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2014年8月19—21日,在贵州省罗甸龙滩库区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一渔民的渔获物中采集到1尾鲤形目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大眼卷口鱼Ptychidio macrops,系贵州省鱼类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动物标本室。本文对该标本进行形态描述,并首次记述了鳍条皮褶这一独特性状。该标本与广西标本在体长/头长、头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吻须长/眼径、颌须长/眼径、流苏、肛门的位置、腹鳍基腹面特大鳞片等性状方面有一定差异。大眼卷口鱼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范围狭窄,此纪录扩大了其分布范围,也为进一步研究大眼卷口鱼和卷口鱼属这一中国特有属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128 层螺旋CT 在透析患者上肢CT 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 例患者的64 层CT 图像 (64 层组)与39 例患者128 层CT 图像(128 层组),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 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结果:128 层组前臂与手部动脉分支级别显示评分高于64 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 层组肩部、上臂及前臂的血管边缘光滑度显示评分高于64 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 层螺旋CT 在透析患者上 肢血管成像中血管、内瘘口以及流入流出道等细节方面显示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03.
为避免术后胰瘘的发生,在过去的100年间提出了多种胰肠吻合重建方式,但哪种方法最好一直备受争议.胰肠吻合后吻合针距间存在可能的间隙,这个问题或许成为胰肠吻合口瘘的爆发点,而且存在贯穿浆肌层缝合的胰腺表面外露的吻合针眼,如果缝针贯穿胰管小分支,胰液可能从针眼流出.这一假说构成了捆绑式胰肠吻合的基础.捆绑式胰肠吻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胰瘘的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涎瘘为腮腺病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放置负压引流结合绷带加压包扎1周或2周时间,已经成为腮腺术后预防涎瘘的常规方法。本研究着重于评价单纯负压引流在腮腺手术后涎瘘预防的临床价值,并根据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涎瘘的关系,寻找最佳的拔管时机。方法:不保留腮腺导管的腮腺浅叶切除的腮腺疾病病人194例,分为传统加压组(第一组)和单纯负压组(第二组),第一组病人拔除引流管后继续加压包扎,第二组病人拔管后不再加压包扎;记录术后涎瘘情况,对比两组涎瘘率的差异,同时分析单纯负压组引流量、引流天数与术后涎瘘的关系。结果:传统加压组涎瘘率(11.6%)与单纯负压组涎瘘率(15.5%)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负压组,引流天数与涎瘘率对比无明显相关(P〉0.05),而引流量少于20mL与(20-30)mL对比术后涎瘘率差异显著。结论:单纯负压引流能代替传统拔管后继续加压包扎预防涎瘘,从而避免了因绷带加压包扎引起的诸多并发症;另外,在评估拔管时机时,引流量比引流时间更重要,且引流量小于20mL可作为最佳的拔管时机,这可作为一个指导临床治疗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5.
张霞  李跃华  谢添智  汪璇  朱莉莉 《生物磁学》2014,(18):3476-3478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CT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64层CT图像(64层组)与39例患者128层CT图像(128层组),对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动脉分支级别、血管边缘、静脉干扰评分及瘘口显示情况的差异。结果:128层组前臂与手部动脉分支级别显示评分高于64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组肩部、上臂及前臂的血管边缘光滑度显示评分高于64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在透析患者上肢血管成像中血管、内瘘口以及流入流出道等细节方面显示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分析研究颈部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清唾液酸、微量元素及CD44v6、CysC、NO、TGF—β、VEGF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于本院采用手术治疗的34例颈部肿瘤患者为观察组,将同时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34名健康人员选为对照组,然后将观察组术前1d、术后1、3、5、7d和对照组的血清唾液酸、微量元素及CD44v6、CysC、NO、TGF-β、VEGF水平进行检测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前1d的血清唾液酸、Cu、Cu/Zn及CD44v6、CysC、NO、TGF-β、VEGF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上述指标术后1、3、5、7d明显低于术前1d,观察组术前1d血清Se、zn低于对照组,术后1、3、5、7d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部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清唾液酸、微量元素及CD44v6、CysC、NO、TGF-β、VEGF的变化较为明显,可有效反应疾病的发展转归。  相似文献   
107.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Ib)、前白蛋白(PA)、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在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直肠癌手术患者9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38例发生术后吻合口瘘,设为研究组, 52例未发生吻合口瘘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术后血清AIb、PA、NLR水平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AIb、PA、NLR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评估作用。结果:研究组血清AIb、P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L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造口组术后血清AIb、PA水平显著高于未造口组,NLR水平显著低于未造口组,差异显著(P<0.05);ROC结果显示,血清AIb预测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967,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90.14%,截断值为33.06 g/L;血清PA预测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772,灵敏度为80.36%,特异度为89.56%,截断值为119.04 mg/L;血清NLR预测术后吻合口瘘的AUC为0.991,灵敏度为85.62%,特异度为93.23%,截断值为6.86。结论:监测血清AIb、PA、NLR水平有助早期发现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价尿液转流在修复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术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患者随机分为尿液转流组和非尿液转流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尿液转流组:25例患者术后尿道皮肤瘘复发两例,手术成功率99.2%。非尿液转流组:15例患者中有6例(40%)发生尿瘘复发。结论:尿道下裂术后复杂性尿瘘修复术中应用尿液转流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白念珠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原真菌,常引起黏膜、皮肤的感染如念珠菌性龟头包皮炎、口腔黏膜念珠菌感染,以及深部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如念珠菌血症等,由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并不常见。我们在工作中遇到1例实施膀胱造瘘术后发生的尿道念珠菌感染,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性,54岁,因"尿道分泌物并疼痛1个月余",于2010年4月26日就诊于我科。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110.
揭示涡结构演化对病毒气溶胶扩散的影响作用,对于有效防治呼吸道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大涡模拟的方法,对人体在循环呼吸模式下口喉模型内的涡结构演化及气溶胶扩散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分析了口喉模型内涡结构演化过程以及气溶胶扩散状态.结果表明:受呼吸流涡结构演化的影响,颗粒轨迹主要分布在上气道内涡量集中的区域;受横向涡结构和纵向涡结构的共同影响,部分病毒气溶胶颗粒具备了混合有环状轨迹和波状轨迹的螺旋状轨迹.本研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涡结构演化与气溶胶扩散行为的关系,为深入认识病毒气溶胶上呼吸道传播特点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