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4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2337篇
  2024年   44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87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312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408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445篇
  2005年   431篇
  2004年   452篇
  2003年   548篇
  2002年   556篇
  2001年   443篇
  2000年   417篇
  1999年   379篇
  1998年   362篇
  1997年   469篇
  1996年   417篇
  1995年   477篇
  1994年   428篇
  1993年   405篇
  1992年   366篇
  1991年   329篇
  1990年   285篇
  1989年   276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目的】柑橘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是柑橘重要害虫,本研究拟建立一种快速鉴别柑橘潜叶蛾蛹及成虫性别的简易方法。【方法】利用体视显微镜观察、拍照记录柑橘潜叶蛾蛹和成虫的腹部末端形态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待蛹羽化后进行解剖验证结果。【结果】与柑橘潜叶蛾雄蛹相比,雌蛹的第7腹节下缘分界线不明显,生殖孔和肛门分别在第8腹节和第10腹节,而雄蛹的第7腹节下缘分界线明显,生殖孔在第9腹节,肛门在第10腹节。柑橘潜叶蛾雌成虫腹部末端呈圆筒形,而雄成虫腹部末端相对尖细;轻轻按压成虫腹部,雌蛾在末端伸出部分的两侧有黑斑,而雄蛾在末端伸出部分的两侧没有黑斑,但有一对长毛簇,在伸出的同时散开。该方法能快速鉴别柑橘潜叶蛾蛹及成虫的性别,其准确率为100%。【结论】通过比较柑橘潜叶蛾雌雄蛹生殖孔及肛门的位置,可以准确区分雌雄蛹;轻压并观察雌雄成虫腹部伸出末端黑斑或长毛簇的有无可有效区分成虫性别。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卵黄原蛋白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 VgR)在番茄潜叶蛾Tutaabsoluta生殖发育过程中的功能,为潜叶类害虫的绿色防控提供候选靶标。【方法】基于番茄潜叶蛾转录组数据,采用RT-PCR扩增TaVgR基因cDNA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通过RT-qPCR分析TaVgR在番茄潜叶蛾不同发育阶段(1-4龄幼虫、1-7日龄雌蛹和雌成虫)和雌成虫不同组织(头、体壁、前肠、中肠、后肠、卵巢、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模式;进一步利用RNAi抑制番茄潜叶蛾雌蛹体内TaVgR的表达,并观测沉默TaVgR基因后番茄潜叶蛾卵巢发育及繁殖力的变化。【结果】克隆获得番茄潜叶蛾TaVgRcDNA(GenBank登录号: MZ682118)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序列长5 496 bp,编码1 831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分子量约为206 kD,等电点为5.17,信号肽包含N-端前18个氨基酸残基,并具有典型LDLR家族蛋白保守功能域。RT-qPCR结果显示,TaVgR转录水平随着番茄潜叶蛾龄期的增加逐渐上升,雌成虫羽化后达到最高水平;TaVgR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的卵巢中表达量最高。TaVgR RNAi对初期雌蛹中TaVgR的表达抑制率为62.04%~72.55%,导致卵黄蛋白在卵巢中的沉积受阻,卵巢管和卵粒长度缩短,成虫10日单雌总产卵量及后代卵孵化率降低,最终引起番茄潜叶蛾繁殖力下降。【结论】TaVgR基因在番茄潜叶蛾雌成虫和卵巢中高表达,且沉默该基因严重阻碍其卵巢发育和降低繁殖力。本研究为开发以VgR基因作为靶标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新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3.
