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T)对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致痫大鼠海马及皮质内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抑制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60]5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A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B组:马桑内酯致痫组(CL组);C组:褪黑素+马桑内酯组(MT+CL组);D组:Luzidole+褪黑素+马桑内酯组(Luz+MT+CL组)。观察并记录火鼠行为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及皮质内TNF-α含量的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内TNF—dmRNA含量的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NS组无痫样发作,CL组和Luz+MT+CL组痫样发作重(Ⅲ—Ⅴ级),MT+CL组无或仅有轻微发作(0-Ⅱ级);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L组和Luz+MT+CL组大鼠海马及皮质内TNF-α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与CL组和Luz+MT+CL组比较,MT+CL组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L组和Luz+MT+CL组大鼠海马TNF-αmRNA含量均明显增高(P〈0.05);与CL组和Luz+MT+CL组比较,MT+CL组大鼠海马TNFQmRN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褪黑素能明显地抑制马桑内酯引起的致痫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海马及皮质内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2.
目的观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po,rHuEPO)对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PTZ)点燃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SD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应用PI3K(phosphatidyl inositol 3 kinase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LY294002进一步探讨rHuEPO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PTZ点燃大鼠SE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B组:PTZ组(PTZ+NS)、C组:rHuEPO组(PTZ+rHuE-PO)、D组:LY294002组(PTZ+LY294002+rHuEPO)、E组:LY294002溶剂DMSO(二甲基亚砜)对照组(PTZ+DMSO+rHuEPO),检测大鼠行为学和脑电图的改变及HE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学的改变;用TUNEL方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磷酸化蛋白激酶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Caspase-9)、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结果在PTZ点燃大鼠SE后rHuPO活化了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  相似文献   
83.
癫痫病人发作时及术前术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兰英 《蛇志》2006,18(4):331-331
癫痫是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约80%患者得不到正确诊断及治疗,使大部分患者长期反复发作,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星形胶质细胞对大鼠脑内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影响以及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马桑内酯(Coriaria lactone,CL)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strocytic conditioned medium,ACM)注射入正常SD大鼠侧脑室后,观察大鼠的行为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脑皮质及海马中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变化;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脑组织匀浆及脑脊液内孕酮含量的变化。结果ACM组大鼠在注射ACM后30min出现癫痫行为,2h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CM作用后2h,PR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明显降低,4h达最低(P<0.05),12h恢复正常水平;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显示ACM组大鼠在侧脑室注射ACM后2h,脑脊液中孕酮含量明显升高;而海马组织和大脑皮质中孕酮含量则在注药后4h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上实验结果提示马桑内酯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可通过降低大鼠脑内孕激素及其受体的表达参与癫痫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85.
凋亡在癫痫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难治性癫痫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研究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XIAP)反义寡核苷酸对K562/Dox(阿霉素诱导)耐药细胞及难治性癫痫大鼠耐药性的影响,首先建立耐药的K562/Dox细胞株,比较XIAP在耐药细胞株和正常K562细胞株的表达情况,观察转染XIAP反义寡核苷酸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及对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耐药性的影响.另外,建立慢性杏仁核点燃癫痫模型,筛选出耐药组和药物敏感组,通过侧脑室注射XIAP反义寡核苷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其对各组大鼠后放电阈值(after discharge threshold,ADT)、后放电时程(after discharge duration,ADD)等电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XIAP在K562/Dox耐药细胞上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K562细胞,XIAP反义寡核苷酸转染K562/Dox耐药细胞后,XIAP的表达明显下降.导致了K562/Dox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而且对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的耐药性明显下降,IC50分别由(1 978.2 ± 90.3) mg/L和(1 875.6 ± 83.2) mg/L,降低到(1 123.5 ± 54.2) mg/L和(1 084.5 ± 60.6) mg/L,逆转倍数分别为1.76和1.73.同时动物实验发现,耐药组大鼠在给予XIAP反义寡核苷酸后,ADT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 ADD时程也明显缩短.上述结果证明,XIAP在耐药的K562/Dox细胞株存在高表达,下调XIAP在K562/Dox细胞株表达可以改善K562/Dox对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的耐药性.而且下调XIAP表达可以协助AEDs改善耐药大鼠的电生理活动,提示XIAP参与了难治性癫痫的耐药.  相似文献   
86.
