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脑动脉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诊断准确性与DSA无明显差异;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动脉瘤颈结构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与手术结果基本符合.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具备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行颅内支架成形术,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疗效评价。方法:对4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程度>50%)患者,术前通过SPECT,分为低灌注组和正常灌注组。术后3月复查SPECT,做出血流动力学的疗效评价。通过术前及术后1年mRS评分,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低灌注组发病症状一般为缺血性卒中,正常灌注组一般为TIA(P<0.01)。低灌注组术后血流灌注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正常灌注组复发性TIA的发生率较低灌注组高(P<0.05)。低灌注组术前术后mR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内支架成形术可以明确改善颅内低灌注区的血流灌注,对低灌注组术后缺血事件的预防效果好,并有改善神经功能作用。因此,存在颅内低灌注区的患者更具有颅内支架成形术的手术适应症。  相似文献   
53.
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征(trauma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TIH)是指颅脑外伤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压过低(<0.69 kPa)产生的综合性症侯群.我科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25例外伤性颅内低压综合征患者,现将观察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摘要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脑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21年5月期间联勤保障部队第901医院麻醉科收治的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11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例数分别为57例和5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实验组患者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苏醒质量(苏醒时间、听指令睁眼时间、滞留苏醒室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脑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情况,同时观察两组围术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苏醒时间、听指令睁眼时间、滞留苏醒室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气管插管时(T1)~拔管后(T4)时间点HR、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IL-1β、TNF-α、IL-6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48hNSE、S100β低于对照组,BDNF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对比未见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颅脑外伤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可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炎症反应和脑损伤,促进术后苏醒,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5.
Willis环状脑动脉瘤模型的概周期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构造Liapunov函数的方法,证明了一类非线性系统+(μ+f(x))x+αx-βx2+γx3+g(x)=Fcosωt+e(t)(其中α,β,γ,μ均为正数),在一定条件下存在唯一的一致渐近稳定的概周期解  相似文献   
56.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32例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共发现了35枚IA,37处狭窄。IA平均大小为(5.17±3.12)mm,其中位于颈内动脉有26枚(74%),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枚(26%),7例(22%)患者术前检查发现存在两枚IA。37处狭窄中,位于椎基底动脉有9处(24%),位于颅外段有8处(22%),其余20处狭窄(54%)均位于颈内动脉,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5.7%。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IA中达到完全栓塞有31枚(89%),4枚残留颈部(11%)。37处狭窄中,术后平均狭窄率为8.8%,所有患者术后造影脑血管远端均通畅。治疗期间1例支架内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出院时所有病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均小于2分。32位患者均得到术后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到18个月(平均为8.8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IA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57.
摘要 目的:探讨与研究不同口服双抗治疗时限对颈内动脉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2017年2到2022年1月选择在我院及贵州省职工医院已行颈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术的患者2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服药时间将其分为三组,A组、B组、C组分别术后都口服双抗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6个月与1年。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支架种类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术后1年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都明显高于术前,A组术后1年的MRS评分都明显高于B组与C组(P<0.05)。三组术后1年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白细胞介素(IL-6)含量都明显低于术前,A组术后1年的血清TNF-α与IL-6含量也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A组术后1年的血栓、再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 %、1.1 %,都明显低于B组与C组的19.1 %、10.6 %、18.1 %、11.7 %(P<0.05)。结论:颈内动脉破裂动脉瘤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可行性,术后短期口服双抗治疗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血栓、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8.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致残率以及病死率都非常高的一种疾病,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和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Ⅳ、V级的患者为高分级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部分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案,预后仍较差。目前对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临床治疗指导规范或临床路径,其中是在采取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的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而在选择手术治疗时又存在手术时机的问题,并且随着显微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成熟以及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及治疗经验的积累,对于患者采取何种手术方式已成为近年来的争议热点,所以如何对这部分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而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神经外科医生必须要解决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情况。方法:选择355例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上海长征医院收治的被诊断为ADPK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头部动脉瘤MRA筛查的结果,并对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355例ADPKD患者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12.4%,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0-69岁组的发病率为23.3%,有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明确脑卒中家族史的患者(P0.05)。大部分动脉瘤较小(平均直径3.85±3.25mm),且都位于前循环,其中颈内动脉最常见(占48.1%)。对44位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21位患者(27枚动脉瘤),平均随访43.5±4.3月,未发现新生动脉瘤;2枚动脉瘤有明显增大,扩大率为7.4%,其余25枚动脉瘤无明显增大,无动脉瘤破裂。结论:年龄≥30岁和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ADPKD患者易并发颅内动脉瘤,大多直径较小且位于前循环,随访期间大多无明显增大或破裂。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内脏动脉瘤患者23例,包括脾动脉瘤13例,肝动脉瘤2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肠系膜上动脉瘤4例,肾动脉瘤1例。其中,9例行远近端动脉栓塞术,4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3例采用弹簧圈瘤体内填塞加瘤体内注胶栓塞术,4例行弹簧圈瘤体内栓塞术,2例行分支动脉颗粒栓塞术,1例行单纯注胶栓塞术。术后1月、3月、6月行超声、CTA或血管造影复查,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结果:本组均成功行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治疗内脏动脉瘤,栓塞治疗后造影示动脉瘤体和/或载瘤动脉闭塞,动脉瘤体内无明显对比剂显影,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3例出现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未见栓塞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4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均停止。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复发或增大,支架置入者,支架内及分支动脉血流均保持通畅。结论:介入血管腔内栓塞是一种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简便、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