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57篇
  免费   322篇
  国内免费   2053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244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346篇
  2012年   402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450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118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59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王燕  李玉玲  刘燕  弓剑 《人类学学报》2017,36(3):395-404
为探讨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学龄双生子儿童身体围度及宽度等体格指标的影响,对351对6~12岁双生子儿童身高、胸围、腰围、臀围、肩宽、骨盆宽指标进行测量,计算各指标的相关指数。应用Mx软件拟合最佳结构方程模型计算各指标遗传度,分析年龄与性别的作用。结果发现,各指标拟合的最佳模型均为ACES,各测量指标的年龄方差较大(0.21~0.76),衍生指数中除腰臀比(女0.15,男0.05)外几乎均不存在年龄方差;各指标的共同环境方差变异较大(0.00~0.53);衍生指数的特殊环境因素方差(0.09~0.25)总体上高于测量指标(0.01~0.09)。校正年龄后,各指标遗传度为身高(女63%,男59%)、胸围(女84%,男88%)、身高胸围指数(女87%,男55%)、腰围(女46%,男64%)、臀围(女61%,男61%)、腰臀比(女44%,男44%)、肩宽(女78%,男78%)、骨盆宽(女62%,男62%)、身高肩宽指数(女40%,男40%)、身高骨盆宽指数(女35%,男48%)、肩宽骨盆宽指数(女24%,男24%)。结果表明学龄双生子儿童身高、胸围、身高胸围指数、臀围、肩宽、骨盆宽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腰臀比、身高肩宽指数、身高骨盆宽指数及肩宽骨盆宽指数受环境因素影响更大;遗传与环境因素对身高胸围指数、腰围指标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性别差异;年龄对学龄双生子儿童身体围度及宽度相关指数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42.
2017年7月4日-6日,由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浦江博物馆协办的"中国史前与先秦时期人类生活方式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召开。会议旨在促进多学科视角与观念交织碰撞的学术活力,加强我国在史前考古、科技考古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研究理念的交流。本次会议涌现出众多新方法、新观点、新面孔,来自国内外多家高校、考古所和博物馆的四十余名代表参会,献上了二十六个精彩的报告,并在会后前往上山遗址参观考察。  相似文献   
943.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牙齿崩裂与古人类及古代人群食物质地、获取与制作食物方式、某些行为活动、生活习俗密切相关。然而,迄今对人类牙齿崩裂的关注程度及开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缺乏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崩裂出现率和表现特点方面的数据。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兴义猫猫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釉质崩裂痕迹大小、出现率、表现特点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发现,附连在3件猫猫洞人类下颌骨上的牙齿具有明显的釉质崩裂现象,出现率与生活环境恶劣的狩猎-采集人群接近。值得注意的是猫猫洞人类牙齿釉质崩裂出现在几乎所有臼齿的咬合面边缘。作者认为出现在猫猫洞人类臼齿的釉质崩裂是由于强力咀嚼和研磨坚硬食物所致,推测当时人类的食物粗糙,坚硬,富含颗粒(如坚果、种子等)。在猫猫洞下颌骨上观察到的波及几乎全部牙齿的牙周病也为猫猫洞人类严酷生活环境和粗糙食物的推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几乎所有具有釉质崩裂的臼齿都呈现大小不等的多发性的釉质崩裂痕迹的表现特点提示猫猫洞人类长时间大量食用这种粗糙、坚硬食物。  相似文献   
944.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的牙齿磨耗、口腔疾病和骨质隆起等特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加依墓地居民的牙齿磨耗较重,但前后部牙齿的磨耗程度差异不大,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显著,龋齿罹患率偏低。生前脱落、牙结石等口腔疾病在该人群中普遍流行,部分个体的下颌存在发育显著的骨质隆起现象。本文还通过臼齿磨耗方向指数(Wear Orientation)对加依墓地居民的偏斜式磨耗进行了量化研究,并参考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推测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结构应以肉类为主,谷类亦占有一定地位;此外可能是受到恶劣生活环境及特殊谷物加工技术的影响,日常食物较为坚硬。  相似文献   
945.