高、低氮浓度对2株真眼点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浓度对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的2株高产油微藻大真眼点藻(Eustigmatos magnus,EM)和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EP)的细胞形态、生长、总脂含量、脂质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高氮(18.0 mmol/L NO3?-N)和低氮(3.6 mmol/L NO3?-N)浓度培养微藻。【结果】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大真眼点藻(E. magnus)和波氏真眼点藻(E. polyphem)营养细胞具有1个周生的裂叶状叶绿体,细胞质中有液泡,内含能够振动的颗粒物,以及一个较为明显的红色色素体;生殖方式通过形成2个D形或4个四角形的似亲孢子;随着培养周期的延伸和营养盐的消耗,细胞中油体逐步形成,其数量不断增加,体积不断增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氮浓度对2种微藻的总脂积累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生物质浓度分别为9.0 g/L和8.5 g/L,均低于高氮浓度下的生物质浓度。而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的含量以及总脂、中性脂与总脂肪酸的单位体积产率均明显高于高氮浓度组,其最高值分别为:59.10%、51.90%、46.95%和0.28、0.24、0.22 g/(L·d) (EM);64.20%、56.80%、50.01%和0.32、0.28、0.25 g/(L·d) (EP)。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微藻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四者的总含量(占总脂肪酸)分别达到85.83%和85.48%,其中棕榈油酸的含量最高。【结论】低氮浓度胁迫有利于大真眼点藻和波氏真眼点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两种微藻均为适合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脂生产藻株。  相似文献   
994.
2012年9月,在中国南沙群岛渚碧礁采集到猪齿鱼属标本1尾,经鉴定为中国新纪录种——腰纹猪齿鱼(Choerodon zosterophorus)。本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吻稍突出;背鳍ⅩⅢ-6;臀鳍Ⅲ-10;体被中大圆鳞,侧线完全,侧线鳞片27;从最后几个背鳍鳍棘基部下侧至胸鳍基部上侧之间有1条较宽白带;背侧有1较大黑色斑点,白斑背鳍后端处腹鳍位置上背部也有1较大黑点,通常在白斑处以黑色边缘线形式向前腹端延伸至腹部后侧;成体尾鳍为灰色。  相似文献   
995.
石磺科3种贝类皮肤显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对石磺科(Onchidiidae)3个属的代表物种: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和里氏拟石磺(Paraoncidium reevesii)的皮肤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参数测量比较。结果表明,3种石磺的皮肤虽然厚度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均由角质膜、表皮和真皮构成。角质膜是一层覆盖于表皮角质层上的蛋白质薄膜;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包括角质层、颗粒层和生发层;真皮包括疏松层和致密层,疏松层中嵌有颗粒腺和黏液腺两种腺体。3种石磺的皮肤厚度、各组织相对厚度及腺体数量等均存在差异。将结构差异与石磺的栖息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到:陆栖为主的瘤背石磺皮肤表皮角质化程度高,颗粒腺发达;以水栖为主的里氏拟石磺表皮角质化程度相对低,黏液腺发达;而水陆两栖的平疣桑椹石磺,皮肤角质化程度介于前述二者之间,颗粒腺与黏液腺均不发达。研究结果体现了三者不同的生态适应特征,也为深入探讨海洋无脊椎动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中国虫草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一个寄生鳞翅目幼虫的虫草标本Dxhir140901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形态学比较和基于ITS1-5.8S-ITS2rDNA的系统发育与进化网络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形态学观察:标本的分离菌株形态显示其为典型的被毛孢属真菌,具有两型产孢结构:A型产孢细胞柱状,(1.8?6.3) μm×1.8 μm;B型产孢细胞锥形,基部柱状,向上逐渐变细无明显颈部,基部宽3?3.8 μm,长21?63 μm,颈部宽1.8?2.0 μm,菌丝末端可直接形成产孢细胞;孢子橘瓣形或卵形,(8.1?10.8) μm×(2.7?5.4) μm,具粘液,黏液层厚1.8?2.7 μm。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与巨针线形虫草Ophiocordyceps macroacicularis聚为一支,支持率为98%,进化网络分析也支持上述结果。【结论】通过与O. macroacicularis的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Dxhir140901及其分离株Gzuifr-hir140901为巨针线形虫草Ophiocordyceps macroacicularis S. Ban, T. Sakane & Nakagiri的无性阶段,该种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97.