弄清癫痫样放电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对研究癫痫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用微电极阵列对低镁人工脑脊液诱导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海马切片的癫痫样放电进行记录.分别用癫痫样放电的两种成分:场电位和多单元信号来确定癫痫样放电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首先计算并比较了海马切片锥体细胞层位置电极记录的癫痫样放电场电位的起始时间,由起始时间的先后关系确定癫痫样放电在锥体细胞层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然后用整个切片上记录的癫痫样放电的多单元信号动作电位序列进行互相关分析,进一步确定了癫痫样放电在整个海马切片内的起始位置和传播方向.结果显示,CA3区的癫痫样放电具有比CA1区更高的幅度和更长的持续时间,表明CA3区有更高的兴奋性.对于记录到的同步癫痫样放电,CA3b区场电位和多单元信号均比CA3c和CA1区出现更早,起始位置和其随后位置之间的传播延 时与二者之间的距离成正相关.因此,在低镁模型的大鼠海马切片中,癫痫样放电起始于CA3b区并分别向CA3c和CA1区传播.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功率谱熵在痫性发作大鼠脑电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青霉素在大鼠海马微注射制备急性痫性发作模型,以深部电极记录大鼠原始脑电信号,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组,即正常组(A),对照组(B),单电极组(C),多电极组(D)。C、D组大鼠经致痫后观察未发作期、发作前期、发作期和发作后期四期脑电信号的变化,运用谱熵对四期脑电信号进行分析,并与A、B组进行对比。结果:C组和D组脑电功率谱熵显示两组发作期与未发作期、发作前期、发作后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发作期明显低于其它各期;未发作期和发作前期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发作前期较未发作期降低;将D组大鼠海马致痫灶(a)及其同侧附近(b)、对侧(c)三点发作各期脑电功率谱熵进行对比分析,发作前期和发作期a、b、c三点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点最低,c点的功率谱熵值最高。结论:功率谱熵可以预报痫性发作并可对癫痫病灶的定位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88.
大鼠海马癫痫电网络重建中爆发式放电神经元的活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Wang WT  Qin XK  Yin SJ  Han D 《生理学报》2003,55(6):663-671
本文探讨双侧海马(hippoeampus,HPC)神经网络中爆发式放电神经元(bursting-firing neurons,BFN)的活动规律及其与海马癫痫网络重建的关系。实验用雄性SD大鼠140只(150-250 g),急性强直电刺激(60 Hz,2 s,0.4-0.6 mA)右后背HPC CAl区(acute tetanization of the posterior dorsal hippocampus,ATPDH),同步记录同侧或对侧前背HPC单位放电和深部电图;强直电刺激右前背HPC(acute tetanization of the anterior dorsal hippocampus,AT-ADH),同步记录双侧前背HPC单位放电。实验共记录了13.8%(19/138)双侧前背HPC的BFN,其中13个为刺激诱发性BFN,6个为自发性BFN。强直电刺激引起的诱发反应包括:(1)ATPDH明显调制同侧前背HPC的BFN,产生规则的节律性爆发式放电,刺激后串内动作电位间期(bursting interspike interval,BISI)减小(P<0.001);(2)AT-PDH引起对侧前背HPC的BFN出现抑制后轻度调制效应,刺激后动作电位间期(interspike interval,ISI)增大(P<0.001);(3)ATADH后易化对侧前背HPC的自发性BFN节律,增加ISI(P<0.001)和IBI(P=0.01);(4)ATPDH诱导双侧前背HPC的BFN产生规则的节律性爆发式放电,伴有同步或非同步性网络癫痫的形成。上述实验结果提示,ATPDH沿同侧HPC长轴,跨大脑半球诱发前背HPC单个BFN的形成,其节律性爆  相似文献   
89.
Li TF  Luo YM  Lu CZ 《生理学报》2004,56(2):172-177
应用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的大鼠边缘叶癫痫发作模型,检测第二个线粒体源的半胱天冬蛋白酶激活物,直接与凋亡抑制蛋白结合的低等电点蛋白(second mitochondrial activator of caspases/direct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binding protein of low isoelectric point[PI],Smac/DIABLO)和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X-chromosome-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XIAP)在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表达。单侧杏仁核内注射KA诱导癫痫发作,1h后用安定终止发作,然后分别用TUNEL染色和cresy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存活和凋亡的变化,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海马Smac/DIABLO、XIAP和半胱天冬蛋白酶-9(caspase-9)的表达。结果表明,发作终止2h时KA注射同侧海马CA3区细胞浆内Smac/DIABLO蛋白表达增加,4h时caspase-9出现裂解片断,8h时出现TUNEL阳性细胞,24h时达高峰。脑室内注射caspase-9抑制剂z-LEHD-fluoromethyl ketone(z-LEHD-fmk)可减少TUNEL阳性细胞,增加存活神经元。发作后KA注射同侧海马CA3区神经元caspase-9免疫反应性增强,Smac/DIABLO和XIAP弥散于整个神经元内。对侧海马未检测到TUNEL阳性细胞及Smac/DIABLO和XIAP蛋白的上述变化。以上结果提示,癫痫发作可诱导Smac/DIABLO蛋白从线粒体向细胞浆的移位、XIAP亚细胞分布改变和caspase-9的激活,Smac/DIABLO、XIAP和caspase-9可能参与了癫痫神经元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caspase-9可能是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90.
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前深梨状皮层T区神经病理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和方法:采用颞叶癫痫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模型,制备癫痫发作敏感大鼠,并分别以硫瑾染色和GFAP(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ic protein)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前深梨状皮层T区(area tempestas,AT)内神经元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情况,并与经蝎毒(scorpion venom,SV)处理后癫痫发作敏感性明显降低的大鼠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癫痫敏感动物前深梨状皮层T区锥体细胞数目明显减少,GFAP免疫反应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染色强度明显增强,(P<0.05)以剂量为100mg/kg/日的蝎毒给予动物连续灌胃三周,可明显降低其癫痫发作敏感性(P<0.05),而脑内梨状皮层T区锥体细胞脱失减轻,GPAP免疫反应活性未见明显增强。结论:推测梨状皮层T区硬化(神经元脱失,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很可能是癫痫发作敏感性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