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刘淑明  孙丙寅  郭军战 《生态学报》2008,28(7):3221-3227
通过在杜仲林地种植白三叶草、覆膜和覆秸秆,研究了地面覆盖对8a生皮叶两用杜仲林冠层光能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面种植白三叶草、覆膜、覆秸秆和不覆盖条件下,林冠中部的总辐射分别比林冠表面降低了18.8%、20.0%、17.1%、17 1%;在林冠层,不同地面覆盖的林冠下表面接受的地面反射辐射差异较大,种植白三叶草、覆膜和覆秸秆的林冠下表面接收的反射辐射分别较地面无覆盖的高42.8%、56.4%和8.1%,且林冠中部接受的地面反射辐射明显低于林冠下表面;种植白三叶草、覆膜和覆秸秆的林冠中部的净辐射能分别较地面无覆盖的高14.4%、18.5%和5.6%.不同覆盖处理的冠层净辐射垂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在冠层范围内,净辐射能随高度升高呈指数规律增大.  相似文献   
92.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选取2、5、8、34 a和57 a的不同年限人工固沙植被区为研究样地,以流动沙地为对照,利用陷阱诱捕法调查了不同样地地面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对植被演替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此次调查共获得地面节肢动物15685头,隶属于15目40科44个类群。随固沙年限的增加,地面节肢动物优势类群数基本无变化,常见类群数和稀有类群数分别增加了0.5—2.5倍和0.25—2.75倍;捕食性、植食性和杂食性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均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0.5—3倍、0.2—4.2倍和0.3—1.67倍。(2)地面节肢动物总个体数表现为8 a和57 a固沙植被区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分别是流沙地的3.85倍和3.03倍;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57 a和34 a固沙植被区显著高于其他年限固沙植被区(P<0.05),且57 a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34 a固沙植被区(P<0.05)。(3)草本植物密度、土壤有机碳和灌木高度是影响固沙植被区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布的主要因子,解释率分别为48.1...  相似文献   
93.
基于欧氏距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构建与实例验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世琦 《生态学报》2017,37(11):3840-3848
基于欧氏距离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体系,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评价函数、评价等级、目标系统、零系统与评价指标框架。选取宁夏吴忠市2000—2012年数据开展了实例验证,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范围是[0.65,0.70],呈现平缓上升趋势,呈现中持续发展状态。评价结果基本反映了农业系统情况,表明基于欧氏距离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的创新性与优势表现在:一是具有可靠的方法论;二是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引入目标系统与零系统概念,建立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参照系,提升了评价的可控性;三是数学函数中隐含了指标权重,回避专家打分法引起的误差或错误,也回避了由于指标增减中指标权重不得不重新赋值的专家打分法缺陷;四是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采用函数模型转换,把欧氏距离转换成百分数值一方面易理解,另一方面不同系统的指数值能够进行相互比较。宁夏吴忠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氮肥施用量高、秸秆还田率低、复合肥或专用肥比例低、保护性农作技术推广不够、土壤有机质低以及农村人均收入偏低等。  相似文献   
94.
红外相机安放于地面和林冠层对野生动物监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研究中日趋普及, 逐渐成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手段。过去的监测常局限于地面, 而针对林冠层的监测较少, 这对野生动物的多样性评估影响尚未可知。为此, 本研究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碧罗雪山南段, 将20台红外相机分别拍摄地面层(0.5-1.5 m)和林冠层(5-10 m)配对比较, 累计拍摄2,319个有效相机日, 平均每对相机同步进行112.5 d的监测。监测期间共拍摄到44种野生动物(不包括鼠形啮齿类), 其中兽类20种, 鸟类24种; 冠层和地面红外相机监测的物种相似度为29.54%; 15种动物仅拍摄于林冠层, 16种动物仅拍摄于地面, 13种动物拍摄于两个林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层监测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林冠层与地面层监测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同林层红外相机的监测手段也能用于研究野生动物的空间选择和生态位分化。红外相机监测中根据目标物种的习性在相应的林层设置相机能提高物种发现率; 为全面掌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的多样性, 红外相机监测需要兼顾不同林层这一点需要在监测规范中明细。  相似文献   
95.
地面覆盖和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降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河南省西部丘陵旱耕地上,研究了保水剂(0、45、60 kg·hm-2)、秸秆覆盖(3000和6000 kg·hm-2)和地膜覆盖(<0.005 mm)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和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均能促进冬小麦生长,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冬小麦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特别是保水剂与秸秆覆盖、保水剂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相比,不同措施使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提高0.1%~6.5%,拔节期前地膜覆盖处理保墒效果最佳,拔节期后保水剂处理保墒效果较佳,扬花期和灌浆期墒情最差.不同措施使冬小麦产量比对照提高2.6%~20.1%,并以秸秆覆盖+保水剂处理最佳,增产14.2%~20.1%;其次为地膜+保水剂处理,平均增产11.9%.不同措施降水利用效率存在相同趋势,比对照提高0.4~3.2 kg·mm-1·hm-2.表明地面覆盖和保水剂的应用改善了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和养分状况,提高了降水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冬小麦分蘖,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96.
浙江金华市区地面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金华市区地面苔藓植物共计有26科、68属、132种。计测了30个样点中主要苔藓植物的盖度和7种环境指标,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作出了反映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关系的双向排序图,并讨论了主要的地面苔藓植物的生态分布特点。依据环境因子与前两个排序轴的相关系数大小,发现影响本地区地面生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林冠层郁闭度、土壤水分、交通频度、草本层盖度、土层厚度和土层松散程度。  相似文献   
97.
对2002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Ⅱ卷)生物学试卷抽样试卷分析结果显示,今年生物学试题对内蒙古地区考生总体难度属中等略偏容容易,其中第21题难度适中,第22题难度最小。试题区分度也以第21题最佳。各试题得分均值都超过每题赋分值的1/2,且试题满分率均明显高于零分率。  相似文献   
98.
对 2 0 0 2年普通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 卷 )生物学试卷抽样试卷分析结果显示 ,今年生物学试题对内蒙古地区考生总体难度属中等略偏容易 ,其中第 2 1题难度适中 ,第 2 2题难度最小。试题区分度也以第 2 1题最佳。各试题得分均值都超过每题赋分值的 1 / 2 ,且试题满分率均明显高于零分率。  相似文献   
99.
福建三明船帆洞旧石器遗址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船帆洞旧石器遗址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在下文化层发现一处人工石铺地面遗存。出土石制品 30 0余件 ,同层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包括巨貘、中国犀和鬣狗 3个绝灭种 ,其年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上文化层出土物以打制石器与磨制骨、角器共存为主要文化特征 ,其时代应晚于下文化层 ,可能仍属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100.
零磁空间对金黄仓鼠脑中几种神经递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饲养在近零磁空间(MFFS)不同时间的金黄仓鼠大脑皮层、基底核和小脑中氨基酸类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glycine)及牛磺酸(taurine)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正常地磁环境下饲养的动物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几种递质在皮层中的含量变化不明显,在一个月后,基底核和小脑中GABA含量逐渐降低,而小脑中一个月后tau的含量却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这些递质的含量变化情况与某些神经疾病患者相应脑区这几种递质的变化表现出类似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