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9篇
  免费   214篇
  国内免费   66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67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0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67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目的 利用果蝇作为遗传工具从个体和分子层面研究果蝇的训练免疫效应,并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构建无菌果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果蝇成虫及跨发育阶段训练免疫模型,用两种革兰氏阴性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carotovora 15)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别经口腔感染果蝇。在第一次感染完全消退后进行再次感染,然后通过比较果蝇在两个感染阶段的存活率和细菌量来衡量训练免疫的潜在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应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革兰氏阴性菌对免疫缺陷(IMD)通路的诱导作用。结果 果蝇成虫及幼虫初次感染均可提高二次感染后的生存率、细菌清除效率及死亡时能承受的最高细菌负荷;二次感染的果蝇中,IMD通路中免疫反应基因的基础表达比未感染的高,这提供了获得感染抗性的分子基础;果蝇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在中肠,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的效应更迅速且剧烈;二次免疫的果蝇中,肠道干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初次感染。结论 果蝇肠道中强大的训练免疫可由同源或异源革兰氏阴性菌口腔感染引发,且免疫记忆可在整个发育阶段持...  相似文献   
72.
随着生物制药的迅速发展,许多酶类药物应运而生,在治疗代谢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诸多疾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酶类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潜在的免疫原性、较短的体内半衰期,以及较差的组织靶向性,影响了酶类药物的疗效和应用。为克服这些缺点,人们已开发出多种技术,如通过糖基化、聚乙二醇修饰等分子工程技术提升酶蛋白药效,另一方面酶基因疗法也已成功用于多种酶缺陷疾病的治疗。基于酶类药物的迅速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酶类药物的现状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并对酶类药物的优势、所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73.
虫草是中国重要的生物资源,为明确从陕西省旬邑县石门山林区采集到的1种野生虫草种类及其虫生真菌(虫草菌DY6F)的分类地位,研究在利用PCR技术对该虫草子实体的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延伸因子1α(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和RNA聚合酶Ⅱ大亚基(RNA polymeraseⅡlarge subunit, RPB1)的基因片段进行扩增与测序的基础上,分别基于这3个基因片段构建单基因系统进化树,并基于EF-1α和RPB1 2个基因联合序列构建多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虫草子实体的这些基因序列与线虫草属拟黑虫草菌(Ophiocordyceps nigrella)的相应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9%~100%,且在进化树上,二者聚于同一分支,支持率均为100%。因此,虫草菌DY6F被鉴定为拟黑虫草菌,该虫草为拟黑虫草。  相似文献   
74.
利用细菌作为一种癌症治疗手段已有较长的历史。随着对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机制等相关问题的不断探究,细菌疗法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平台技术,为肿瘤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策略、新潜能。某些细菌依靠其自身特性,能够特异性靶向肿瘤组织,不仅对肿瘤生长产生直接抑制作用,还能刺激机体产生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从而显著提升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甚至有助于解决转移性肿瘤等难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上调控细菌的分子机制来定制其生物功能,高效递送各种免疫治疗剂至肿瘤病灶处而发挥作用,达到精确调控、有效激活的目的,这是其他药物传递系统所无法比拟的。此外,肿瘤靶向型细菌介导的治疗方案既可作为单一疗法应用,也可与其他治疗方式如化疗、放疗和光热治疗等联合,以获得更佳的临床治疗结果。因此,该文主要讨论了活细菌发挥肿瘤靶向性和抗肿瘤免疫作用的关键,总结了生物工程菌用于免疫治疗的相关研究及其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应用的优势,为细菌疗法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最近大量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帕金森病、抑郁症、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涉及神经内分泌代谢、神经和免疫等途径,肠道微生物稳态经由以上途径参与大脑功能的维持与调控。反之,脑功能的紊乱也会破坏微生物组成以及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微生物-脑轴”近年来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肠道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从肠腔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通过靶向特定器官、调控信号通路以及配-受体结合等方式,调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针对“肠-微生物-脑轴”所研发的多种微生物药物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打开了新的窗口,然而其具体作用机制仍不明确。本综述介绍微生物药物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解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6.
几种海洋动物药中氨基酸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药瓦楞子、蛤壳、贝齿、鱼脑石、鹅管石中的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分别含有13~16种氨基酸,为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开发这几种海洋动物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7.
张美婷  丁明 《生命科学》2023,(6):816-823
药物开发过程面临多重挑战,而靶标确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发现和确认小分子药物的靶标是目前研究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化学蛋白质组学整合了细胞生物学、合成化学和生物质谱等多门学科,为药物的靶标筛选提供了新平台。本文对近年来发展的基于生物质谱的化学蛋白质组学药物靶标鉴定技术进行了总结,结合具体应用分析其优缺点,并对该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8.
摘要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腔感染(IAI)患者病原菌分布,分析药物敏感性,同时探讨其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来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接受治疗并确诊的SAP合并IAI患者100例,采集患者腹水标本,观察其病原菌分布,分析药物敏感性。入院后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等资料,探讨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SAP合并IAI患者腹水标本中,分离出18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有108株,占比58.06%。革兰阳性菌51株,占比27.42%。真菌27株,占比14.52%。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较低,大肠埃希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葡萄球菌属对替加环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屎肠球菌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较高,粪肠球菌对氨苄西林、万古霉素、环丙沙星、替加环素的敏感性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SAP合并IAI患者院内死亡与器官障碍数目、膀胱压、入院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 II)评分、白细胞计数(WBC)、血钙、红细胞压积(HC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醋(TG)、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器官障碍数目偏多、血钙偏低、CRP偏高、APACHE II评分偏高、膀胱压偏高、PaO2偏低、WBC偏高是导致SAP合并IA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AP合并IAI患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的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耐药率高。此外,器官障碍数目偏多、血钙偏低、CRP偏高、APACHE II评分偏高、膀胱压偏高、PaO2偏低、WBC偏高是影响SAP合并IA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9.
孟嘉仪  张国晶  周凤恩  王楠  周义发  原野 《微生物学报》1963,(收录汇总):3129-3143
【目的】克隆表达浸麻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acerans)的葡甘露聚糖降解酶,研究其性质和功能,丰富葡甘露聚糖降解酶资源,了解浸麻类芽孢杆菌降解葡甘露聚糖机制。【方法】检索浸麻类芽孢杆菌的葡甘露聚糖降解酶基因,构建重组菌株,表达纯化重组酶,系统研究其功能及在降解葡甘露聚糖中的作用。【结果】克隆表达了5个葡甘露聚糖降解酶组分。结果显示PmMan1和PmMan2为内切β-甘露聚糖酶,PmGlc1、PmGlc2和PmGlc3为外切β-葡萄糖苷酶。其中PmGlc1只能水解pNPβGlc,PmGlc2能水解二糖和人参皂苷的β-1,6-葡萄糖苷键,而PmGlc3对β-葡萄糖苷键的选择性较为广泛。PmMan1、PmMan2、PmGlc2和PmGlc3能够降解葡甘露寡糖,PmMan1和PmMan2可以降解葡甘露聚糖。共同降解葡甘露聚糖时,PmGlc2和PmGlc3与PmMan2具有协同效应,且PmGlc3与PmMan2的协同作用更为显著。【结论】从浸麻类芽孢杆菌中获得了4种葡甘露聚糖降解酶,阐明了该菌葡甘露聚糖降解酶系成员的作用,丰富了酶资源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为酶法制备活性葡甘露寡糖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