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通过访问调查,对陕西凤县林麝家庭养殖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1年是凤县林麝养殖的发展缓慢期,2002~2005年是快速发展期。2005年底,该县有林麝养殖户40家,存栏数为447头。大多数家庭林麝养殖规模小,近一半(47.5%)养殖户的存栏数不超过5头,大多数养殖户(65%)的存栏数低于10头。圈养林麝具偏雄性死亡特征,主要在5月繁殖,每胎产仔1.6±0.5只,双胎率为62.2%,雌雄比为0.946∶1。目前,所有养殖户养殖林麝的主要目的是销售种源,绝大多数养殖户对林麝养殖前景看好,并将扩大养殖规模。对林麝家庭养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2.
2001~2013年,采用样线法和定点观察法对陕西省榆林地区鸟类进行了调查,并与1958~1980年鸟类资源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01~2013年共记录鸟类243种,隶属于18目53科;较1958~1980年调查结果(148种,隶属于17目47科)增加95种。其中,新增加了陕西省鸟类新纪录3种。从动物地理区划来看,古北界增加了75种,东洋界增加了10种,广布种增加了18种;从居留型情况来看,留鸟增加了26种,夏候鸟增加了20种,冬候鸟增加了16种,旅鸟增加了31种。同时,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变化下,陕西榆林地区鸟类组成、区系和生态分布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3.
陕西宁强选将坪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的碎屑白云岩中产出大量磷酸盐化三维立体保存的Sinotubulites化石,这为埃迪卡拉纪末期生物的演化及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文中通过对Si-notubulites的形态结构、纹饰特征、保存特征等方面的观察研究,认为Sinotubulites管体外壁上不规则的褶皱状纹饰是变形过程中展现出的各种形态,而不是管体固有的纹饰形态特征。并且根据管体内外层管壁的不同形态学特征以及在原始生态条件下弯曲生长的管体,将Sinotubulites解释为表栖平躺生物。Sinotubulites可能具有一定的蠕动能力,而不规则褶皱状外壁在变形过程中可以产生微弱的蠕动力,使得管体对自身的位置得以调整。  相似文献   
104.
陕西延安万花山枣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3月和11月分别选取陕西延安万花山不同林龄枣园,对枣园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两次共采集40个土壤样品,通过手拣方法、干漏斗法和湿漏斗法获得463只土壤动物,隶属于3门7纲18目,其中鞘翅目9科。结果表明,弹尾目、蜱螨目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膜翅目蚁科、鞘翅目幼虫、鞘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石蜈蚣科、正蚓目、柄眼目为常见类群。通过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2号样地(树龄7年)的优势度指数较小,而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较高,其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多于1号样地(树龄5年)。  相似文献   
105.
陕西凤县熊家山界河街组早石炭世牙形刺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王成源 《古生物学报》2005,44(3):358-375
首次描述并图示了位于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之间的秦岭山脉中的早石炭世杜内阶上部的牙形刺。这一牙形刺动物群与欧洲杜内阶的牙形刺动物群非常相似。文中描述了两个新种:Pseudopolygnathusnodosussp.nov.和Pseudopolygnathusparamultistriatussp.nov.  相似文献   
106.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蒙古荚蒾的叶片表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对比欧洲荚蒾,对其叶片结构的分化、气孔器与表皮毛、腺毛的密度和分布、角质层及蜡质纹饰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与生态适应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蒙古荚蒾落叶迟,且抗寒、抗旱、耐阴,叶片对灰尘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城市园林美化和抗污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黄土区降水降尘输入农田土壤中的氮素评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人类活动引起大气活性氮的急剧增加,大气氮沉降亦明显增加,由此引发的各生态系统的响应也逐渐表现出来.研究黄土区氮沉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与平衡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同时为农民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为研究氮沉降的环境生态效应和生物有效性提供科学支撑.用APS-2A型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对陕西杨凌和洛川地区2006~2007年的降水降尘输入氮总量、月动态变化及各形态N的贡献率进行了监测与分析.结果显示杨凌点2006年总降雨量为507.8 mm,总N沉降通量为20.6 kg/(hm2·a),其中N湿沉降通量为19.1 kg/(hm2·a),占93%;降尘输入的N通量为1.5 kg/(hm2·a),占7%.总N沉降通量中NO-3-N为7.3 kg/(hm2·a),占36%.洛川点2006年6月~2007年5月总降雨量为579.5 mm,总N沉降通量为12.7 kg/(hm2·a),其中N湿沉降通量为11.4 kg/(hm2·a),占90%;降尘输入N的通量为1.2 kg/(hm2·a),占10% .总N沉降通量中NO-3-N为8.7kg/(hm2·a),占69%.两个点N沉降通量和氮素形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活性N主要来自人为活动,即农业生产排放的活性N.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N-cadherin在人类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81例卵巢癌患者肿瘤组织中N-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N-cadherin在卵巢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配对的转移灶(P=0.018);卵巢癌组织中N-cadherin的表达与患者FIGO分期(P=0.034)、组织学类型(P0.001)、肿瘤分级(P=0.004)均显著相关。结论:N-cadherin高表达更多见于进展期(FIGOⅡ-Ⅳ)卵巢癌、高级别浆液性癌及高级别卵巢癌,可能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呈正相关,对判断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9.
陕西子洲县中侏罗统延安组砂岩中,同一地点共厚约1.7 m的5个层面发现4种食肉类恐龙足迹,自上而下分别为:1)第5层面大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王氏子洲足迹(新遗迹属、新遗迹种)Zizhoupus wangi ichnogen.et ichnosp.nov.;2)第4和第3层面中型三趾型足迹,实雷龙足迹科龙尾峁张北足迹(新遗迹种)Changpeipus longweimaoensis inchnosp.nov.;3)第2层面小型三趾或四趾型足迹,虚骨龙类小理河陕西足迹(新遗迹种)Shensipus xiaoliheensis inchnosp.nov.;4)第1层面小型三趾型足迹,虚骨龙类的铜川陕西足迹Shensipus tungchuanensis。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晚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群序列:陕西蓝田的新证据(英文)   总被引:21,自引:18,他引:3  
自 2 0世纪 60年代 ,陕西蓝田地区就以连续的晚新生代地层及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成为研究中国晚新生代哺乳动物与地层划分对比的经典地区之一。李传夔等 ( 1 984)根据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建立了灞河期 ,并与欧洲的Vallesian期对比。邱占祥等( 1 990 ,1 995)认为化石证据不充分 ,而将其与保德期合并。近年来 ,黄土高原三趾马红粘土大量的年代学资料表明 ,红粘土沉积最早可能开始于约 8Ma前。因此 ,狭义的保德期可能只代表了晚中新世晚期 ,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分期的再划分问题又重新被提出。自 1 997年以来 ,我们课题组在蓝田地区共发现 52个化石地点 ,其中的 2 6个含有哺乳动物化石 ,大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共计 1 666件。经过详细野外地层测量 ,绘制了综合地层剖面 ,并将主要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地点对比标定到综合地层剖面上。经过对各门类化石的初步研究 ,以及对已有化石材料的初步修订 ,到目前为止 ,陕西蓝田灞河组共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 45种 ,蓝田组 2 0种。新的化石证据表明 ,灞河组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完全不同于典型意义上的保德三趾马动物群。大哺乳动物化石以灞河三趾马与贾氏三趾马为代表 ,牛科化石组合在种级甚至属级上有明显的区别。大量的陕西转角羚羊 ,小型的Protoryx、Dorcadoryx以及G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