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绿茶的儿茶素、黑茶的茶黄素以及茶叶特有的L-茶氨酸是重要的药用化学成分。近年,国内外科学家在茶叶抗流感病毒、艾滋病毒、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本文综述了茶叶抗病毒作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62.
茶叶挥发性成分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它不仅是区分不同茶类品质特征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捕获和培养消费者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对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大多数都是停留在挥发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上,对其可能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则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全面的总结。从萜烯醇类的生物合成、胡萝卜素类和脂肪酸的氧化降解、微生物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3.
本文采用ICP光谱仪对来自不同产地的25种茶叶中的K、Na、Ca、Mg等共14种元素进行了分析测定。原始光谱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结合聚类分析对来自安徽、福建、湖南和雅安四个地区的茶叶进行产地判别。结果表明此法可对不同产地茶叶进行很好的区分,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可作为茶叶产地判别的测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4.
大蒜超临界萃取大蒜油后有大量的萃余物,本文对大蒜超临界萃余物提取SOD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所提萃余物中的SOD酶活性与从新鲜原料大蒜提取SOD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萃取工艺对大蒜原料中SOD酶活力损失很少,从大蒜萃余物中提取的SOD酶活力比直接从新鲜大蒜中提取的SOD酶活力相差不到10%,且粗酶提取物已显著脱臭。说明萃余物有很大的再利用价值,对萃余物进行深度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山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双向电泳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山茶低温诱导蛋白研究中叶片蛋白双向电泳技术体系.采用固相pH胶条在IPGphor TM等电聚焦系统上进行等电聚焦,在Ettan TM Dalt Ⅱ高通量电泳仪上进行SDS-PAGE电泳,以银染法染色,得到了分离效果良好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讨论了蛋白沉降方法、蛋白提取液的组成及其他技术环节对蛋白图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采用封顶埋管法,我们于11月对21至次年4月15日,分3个培养期共165天(包括干季初期、中期和末期),对哀牢山原生本果柯林(Lithocarpus xylocarpus forest)、栎类次生林(sccondary oak forest)和人工茶叶地(tea planation)三种群落类型的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培养期中,不同群落下土壤的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都具有明显差异;而且它们均具有明显的干季动态,但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净氨化速率远高于净硝化速率,后者约为前者的0.5%~10%。结果表明,培养期、群落类型和样方诸因子对净氮矿化速率和净硝化速率的影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人为干扰能导致氮素矿化和硝化速率等生态系统过程的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此提供了证据支持。与木果柯原始林相比,茶地和次生林的氮素转化过程更多地受物理因素的控制(如温度和水分)。这意味着哀牢山地区的木果柯原始林的保护应该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7.
《生物技术进展》2017,(3):259-259
《生物技术进展》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于2011年7月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研究员任主编,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全文收录。  相似文献   
68.
基于华南地区1961-2007年66个气象台站的地面观测资料,对华南地区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内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07年,华南地区年均气温以0.20 ℃·(10 a)-1的趋势上升,温度生长期内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平均为98 ℃·d·(10 a)-1]由北向南递增;1981-2007年,6200~7500 ℃·d和7500~8000 ℃·d积温带面积分别较1961-1980年增加了1.5×104和4.7×104 km2.研究期间,华南地区全年和温度生长期日照时数分别以-57和-38 h·(10 a)-1的速率递减;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内≥1800 h日照时数的区域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全年和温度生长期降水量均呈略微增加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增减幅度明显不同.全年及温度生长期分别有62%和52%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气候倾向率为负值;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全年和温度生长期参考作物蒸散量均表现为高值区缩小、低值区扩大.全年湿润指数的平均气候倾向率为0.01·(10 a)-1,70%站点的年湿润指数呈上升趋势;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07年温度生长期内湿润指数增加了0.02,53%站点的气候倾向率为正值.研究期间华南地区气候变化总体表现为暖湿趋势,这将对该地区作物种植制度、作物产量和农业结构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9.
可可茶经栽培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与传统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生茶树可可茶(Camellia Ptilophylla Chang)由于其芽叶中的嘌呤生物碱主要为可可碱,因而不同于传统茶叶。通过化学筛选,在纯种无性苗建立的可可茶基地上,随机进行单株取样,对可可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糖、茶多酚、儿茶素类、花青素、嘌呤生物碱等成分进行了检测。将这些结果与野生可可茶相关成份进行比较,发现可可茶经人工栽培后,含优势可可碱的特点保持不变,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儿茶素类含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进一步与传统茶叶比较后,得出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是可可茶含可可碱,不含咖啡碱;传统茶叶含咖啡碱为主,同时伴生相当于0.5~1%咖啡碱量的可可碱。  相似文献   
70.
山东茶园土壤与茶叶矿质元素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山东主要产茶区的土壤与茶(CamelliasinensisL.)叶中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山东主要茶区茶树对主要元素的吸收量依次为N>K>P;各茶区土壤中Mn和Zn含量极度缺乏;部分茶园土壤Ca和Mg含量比例失调。建议在加强N肥使用量的同时,加大微量元素肥料用量。鲁中山区茶区应减少K肥的使用量;鲁南山区应增加P和K肥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