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72.
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幼虫及稚贝的表型性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香港巨牡蛎和长牡蛎在北方沿海的早期表型性状,于2010年7月,以2009年6月在青岛繁育的两种牡蛎为材料,在大连研究了温度(Mt:(22±1.0)℃及Ht:(28±1.0)℃)、盐度(S20:20±1.0及S30:30±1.0)及中间育成环境(ID:室内及OD:室外)对两种牡蛎幼虫及稚贝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港巨牡蛎壳宽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壳高及怀卵量显著小于长牡蛎(P<0.05),壳长、鲜重及壳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温度和盐度相同情况下,长牡蛎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均大于香港巨牡蛎;香港巨牡蛎幼虫浮游前期生长较慢,而后快于长牡蛎。两种牡蛎幼虫存活能力在15日龄时高温组>中温组;相同温度下,香港巨牡蛎中盐组>高盐组,长牡蛎高盐组>中盐组。幼虫变态期间,较低的温度延迟了变态时间,降低了变态率,使得两种幼虫变态规格大型化。温度是影响幼虫生长、存活、变态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盐度,交互作用几乎尚未起到作用。中间育成阶段,室外比室内培育效果更好,且香港巨牡蛎稚贝壳高在60日龄以后显著大于长牡蛎(P<0.05),环境是影响稚贝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无论室内还是室外两种牡蛎稚贝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3.
香港长洲岛野生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植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洲岛共有野生维管植物237种,隶属于73科184属.植被类型以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次为灌丛群落.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植物地理成分占优势,热带性质明显.该岛的植物区系与邻近岛屿植物区系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香港植物区系组成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人为活动和外来植物的影响,其植物多样性及植被的保护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4.
香港瓮缸群岛共有维管植物166种,隶属于69个科138个属,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60科128属154种。瓮缸群岛为香港著名离岛,植被生境无人为干扰,野生植物资源利用度较低,本文通过对瓮缸群岛的植被类型和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群岛可供利用的植物资源共10类,分别为:药用植物103种、观赏植物107种、食用植物21种、牧草及饲用植物23种、材用植物17种、油脂植物22种、芳香精油植物25种、纤维植物13种、鞣料植物11种、有毒植物26种等,都有很高的开发利用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育及开发利用建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该群岛的野生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75.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查阅,对香港瓮缸群岛植物种类、特点、分布区类型以及与邻近地区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瓮缸群岛共有维管植物166种,隶属于69科138属,其中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60科128属154种。植物区系以热带性质占优势,具有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灌丛、南亚热带灌丛草地为主,其次为南亚热带低山常绿阔叶林和崖壁植被,群岛各岛屿由于岛屿面积、海拔、隔离程度的差异,植物物种多样性各有特点,与邻近的果洲群岛植物区系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与蒲台群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6.
报道了香港17种植物新记录:无配膜叶铁角蕨[Hymenasplenium apogamum (N.Murak.Hatan.) Nakaike]、似薄唇蕨(Leptochilus decurrens Blume)、穿心藤[Amydrium hainanense (H.Li,Y.ShiaoS.L.Tseng) H.Li]、毛背桂樱[Laurocerasus hypotricha (Rehder) T.T.YuL.T.Lu]、寒莓(Rubus buergeri Miq.)、毛果青冈(Quercus pachyloma Seemen)、粉绿柯(Lithocarpus glaucus ChunC.C.Huang ex H.G.Ye)、龙眼柯(L.longanoides C.C.HuangY.T.Chang)、豆叶九里香(Murraya euchrestifolia Hayata)、崖柿(Diospyros chunii F.P.MetcalfL.Chen)、打铁树[Myrsine linearis (Lour.) Poir.]、针齿铁仔(M.semiserrata Wall.)、疏齿木荷(Schima remotiserrata Hung T.Chang)、台湾醉魂藤(Heterostemma brownii Hayata)、华南水壶藤[Urceola napeensis(Quint.) D.J.Middleton]、斜果挖耳草(Utricularia minutissima Vahl)、馥芳艾纳香(Blumea aromatica DC.);其中,醉魂藤属(Heterostemma WightArn.)为香港新记录属。同时描述了每种植物的生境、主要识别特征以及与相似种的区别。多数新记录种都发现于山地或沟谷中的偏僻生境。对这些生境的持续探索有望进一步丰富香港的植物类群。  相似文献   
77.
报道小喜盐草Halophila minor (Zoll.) den Hartog在香港的首次记录, 同时也是除沿海岛屿(海南及南沙群岛)以外中国大陆的首次记录。喜盐草属在中国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1856年(香港九龙湾), 包括喜盐草H. ovalis及贝克喜盐草H. beccarii在内, 目前已知3种喜盐草属植物分布香港。尽管从前小喜盐草及圆叶喜盐草H. ovata曾作同种处理, 现已有最新证据清楚区别这两种喜盐草(本文证实圆叶喜盐草不产香港)。因本属的世界分布及分类最近已被全面修订, 使得准确鉴别各种喜盐草成为可能。香港的海岸面对高速发展, 海草的保育尤需关注。  相似文献   
78.
该文是关于中国地衣生真菌汇编的首次报道,其中也包括新近采集的种类。名录中汇编了27种,其中9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包括5个中国新记录属的代表:Ampullifera, Intralichen, Marchandiomyces, Phaeosporobolus, 和Stigmidium。文中还包括一个新组合种:Stigmidium cupulare (syn, Pharcidia supularis)。  相似文献   
79.
2007年9月,对广东省惠州市新墟镇白云嶂进行植物学考察时,在一个斜坡上的一片次生阔叶林的潮湿林缘,发现了兰科植物细裂玉凤花Habenaria leptoloba Benth.。此植物的模式产地为香港,第一次采集时间为1857年,后来虽在香港仍有发现,但事隔150年后才在广东发现。  相似文献   
80.
香港水域夏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20 0 0年 8月在香港牛尾海 ( A站 )和龙鼓水道 ( B站 )的 2个典型站位采样 ,用半现场的稀释法研究了夏季香港水域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等。结果表明 :A、B站浮游植物主要以硅藻为主 ,但 A站甲藻比重比 B站要高。A站 <5 μm的微型浮游植物比 B站要少 ,从细胞大小上 B站的浮游植物更易被微型浮游动物所摄食。A站微型浮游动物类群主要以异养鞭毛藻为主 ,而 B站为砂壳纤毛虫 ,其细胞丰度分别为 770和 62 0 ind./L。 A、B站浮游植物碳 /叶绿素 a浓度比率分别为 2 7.1 5和88.66。 A站浮游植物的内禀生长率相似于 B站 ,分别为 1 .0 4和 0 .98d- 1。浮游植物在 A站的净生长率是0 .33d- 1,而在 B站则出现了负增长 ,其净生长率是 - 0 .5 8d- 1。微型浮游动物在 A、B站的摄食率分别为0 .71和 1 .5 6d- 1,摄食压力分别占到了浮游植物现存量的 1 43.7%和 2 0 9.7% ,初级生产力的 78.6%和1 2 6.6% ,对浮游植物碳的摄食率分别达到 35 1和 5 5 2 μg C/( L·d)。A站的浮游植物生长要高于 B站 ,B站的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要明显高于 A站。与其它海区比较香港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处于中等水平。黑暗长时间培养实验的结果表明此水域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稀释法实验应在适量添加营养盐并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