勃属Disciseda的异脱盖马勃D. anomala、白脱盖马勃D. candida;马勃属Lycoperdon的兰宾马勃L. lambinonii、裂纹马勃L. rimulatum;隔马勃属Vascellum的精致隔马勃V. delicatum、透明隔马勃V. hyalinum、间隔马勃V. intermedium、南美隔马勃V. pampeanum。部分标本保存在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BJTC)。  相似文献   
56.
蝇蛹金小蜂是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的重要天敌,本研究以黑腹果蝇为寄主,测定了蝇蛹金小蜂云南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寿命。并在6个寄主密度梯度条件下研究了其寄生功能反应。结果显示蝇蛹金小蜂从卵到雌、雄成蜂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6.10 d和14.67 d,雌蜂平均寿命为49.76 d,平均产子代数为93.28头/雌,子代雌性比为55.76%。在黑腹果蝇蛹为5、10、15、20、25和30头的密度梯度下,蝇蛹金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其方程为Na=0.6261 No/(1+0.0632 No)。理论最高寄生量为N_a_(max)=9.0171,实际最高寄生量为7.00头(寄主密度为20头),蝇蛹金小蜂的寄生搜寻效应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综上结果,采自杨梅的蝇蛹金小蜂以黑腹果蝇作为寄主时具有较高繁殖力,较强的寄主适合度,是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有效的生物防治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57.
高盐摄入不仅会带来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病等风险,而且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可变剪接(Alternative Splicing,AS)作为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方式,其导致单个基因编码多种蛋白质,大大增加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的多样性,参与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但是,关于高盐摄入是否改变神经系统中基因的可变剪接事件目前还未报道。本文以黑腹果蝇作为材料,利用RNA测序分析其头部响应高盐摄入的基因可变剪接变化。结果发现高盐摄入改变黑腹果蝇头部信号转导、离子稳态、离子通道活性、离子转运和钙调蛋白结合等重要信号相关基因的可变剪接。进一步分析具体发生变化的基因的功能,发现它们在多个层面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控起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证明高盐摄入改变神经系统重要基因的可变剪接,为理解高盐摄入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供更多的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58.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59.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60.
为鉴定新的参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的分子及作用机制,应用果蝇的Gal4/UAS系统敲低54个蛋白质激酶编码基因,分别利用革兰氏阳性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E.faecalis)或革兰氏阴性菌(Erwinia carototovovora carototovovora 15, Ecc15)感染基因敲低果蝇,筛选参与果蝇天然免疫反应的蛋白质激酶。结果显示,全身性敲低蛋白质激酶Pitslre的果蝇感染E.faecalis或Ecc15 后,生存率降低,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降低为对照组的66.7%和28.6%。相应的,Pitslre功能缺失导致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分别感染后,Toll及IMD通路下游抗菌肽Drosomycin和Diptercin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在脂肪体和血淋巴细胞中特异性敲低Pitslre基因,导致革兰氏阳性菌及阴性菌感染后的果蝇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缩短75%和90%,细菌载量分别升高约10倍。在果蝇S2细胞中,敲低Pitslre基因,导致细胞的抗菌肽Drosomycin、Attacin和Diptercin表达水平分别降低约50%。此外,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检测Pitslre与预测存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质TSC1、Rcd5和pbl之间的相互作用。综上所述,蛋白质激酶Pitslre参与果蝇天然免疫反应,在正向调控果蝇天然免疫Toll和IMD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