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3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6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3 毫秒
991.
高松  周景文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12):2838-2849
黄杉素是一种重要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等功效,在医药及保健品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黄酮3-羟化酶 (Flavanone 3-hydroxylase,F3H) 可以催化圣草酚合成黄杉素等3位羟基化的黄酮类化合物。一直以来,由于黄酮3-羟化酶催化效率低,使得利用微生物法合成黄杉素等多种3位羟基化黄酮的产量较低。文中从水飞蓟转录组中鉴定得到一个黄酮3-羟化酶SmF3H。发酵验证结果表明,SmF3H具有黄酮3位羟基化功能,且催化效率显著高于常用的来源于番茄 (Solanum lycopersicum) 的SlF3H。选取6个转录强度不同的启动子优化从黄酮前体柚皮素到黄杉素的合成途径,发现PGAL7启动子起始转录SmF3H时黄杉素合成产量最高,在摇瓶中产量达到695.90 mg/L;在5-L发酵罐上进行发酵优化,以柚皮素为底物发酵得到3.54 g/L黄杉素,是目前可见报道的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992.
2018年浙江省黄颡鱼主养区暴发了严重的溃疡病, 为查明该病的病原特点, 了解病原的致病因子及药物敏感性, 对溃疡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上分离的多株优势菌, 分别采用生理生化特性和管家基因16S rRNA、pyrH的系统进化树进行分类鉴定, 通过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分析菌株的病原性, 利用平板法测定相关的毒力因子并采用PCR法对毒力相关基因进行检测, 应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14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 11株优势菌皆为拟态弧菌, 2株代表菌腹腔注射感染黄颡鱼后均可引发溃疡症状; 11株拟态弧菌均具有溶血活性、蛋白酶、明胶酶和DNA酶活性, 不具有卵磷脂酶活性, 可分泌产生铁载体; 所有菌株均携带vmh、ompU、toxR及matCDB-iucABCD-iutA等毒力相关基因, tcpA、ctxA、st、zot、ace、tdh等毒力基因均未检出。各菌株对氨苄青霉素、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间甲氧嘧啶高度耐药, 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土霉素、甲砜霉素、红霉素、交沙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较敏感, 个别菌株对新霉素和甲砜霉素耐药。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拟态弧菌感染可引起黄颡鱼溃疡病, 不同发病养殖场的分离株具有相同的表型特征及毒力基因型, 并具有较一致的生理生化特性和耐药谱型, 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或传染源。  相似文献   
993.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虫油替代饲料中豆油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幼鱼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炎症因子及肝脏脂滴面积的影响。以豆油为对照组(T0), 虫油分别替代20%(T20)、40%(T40)、60%(T60)、80%(T80)、100%(T100)的豆油, 配置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2.12±0.01) g 的黄颡鱼幼鱼840尾, 随机分为6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35尾, 养殖56d。结果表明: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黄颡鱼幼鱼的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存活率、摄食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各组间黄颡鱼肥满度、腹脂指数、脏体比、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 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灰分、钙、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饲料的干物质、蛋白质、脂肪、磷及能量的表观消化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 但T60和T80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100组(P<0.05),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黄颡鱼幼鱼血清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球蛋白、乳酸脱氢酶、血糖、总蛋白差异不显著(P>0.05), 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 T60组和T8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黄颡鱼幼鱼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含量, 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 与对照组相比, 各处理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当黑水虻虫油替代比例超40%时, 各处理组血清中抗炎因子白介素-10和促炎因子白介素-6及白介素-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油红O染色显示, 黑水虻虫油替代豆油对肝脏脂滴面积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 黑水虻虫油完全替代豆油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体成分、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和抗氧化指标无显著影响, 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 当黄颡鱼幼鱼基础饲料中添加4%豆油时, 黑水虻虫油完全替代豆油。  相似文献   
994.