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自主降解以实现细胞内物质循环利用的过程,在昆虫细胞分化和个体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鳞翅目昆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会通过自噬和凋亡完成蜕变重建过程,是研究自噬机制的模式生物。自噬相关蛋白Atg8是哺乳动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的同系物,是自噬相关蛋白的核心蛋白家族,对自噬小体形成、膜的延伸、特定物质识别等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就鳞翅目昆虫Atg8在自噬信号通路中的作用、Atg8结构特点、Atg8表达分布及Atg8-PE/Atg8水平与自噬活性关系进行了综述。Atg8-PE是自噬信号通路中两个类泛素结合系统之一,在自噬中起着关键作用。序列分析表明,鳞翅目昆虫Atg8与其他真核生物同源蛋白的整体结构相似,尤其与其他昆虫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一致,体现了Atg8的高度保守性。鳞翅目昆虫发育不同阶段,Atg8在中肠、唾液腺、卵巢、脂肪体、丝腺等器官中的表达分布各不相同。并且,Atg8在核质中分布也存在差异,Atg8在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穿梭可能存在蛹化前阶段的某些细胞中。通过检测Atg8-PE在细胞内的表达水平或Atg8含量的变化,可以评价细胞自噬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998.
【目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我国玉米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亚洲玉米螟越冬特性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对于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东昌府、曲阜、商河、滨城区、即墨和栖霞地区玉米秸秆和穗轴进行剖查,统计越冬幼虫虫量和位置分布。并将幼虫带回济南放于室外待其化蛹,统计化蛹时间及存活率。【结果】山东省6个地区2007年春季玉米秸秆和穗轴中亚洲玉米螟平均越冬虫量分别为41.80头/百秆和19.91头/百穗,其中在玉米秸秆中越冬虫量占总量的67.30%。越冬幼虫在玉米秸秆上、中和下部比例分别为21.18%、38.80%和40.02%。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化蛹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为5月27日、6月5日和6月21日,预测越冬代羽化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分别为6月8日、6月17日和7月1日。【结论】应重视对亚洲玉米螟越冬虫源的控制,及时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第一代幼虫应该在6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应该在7月中旬防治。  相似文献   
999.
印象初  叶保华  党琰 《昆虫学报》2015,58(3):335-340
记述了中国台湾尼蝗属 Niitakacris Tinkham, 1936 的3新种。新种阿里山尼蝗 Niitakacris arishanensis sp. nov.后足股节内侧非红色和雄性尾须基部的最大宽度为端部宽度的4倍,可与本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新种夏氏尼蝗 Niitakacris xiai sp. nov.与红胫尼蝗 N. rosaceanum 和台湾尼蝗 Niitakacris taiwanensis sp. nov.近似,不同之处为中胸腹板中隔的长度大于最狭处,前翅不到达腹部第1节背板后缘。新种台湾尼蝗 Niitakacris taiwanensis sp. nov.与红胫尼蝗 N. rosaceanum 近似, 不同之处为复眼较小,纵径为眼下沟长的1.4 倍;两尾片分开;肛上板基部纵沟较短,不到达中部,沟端圆,不尖。列出了尼蝗属全部5个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法氏柴胡宽蛾Depressaria falkovitshi Lvovsky为三岛柴胡的一种优势害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柴胡的叶片、茎尖、花序,幼虫龄期的确定可以为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通过测量法氏柴胡宽蛾幼虫头壳宽度和体长,根据所测数据的频次分布及Dyar定律推测出法氏柴胡宽蛾幼虫的虫龄数。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线性回归分析验证分龄的合理性。【结果】研究表明,法氏柴胡宽蛾的幼虫期共分为5龄,1~5龄幼虫的头壳宽度(mm)分别为0.163±0.006,0.262±0.012,0.437±0.025,0.690±0.038,1.116±0.051。幼虫头壳宽度(y)与虫龄(x)的回归方程为y=0.101e~(0.4815x),R~2=0.9998。【结论】头壳宽度适宜于法氏柴胡宽蛾幼虫期的分龄,而体长由于变异大不宜用作幼虫龄期的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