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摘要 目的:探究RGD多肽修饰钙磷陶瓷支架材料对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兔成骨能力和骨功能的影响极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40只雌性SPF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和B组(OP组),每组各20只,再将A组随机分为A1组:sham组、A2组:sham+HA组、A3组:sham+BCP组、A4组:sham+RGD-BCP组,每组5只;B组随机分为B1组:OP组、B2组:OP+HA组、B3组:OP+BCP组和B4组:OP+RGD-BCP组,每组5只。B组采用去势法制备OP模型,检测相关指标。结果:A组兔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BMD无变化(P>0.05),B组兔术后3个月时的BMD值较术前下降(P<0.05)。自第4 d开始,A组和B组RGD-BCP支架材料组细胞的OD值高于HA和BCP支架材料(P<0.05),且B组之间的差异较A组更大(P<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A、B两组中RGD-BCP中整合素avβ3的表达高于HA和BCP(P<0.05),且B组之间的差异较A组更大(P<0.05)。B4和A4组p38 MAPK蛋白的相对表达均低于、Wnt5a和β-catenin表达均高于B2、B3和A2、A3组(P<0.05),此外,A4组p38 MAPK蛋白的相对低于、Wnt5a和?茁-catenin表达高于B4组(P<0.05)。结论:RGD-BCP对兔BMS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和吸附作用,对OP模型兔更显著;且RGD-BCP的机制可能与调控p38 MAPK/Wnt5a/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为OP合并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摘要 目的:探讨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1)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2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股骨骨折大鼠中的骨折愈合影响。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60只,饲养一周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12只,之后进行造模,造模成功50只,成功率为83.33 %。将其分为5组,包括正常组(n=10),糖尿病+卵巢切除+骨折组(n=9),糖尿病+卵巢切除+骨折+ IGF-1组(骨折处注射IGF 30 μg/kg,n=11),糖尿病+卵巢切除+骨折+BMP-2组(骨折处注射100 μL BMP-2基因慢病毒1×108,n=10)、糖尿病+卵巢切除+骨折+IGF-1+BMP-2组(参照上述,n=10),其余进行等剂量溶剂注射,均连续注射两天。分组处理6周后,观察5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对比5组大鼠的血清钙、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对比5组的最大应力、最大载荷及刚度,检测5组大鼠组织中的IGF-1、BMP-2及TGF-β1 mRNA表达水平。结果:A组大鼠无明显异常反应,大鼠体重逐渐增加,大小便、饮食均正常,毛色光亮;B、C、D、E组大鼠精神萎靡、反应迟缓、毛色光亮性较差、体重无明显减轻或增加、大鼠的饮水量、饮食增加,多尿症状较为明显。5组大鼠的血清钙、骨钙素、碱性磷酸酶水平:B组结论:IGF-1联合BMP-2可促进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股骨骨折大鼠中的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HP)结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OP-CFPH)的疗效价值。方法:抽选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老年OP-CFPH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n=22例,采用三叶形普通钢板治疗)和观察组(n=23例,采用LPHP+入院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参数、术后肩关节Nee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肩关节Neer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H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OP-PHF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有利于骨折愈合,是目前治疗该类骨折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对创伤性椎体骨折患者使用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可能再次引起骨折的多个因素进行评估。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经皮椎 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161 例,其中再次 发生骨折的患者113 例(131 椎),根据治疗方法(PVP 或PKP)和再次发生骨折的部位(手术椎体或非手术椎体)不同,将患者分成 A1 和A2(再发骨折部位是手术椎体)、B1 和B2(骨折部位为非手术椎体)、C1 和C2(手术椎体和非手术椎体)以及D 组(未再次 发生骨折)共七组,A1,B1,C1 三组使用PVP,A2,B2,C2三组使用PKP,记录各组患者可能导致再发骨折风险的因素并和D组比 较,分析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身高、体重、年龄等一系列因素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 义(P>0.05);而骨水泥注入的体积在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骨水泥是否渗透和是否使用抗 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发骨折患者和D 组患者25-(OH)D 的浓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Logistic 分析显示,椎间盘水泥渗透、低浓度的25-(OH)D 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是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复发骨 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PVP或PKP治疗后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三个危险因素是椎间盘骨水泥渗透、较低的25-(OH)D 浓 度和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和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有手术适应症且明确诊断为椎体血管瘤的患者48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27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21例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根据详实的随访资料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总费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PKP组患者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低于PV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PKP组患者在总费用方面高于对方,但在术中疼痛评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方面优于对方,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方面无明显差异。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术中感受及安全性方面优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但费用高于对方。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需要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66.