以选育的抗营养阻遏产木质素降解酶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pcR5305、pcR5324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其在富氮条件下动态产漆酶同工酶的规律及其可能的营养调控机制。两菌株可在初始氨氮质量浓度达2.2 g/L的富氮环境下产漆酶,启动漆酶合成及达到产酶峰值对应的葡萄糖、氨氮浓度阀值远高于野生型,基质C/N的降低是漆酶合成启动及达到高峰的前提,其中碳浓度的降低更为重要。两菌株在不同时间可产生1~3种漆酶同工酶(分别为Lac1、Lac2和Lac3),其中Lac3产酶伴随菌体整个生长过程,其合成启动与积累无需受基质碳氮饥饿及C/N的限制;Lac2在pcR5305初生代谢阶段产生,但只能在pcR5324次生代谢阶段产生;Lac1仅在pcR5305的初生代谢或次生代谢阶段产生,基质C/N降至5.0~7.0时诱导产生 Lac1的合成,并随培养时间的增加产酶量逐渐提高。显然3种同工酶的合成具有不同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芪芍安胃胶囊/黄柴安胃胶囊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的疗效,分析其对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0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114例,分成观察组(n=57)和对照组(n=57)。给予对照组三联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芪芍安胃胶囊或黄柴安胃胶囊,疗程均为35 d。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和G-17水平。治疗后,两组行疗效评价,比较两组HP转阴率和1年内复发率,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46%(P0.05)。观察组HP转阴率89.47%,高于对照组HP转阴率73.68%(P0.0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11.11%,低于对照组1年内复发率27.6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GR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GR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芍安胃胶囊/黄柴安胃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伴HP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提高HP转阴率,降低1年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并改善血清PGⅠ、PGⅡ、PGR和G-17水平。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为了丰富大型真菌个体发育学研究数据,并依据个体发育学数据提出分类学建议,通过石蜡切片法对黄鳞伞子实体进行了发育学观察。结果显示:黄鳞伞子实体发育初期原基圆形至卵圆形,具外菌幕原基,内部菌丝弯曲致密,螺旋交织在一起呈束状,随着原基的发育,端向膨大生长,菌盖原基出现,与此同时原基基部在保持伸长生长外,直径也明显增大,菌柄原基由此形成。随后菌褶腔出现,栅栏状细胞的出现表明子实层发育的开始,发育过程中Y型菌褶清晰可见。黄鳞伞的发育属于菌盖菌柄型发育,发育类型是半被果双菌幕发育型。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寻找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用新分离出的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flavoviride(Mf82)菌株与实验室保存的黄绿绿僵菌、金龟子绿僵菌和球孢白僵菌3种菌种9个菌株作对比,测定了它们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f82菌株对褐飞虱成虫的毒力最高,以1.0×108个孢子/mL的孢子液喷雾接种到褐飞虱成虫体表上,累积死亡率高达81.7%,LT50为4.6d,致病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受测菌株。在此基础上研制了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并研究了其对褐飞虱的致病力。结果表明:随着黄绿绿僵菌浓度的增加,褐飞虱的累计死亡率增加,在浓度为1,048个孢子/mm2时,累计死亡率达到85.0%。利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所建模型均顺利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模型拟合良好,并由模型估计出了该剂型对褐飞虱的致死剂量与致死时间。在接种后第7天和第9天,LC50值分别为2.1×103、9.9×102个孢子/mm2,LC90分别为7.8×104、3.7×104个孢子/mm2。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的致死时间与对数剂量相关,供试菌剂LT50值随着对数剂量的增加而递减,对数剂量由7.0增加到8.0时,LT50由8.9d降为5.7d。可见该黄绿绿僵菌悬乳剂对褐飞虱具有较强的毒力,在褐飞虱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徐彪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3,32(4):748-751
报道中国丝孢菌3个新记录种,雀苣钉孢Passalora scariolae,威克萨钉孢Passalora vicosae和金腰箭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ynedrellae。文中提供了各种的形态描述、绘图及讨论。研究的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