清水苑大洞位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遗址发现于1998年9月,因发现丰富石制品、骨制品、灰烬层和哺乳动物化石等遗物而为学术界所关注。2013年9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清水苑大洞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分A、B两区,揭露面积分别为4 m~2和6 m~2。A区揭露地层厚度约90cm,堆积物为灰白-灰黄色-灰黑色砂质黏土,共出土石制品2398件、动物化石及碎骨2000余件。石制品组合以小型石片工业为体,类型包括石核、石器、各类废片、石锤、磨石等,此外还有5件砸击品。石制品原料大多取自围岩内的燧石,剥片以硬锤锤击法为主,石制品以小型居多;刮削器为石器的主要类型,另有少量凹缺器;石器修理多以锤击法向片状毛坯的背面修理为主。~(14)C测年显示遗址形成于距今约11-14 ka BP,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该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于探讨更新世末期古人类在贵州中部低海拔地区的适应生存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6.
2013年9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测量了402例(男为197例,女为205例)傣族人的头面部、体部体质指标,并与汉族和中国北亚类型、南亚类型体质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傣族男性、女性均为亚中等身材。西双版纳傣族与德宏州傣族体质特征差异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男性与克木人、佤族、水族、苗族在同一组中。总的看来,西双版纳傣族具有南亚类型族群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947.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和野驴(Equus hemionus)是许家窑遗址动物群中的优势属种。本文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牙齿材料的测量与分析,确定了遗址中马科动物的死亡年龄,并对上、下文化层的死亡年龄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探知古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与特点。通过与马科动物在自然生存状态下以及死于不同原因(如疾病或营养衰竭、食肉动物猎杀、现代人类狩猎等)的年龄结构对比,结果表明:古人类在许家窑文化早期(下文化层)可能通过捡拾自然死亡的动物尸体、与食肉类动物抢夺猎物、主动狩猎等多种方式获取马科动物,而在许家窑文化晚期(上文化层)可能以主动狩猎作为获取马科动物的主要方式。此外,古人类在遗址的早期就可能已经具有捕获整个马科动物居群中任意年龄个体的能力,并能做出最优化判断,有选择地去捕猎脂肪和肉量较高的壮年动物群体。  相似文献   
948.
石制品组合间对比是石制品研究的关键一环,定量分析凭借其在复杂变量对比研究中具有的客观优势拓宽了石制品组合间对比的视野,与考古学思想、石制品组合内涵解读的深化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一般而言,定量分析方法分为图表法和统计法两类,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选择对比组合,确定研究目标;根据研究目标提取变量;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学解释仍为石制品研究的重点,定量分析方法更多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时需检验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9.
桃山遗址发现于2011年,2013年进行试掘,并于次年展开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遗址2014年度发掘总面积36m~2,揭露出3个史前文化层,出土了丰富的遗物,包括石制品1943件,陶片12件,装饰品备料2件,植物果壳1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鸡冠状石叶、削片、刮削器、锯齿刃器、端刮器、凹缺器、斧形器、锛形器和石镞等。此次发掘出土遗物从数量和类型两个方面均突破了2013年试掘工作对遗址认识的局限,更全面地展现出桃山遗址的文化面貌。遗址各阶段石制品原料及技术类型虽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光释光和AMS~(14)C年代测定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的时间从旧石器晚期后段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950.
侯侃  王明辉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17,36(1):87-100
对赤峰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人类椎骨上椎体的退行性关节病(DJD)和黄韧带骨化(OLF)进行了生物考古学研究,制订了这两种病症患病程度的分级记录标准,并对患病率和患病程度均值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两性的对比发现DJD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男性颈椎患病较多而女性腰椎患病较多,OLF的主要差异则是男性胸椎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通过与对比组的比较,发现兴隆沟组腰椎、颈椎DJD患病率相对较高,并再次验证了两性患病情况存在的明显差异;兴隆沟组OLF患病率与对比组也有显著差异。兴隆沟组的椎骨患病情况不一定与生业模式有关,只反映了脊柱承受负荷的情况,其差异暗示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建议开展其他方面研究以详细了解其行为模式,同时要重视建立统一的古病理研究标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