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对紫玉盘属8种,杯冠木属3种和Ellipeia属1种进行了叶的比较研究,以调查不同种之间解剖学的不同点,这对种的鉴别和了解它们的分类学意义可能是有用的.有意义的解剖学特征是末端石细胞,表皮细胞的晶簇,毛状体,在中脉和叶柄的薄壁组织内的短石细胞以及中脉和叶柄横切面的形状.有某些特征仅出现在某些种中,这对种的鉴别是有用的.结果亦显示这三个属的联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22.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血管梗塞引起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研究发现,过度自噬或自噬不足均可导致细胞损伤。自噬包括自噬体的形成和成熟、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自噬底物在自噬溶酶体内的降解和清除,这些过程呈连续状态则称为自噬流。研究发现,脑缺血可导致自噬体与溶酶体间发生融合障碍,从而引发自噬流损伤。细胞内膜融合由3种核心组分介导,即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N-ethylmaleimide sensitive factor,NSF) ATP酶、可溶性NSF黏附蛋白(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SNAP)及可溶性NSF黏附蛋白受体(soluble NSF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s,SNAREs)。当SNAREs介导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以非活性的复合体形式存留于自噬溶酶体膜,须被NSF再激活为单体后方可发挥新一轮的膜融合介导作用,而NSF是唯一可再激活SNAREs的ATP酶。新近研究表明,脑缺血可显著抑制NSF ATP酶活性,导致其对SNAREs再激活减少,这可能是自噬体与溶酶体间发生融合障碍并导致神经元自噬...  相似文献   
23.
李裕棠  刘荣兴 《动物学报》1989,35(2):177-181
于长爪沙鼠体保种的周期型马来丝虫,其感染性幼虫(100条/只)接种于BALB/cCR和BALB/cJ两株小鼠腹腔内,都获得感染成功。在95只BALB/cCR株鼠(45,50)中,显性感染者8只(4,4),占8.42%;隐性感染者34只(17,17),占35.79%。共检获成虫110条,每鼠检获1—11条,平均2.62条。在30只BALB/cJ株鼠(18,12)中,12只雌鼠全部阴性;18只雄鼠中,2只为显性感染,4只为隐性感染,共检获成虫18条,每鼠检获1—5条,平均3.0条。两株小鼠中的10只显性感染鼠,有2只腹腔液内首次发现微丝蚴是在感染后80天,其最短潜隐期约为75天。  相似文献   
24.
25.
采用分子质量为40k Da的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m PEG-MAL),对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CNTF-C17的第17位半胱氨酸巯基进行定点修饰,通过离子交换层析获得单修饰产物Mono-PEG-CNTF-C17,并对其结构及体内外活性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在p H 7.5的Tris-HCl缓冲液体中,蛋白质与修饰剂的为1∶3,4℃下反应12h,修饰率可达到90%以上,修饰混合物通过一步阴离子交换层析可获得纯度98%以上的单修饰产物。荧光光谱(FL)及圆二色(CD)图谱显示Mono-PEG-CNTF-C17与原蛋白二、三级结构一致。TF-1.CN5a.1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表明,MonoPEG-CNTF-C17的比活达到了6.51×105IU/mg,体内循环半衰期相对原蛋白显著提高了30.3倍。该研究可为开发CNTF长效产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6.
万木之王     
《生命世界》2009,(1):81-81
熊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体形庞大,但一种叫马来熊的熊科动物却偏偏长了一副"娇小"身材。马来熊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性情孤独,胆子很小,白天在树上休息,夜间出来活动。马来熊行动敏捷,善于攀援。  相似文献   
27.
雅鲁藏布江河谷丝须蒟蒻薯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丝须蒟蒻薯(Taccaintegrifolia)与其在东南亚的主要分布区具有明显的间断分布格局。为了探讨地理隔离对其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采自西藏墨脱的3个丝须蒟蒻薯居群共6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并与马来西亚Seremban的1个居群(19个个体)进行了比较。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165个位点,其中111个为多态位点,占67.68%。丝须蒟蒻薯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虽然不低(PPB=67.68%,HT=0.185,Hsp=0.292),但在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却非常低(PPB=12.81%,HE=0.065,Hpop=0.044)。与马来西亚居群(Ma)(PPB=31.71%)相比,墨脱的3个居群遗传多样性极低(PPB分别为3.66%,8.54%,7.32%)。Ma居群与墨脱居群相隔2000km以上,两个地区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很大(GST=0.777,FST=0.9206),而墨脱的3个居群间(0.28%)及居群内(7.94%)的遗传分化却非常低(P<0.001)。居群间极其有限的基因流(Nm=0.1435)可能是由于该物种是以自交为主的种类、种子散布很困难、居群间的隔离、生境的破碎化等原因所致。总之,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特殊的地形和地貌以及与其他热带地区的地理隔离是造成丝须蒟蒻薯在这一地区遗传多样性极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28.
记述了采自马来西亚的蝗科6亚科22属30种,包括一新种Vitalisia bangiensus sp. nov.。 并首次发现和描述了Sedulia perakensis Willemse的雄性及Eucoptacra minima Ramme和Pagdenia rufipes Miller的雌性。还发现Meltripata bolivari Willemse 和Pagdenia rufipes Miller具二型:全翅型和退化翅型。提供了马来西亚已记录属和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9.
封面故事     
马来西亚沙捞越的丛林里,马来犀鸟就像精灵一样巡视着这片静谧的乐土。它们以优美的形态和鲜艳的色彩被沙捞越人民奉为神灵,倍受人们喜爱和崇拜,也因此成为沙捞越州的州鸟。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已将马来犀鸟列为近危物种。  相似文献   
30.
马来西亚沙巴因为东南亚最高的山--基纳巴卢山(Mt. Kinabalu,海拔4095 m,在当地被称为神山)而闻名于世。但沙巴也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仅兰花的种类就多达1500种以上。在这里生长的大花草也吸引大量的游客,当地土著人每发现一处有大花草开花的地方都会围起来,派专人管理,并向游客收取门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