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饮用水中5种致病菌多重PCR技术检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志贺氏菌(Shigella sp.)、绿脓杆菌(Pseudonmnas aeruginosa)、肠出血型大肠杆菌O157(Eterohaemorrhagic O157)和副溶血弧菌(Vibrio rahaemolyticus)是5种饮用水中不得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根据它们的毒素基因、高度保守基因及特异性基因,设计合成5对寡核苷酸引物,应用PCR技术对10个属的30株细菌进行引物特异性检测。通过对多重PCR反应体系、条件进行优化,显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初步应用于水样分析中,极大的缩短了检测时间、降低了成本。实验结果表明:5对寡核苷酸引物都具较高的特异性和专一性,多重PCR检测灵敏度达到10^1~10^2cfu,检测需5~6h,在水样检测的初步应用中得到了均一、稳定、清晰的结果,可推广应用于环境监测、水源检测、食品卫生监督、商品检验检疫等领域。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肥胖模型,检测其血脂水平与一系列卵泡发育相关激素指标,试探讨肥胖对大鼠卵泡发育相关激素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从30只6-7周龄的SD雌性大鼠中随机选取10只采用普通饲料饲养8周作为对照组(con组);其余20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2周,再从中选取体质量增长较快的10只大鼠,继续高脂饮食饲养6周,作为肥胖组(orl组)。第8周末,称量两组大鼠体质量后,禁食水24小时,次日用断尾法采血,离心分离血清,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激素(Eestrogen,E2)、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睾酮(Testosterone,T)、瘦素(Leptin)及血脂水平。结果:1.肥胖组大鼠的血清血脂Lept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肥胖组大鼠血清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肥胖组大鼠血清Lept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无显著性;4.肥胖组大鼠血清LH水平较对照组稍降低,差异无显著性;5.肥胖组大鼠血清E2、FSH水平与对照组水平相当,无显著变化。结论: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可能会引起大鼠一系列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卵泡发育,这可能与瘦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74.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类以食品为传播媒介,可引起食物中毒的致病性微生物,是目前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诱因。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通过研究致病菌代谢小分子物质产生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寻找新的检测靶标和建立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鉴别技术。随着目前代谢组学研究技术逐渐成熟和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数据库的建立,食源性致病菌挥发性代谢产物分析已被建议作为临床和食品中致病菌鉴别的替代方法。本文综述了目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代谢组学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在临床和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建立食源性致病菌代谢产物数据库和研发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诺瓦克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诺瓦克病毒(Noroviruses,NVs)是1972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的新生病毒,到1995年国内才有报道。该病毒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食源性病毒,可导致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急性病毒性腹泻。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合适的细胞系和动物模型用于NVs的体外增殖,所以对于该病毒的研究相对滞后。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不断发展,不同类群NVs全基因组测序完成并且病毒核衣壳蛋白分别获得真核和原核系统体外表达,从而对该病毒特性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论文从NVs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组成与功能、检测方法应用与发展和流行病学积累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该病毒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其蛋白质研究及其检测方法成为NVs的热点。论文还对NVs分子进化、检测技术和病毒体外增殖模式等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6.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以细菌16S rDNA和23S rDNA为靶序列筛选引物和探针,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水产食品中肠道致病菌的方法。方法:将致病菌的16S rDNA和23S rDNA全序列进行软件比对,在可变区和恒定区分别设计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和通用性引物,点样于玻片制成基因芯片。致病菌DNA经过通用引物扩增后与芯片上的探针杂交,然后通过扫描图像对结果进行判断。对基因芯片检测的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并对模拟污染样本进行了实际检测,以验证所建立的方法。结果:设计的4对通用引物在同一条件下能够扩增7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在均一的杂交条件下能够同时检测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弗氏志贺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以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对象,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3 cfu/mL,实际检测模拟污染的样本的正确率达到100%。结论:建立的基因芯片系统可以准确而稳定地实现对7种水产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通用检测,为食源性感染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77.
目的:了解福州市2015年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状,为减少食品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卫生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抽取10类共204份食品样本,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铜绿假单胞菌、霍乱弧菌、广州管圆线虫等的检测。结果:全年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2株和寄生虫3份,总体检出率为7.3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2.20%。10类食品中动物性淡水产品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3.81%,其次为桶装饮用水11.54%。结论:不同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不同,福州市以水产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较明显。  相似文献   
78.
云南省0139霍乱弧菌引起的一次食源性霍乱爆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乱是由O1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O1)或0139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 O139)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000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每年报告霍乱病例数范围是101383~184311例,其中非洲报告病例数占86.8%-96.9%,亚洲占3.1%-8.2%,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雅安市食品中污染的食源性疾病中的重要致病菌,积累监测数据。方法按照《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2009年度工作手册》,检测10大类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菌群O15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果果汁、凉拌蔬菜和蔬菜沙拉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60%、100%和100%;生畜肉、生食水产品和皮蛋中沙门菌的检出率为10%、20%和3.3%;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大肠埃希菌O157和副溶血性弧菌。结论通过对食源性疾病的基础监测,加强食品安全,为雅安市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技术,建立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设计受试菌特异性引物,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和多种DNA模板,采用正交试验优化PCR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引物的PCR扩增。建立了多组多重食源性致病菌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中所检测受试菌株和模拟样品均出现特异性扩增条带,结果与实际相符。所建立多组多重PCR快速检测体系符合设计要求,可以应用于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和日常样品检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