脊柱跳跃型骨折指多节段非相邻的椎体骨折(multiple-level noncontiguous spinal fractures,MNSF)。对于非高龄患者,此类骨折通常为暴力性高能量损伤。由于MNSF受伤机制的复杂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导致其常发生漏诊或延迟诊断。目前,临床上对于MNSF发病率和损伤原因有很多报道,特别是其致伤机制,也存在很多理论。脊柱跳跃性骨折的治疗需全面考虑,如脊柱的不稳定性、畸形和骨折节段之间正常的椎体数目甚至患者想要减少住院时间的要求等。治疗时应按照各自损伤部位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依据其损伤特点选择相应术式,重建脊柱稳定性。本文主要就近年来MNSF的临床研究进展了进行总结,旨在为MNSF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目的:比较小切口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A-OTIF)与微创经椎间孔融合术(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选择行MA-OTIF治疗者作为研究组,行MIS-TLIF者作为对照组,按一定条件以1:1比例进行配对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前和术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功能障碍评分(ODI)。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均完成至少1年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6年。与MIS-TLIF组比较,MA-OTIF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X线透视次数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前与术后VAS和OD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手术部位感染和椎弓根螺钉断裂等不良情况。结论:MA-OTIF与MIS-TLIF治疗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病变近期疗效相似,MA-OTIF兼备OTLIF和MIS-TLIF的优势。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去势手术建立骨质疏松兔模型中松质骨微观结构和微观成分的时间序贯性变化。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20)和骨质疏松组(OP组,n=20)。OP组兔子给予去势手术处理,sham组给予假手术处理。分别于术后的0周、4周、6周、8周,利用DXA测量腰椎骨密度(每组每个时间点选择5只动物)。之后处死动物,采集腰椎标本。利用Micro-CT、FTIR、腰椎轴向压缩试验得到松质骨的微观结构、微观成分(骨矿盐晶体和胶原)和宏观力学参数。利用t检验比较同一时间点两组之间的相关参数。结果:OP组BMD逐渐下降,松质骨微观结构逐渐疏松,微观组成属性逐渐改变,宏观力学强度均逐渐下降。FTIR在4周时即检测到OP组腰椎骨矿盐和胶原基质比(P=0.046)、骨矿盐结晶度(P=0.018)、胶原交联比(P=0.006)发生显著性改变,早于BMD和微观结构的变化。OP组腰椎宏观生物力学强度在第8周时达到最低点(P=0.001)。结论:去势手术后,腰椎松质骨骨矿盐晶体和胶原属性最早发生变化,松质骨微观成分和微观结构的改变是导致椎体强度明显改变的原因。FTIR技术可以较早的检测到骨质疏松发生过程中骨组织微观成分的改变。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锌协同三羟异黄酮对成骨细胞MC3T3-E1增殖、细胞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骨形成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探讨锌协同三羟异黄酮对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检测(1×10-7)mol/L、(1×10-6)mol/L、(1x 10-5)mol/L、(1×10-4)mol/L的三羟异黄酮以及与(1×10-5)mol/L锌联合作用时对MC3T3-E1增殖的作用;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羟异黄酮与锌联合作用前后,成骨细胞中BMP-2蛋白的表达水平,用比色法检测MC3T3-E1中ALP的含量.结果:锌与三羟异黄酮单独作用或协同作用于MC3T3-E1细胞,其增殖率随着三羟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1×10-5)mol/L的三羟异黄酮协同(1×10-5)mol/L的锌作用72h,其细胞增殖率为(160.1±14.3)%.细胞中的LP含量及BMP-2的表达也随着三羟异黄酮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三羟异黄酮和锌联合作用后,对ALP活性的增强、BMP-2表达的增加作用均较各自单独作用时更为明显(P<0.05).结论:三羟异黄酮与锌协同作用表现出雌激素效应,可通过促进骨形成蛋白的合成从而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增加骨量.  相似文献   
7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好发于绝经后妇女的骨疾病,随着世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将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众健康问题.已知雌激素水平下降或缺乏是导致PMO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PMOP是既可以预防又可以治疗的.其中运动在PMOP的预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最佳的训练方式仍在讨论之中.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耐力运动、全身振动和抗阻力运动在预防PMOP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