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不同时机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的效果,并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DHC)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院于2017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诊治的aSAH患者171例,将其纳入研究。将其按照持续腰大池引流时机不同分为A组(<24 h)50例、B组(24~72h)84例以及C组(>72 h)37例。观察三组头痛持续时间,双侧大脑中动脉(MAC)血流流速以及SDHC发生率,对aSAH后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组头痛持续时间长于A组和B组,MAC血流流速快于A组和B组,SDHC发生率高于A组和B组(均P<0.05);而A组和B组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但是A组SDHC发生率更低。经单因素分析可得: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和年龄、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及Hunt-Hess评分有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60岁、病变部位后循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Hunt-Hess评分Ⅲ~Ⅳ级及持续腰大池引流≥24 h均是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危险因素(均OR>1,P<0.05)。结论:以aSAH后<24 h为时机开展持续腰大池引流术的效果较佳,SDHC发生率更低,其中年龄、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改良Fisher分级、Hunt-Hess评分、持续腰大池引流时机与aSAH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并发SDHC的风险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相关措施,以期达到降低SDHC发生风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2.
摘要 目的:研究血清肌钙蛋白I(cTnI)、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乳酸(Lac)联合检测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将本院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115例aSAH患者纳入研究,记作研究组。另取10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所有受试者血清cTnI、Hcy以及Lac水平。此外,按照术后转归情况将研究组患者分作转归不良组以及转归良好组,比较两组各项基线资料以及血清cTnI、Hcy、Lac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术后转归不良的影响因素。另外,借助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明确cTnI、Hcy及Lac联合检测对aSAH术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cTnI、Hcy以及La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转归不良组血清Hcy以及Lac水平均高于转归良好组(P<0.05)。经单因素分析可得:Hunt-Hess分级、动脉瘤大小、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术前脑疝、术前再出血均和aSAH患者术后转归密切相关(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unt-Hess分级Ⅳ~Ⅴ级、动脉瘤大小≥5 mm、术前GCS评分、术前脑疝、术前再出血及血清cTnI、Hcy、Lac均是研究组患者术后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血清cTnI、Hcy及Lac联合预测aSAH患者术后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以及约登指数均高于上述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cTnI、Hcy及Lac联合检测对aSAH患者术后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3.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月2日~2020年12月15日收治的6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所有受试者均开展头颅CTA检查、MRA检查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能。此外,对比头颅CTA和头颅MRA诊断不同分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结果:DAS检查结果显示确诊动脉瘤患者48例,共检出动脉瘤74个,CTA检出动脉瘤65个,MRA检出动脉瘤51个,CTA动脉瘤检出率高于MRA检出率(均P<0.05)。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94.20%(65/69)、60.00%(3/5)、91.89%(68/74),均高于MRA的82.26%(51/62)、41.67%(5/12)、75.68%(56/74)(均P<0.05)。CTA诊断1级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为13.85%(9/65),高于MRA的7.84%(4/51)(P<0.05)。各种检查方式诊断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对比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均高于MRA,可提高对小直径肿瘤的检出率。然而,MRA具有无辐射、检测费用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临床实际工作中可综合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1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瘤腔内注射凝血酶加加压治疗在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采用20 G穿刺针经皮穿刺,对30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行瘤腔内注射凝血酶封闭治疗同时行加压压迫治疗,凝血酶浓度为200 U/ml,总量均≤500 U,压迫治疗力量以病人能耐受,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为标准,加压时间为24小时。结果:30例患者均1次治疗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瘤腔内注射凝血酶加加压治疗在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中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经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5.
张伟光  朱丹  王来藏  王超  李晨光  王智 《生物磁学》2011,(22):4322-4324,4343
目的:评价大动脉粥样硬4E(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EC—ICbypass)的治疗效果,探讨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例,语言功能障碍8例,单侧肢体轻瘫4例。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术前影像学资料,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根据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的变化,对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TLA病人中,1例术后出现卒中事件,其余35例术后TIA症状消失;语言功能障碍和单侧肢体轻瘫病人术后半年症状均有改善;40例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术后影像学复查均获满意效果。结论: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于LA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6.
梁亮  徐樊  井哓荣  王超  梁秦川  郭恒  孟强  李焕发  张华  高国栋 《生物磁学》2011,(8):1498-1501,1525
目的:探讨长程颅内电极监测及电刺激方法,在感觉运动区皮质发育不良的难治性癫痫外科手术评估中的意义。方法:筛选MRI提示的皮质发育不良区域与重要功能区-感觉运动区位置关系密切的1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且头皮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及PET检查也初步提示癫痫发作与皮质发育不良所在脑区有关,在可疑脑区放置颅内电极,然后进行颅内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及电刺激检测,对癫痫起源位置及功能区定位,明确癫痫发作起源区域与感觉运动功能区的解剖学关系,在定位结果指导下进行切除术。结果:11例中3例位于左侧半球,8例位于右侧半球,11例感觉运动功能区皮质分布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7例癫痫发作起源区域与感觉运动功能区一定范围重叠,其中5例与感觉区重叠,该5例切除了起源区域与发作有关的部分感觉区,2例部分致痫灶与运动区重叠,该2例仅切除了除与发作有关的运动区以外的癫痫起源区域,4例癫痫发作起源区域与感觉运动功能区相对独立,该4例完全切除癫痫发作起源区域;手术后6例患者发作消失,2例患者发作频率减少90%以上,1例癫痫发作控制无效,2例患者发生部分感觉缺失,但对生活无明显影响。结论:在皮质发育不良的癫痫患者中,有较高比例的病人伴有功能区皮层分布的变异,长程颅内电极监测及电刺激能够实现癫痫起源区域及功能区精确定位,明确功能区变异情况,对于指导病灶切除,避免损伤功能区皮质,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7.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有无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3例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死亡率为8.3%,平均手术时间156.7±56.7min,平均阻断时间98.5±32.7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间56.1±20.7min,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6.2±3.8d,术后平均总计住院时间25.4±7.3d;术后6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死亡,其余30例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施行早期外科治疗,术前快速准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探讨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5例,在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3天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并3D重建和颅脑CT平扫.首次DSA结果阴性者于2-8周行二次全脑血管造影.结果:115例中83例共发现颅内动脉瘤87个,9例为脑血管畸形、Moyamoya病等,23例首次造影阴性.但23颅脑CT显示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局限于一个脑池或脑叶内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颅脑CT阴性1例.二次造影后在16例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发现动脉瘤3例.结论:二次造影对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对于首次造影高度怀疑动脉瘤的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二次造影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两种治疗方法对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20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进行分析对照,其中开颅动脉瘤夹闭患者125例,介入栓塞患者81例,另取正常组4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即有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术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增高(P<0.01)。患者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组中的介入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小于手术夹闭组(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前既有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两种治疗手段对术前即出现的认知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并且可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加重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而介入栓塞术在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及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方面都优于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12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013年3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31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及时发现脑动脉瘤,及时进行脑血管内介入手术治疗和有效护理可明显降低死亡率。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行脑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恢复快、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