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2007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和影响防护林的主导环境因子,对三峡库区的森林立地进行分类,并通过选取水源涵养量、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3个指标,利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对库区现有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4种防护林类型进行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 2007年,三峡库区森林立地可划分为40种类型;空间配置优化后,研究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为32.55%、29.43%、34.95%和3.07%.与优化前相比,优化后针叶林和灌木林的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8.79%和28.55%,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分别增加了10.23%和27.11%.通过防护林类型的空间优化,三峡库区整体的水源涵养能力、生物量和林分生产力分别增加14.09×108 m3、0.35×108 t和1.08×106 t.  相似文献   
22.
濒危植物长叶榧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借助随机扩增多态DNA方法,分析了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长叶榧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12个随机引物在9个长叶榧自然群体180个样品中可检测到180个可重复位点,其中多态位点119个.长叶榧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66.11%,Shannon信息指数(,)为0.3087,Nei指数(h)为0.2015;而群体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P、I和h分别平均为23.76%、0.1221和0.0813.AMOVA分子变异显示,42.57%变异来源于群体内,57.43%变异来源于群体间,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5965,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长叶榧群体间的基因流很低,为0.3382.瓶颈效应、群体隔离和群体间基因流低等因素都加剧了长叶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9个长叶榧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630.通过UPGMA进行聚类,可将9个长叶榧群体分为浙江和福建两大类群.建议在迁地保护时应尽量避免在群体之间实施种质迁移.  相似文献   
23.
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通过底拖网作业收集鱼类标本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鱼类种数进行了调查,并走访当地鱼市进行实地调查.共记录到保护区及其邻近水域的鱼类14目41科57种,其中55种为硬骨鱼类,占总数的96.49%,另有2种软骨鱼类,占总数的3.51%.有41种为暖水性鱼类,占总数的71.93%.生态类型中底层鱼类共37种,占总数64.91%.区系特征以北太平洋和印度太平洋区系为主.掠夺性获取和开发以及环境污染是目前这一水域鱼类资源面临的最大威胁,针对以上威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4.
厦门东南沿海地区防护林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厦门市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条件及其在本岛功能区划分上的特殊地位,针对该区域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护林建设的思路和对策,并对其营造技术和树种选择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5.
本文利用NOAA/AVHRR卫星资料分析了章古台地区不同生境的反射率及地表温度,并研究了防护林体系对辐射平衡和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沙造林可使辐射平衡由占总辐射的46%提高到57%,白天地面有效辐射由占总辐射的35%减小到29%,表面温度日较差由13.0—14.0℃减小到2.0—3.5℃。  相似文献   
26.
农田防护林木材材质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早柳和小青杨的年轮宽度、年轮密度、木材纤维长度和干缩率及其径向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材物理特性受年轮年龄的影响显著,而纤维长度不受年轮宽度影响.综合材质物理特性的径向变异规律,可将旱柳和小青杨整个生长期划分为4个时期:幼林期、速生期、成熟期和更新期,确定了各生长期的年龄值.  相似文献   
27.
白音他拉疏林草场气象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8.
高志义 《生态学杂志》1991,2(4):373-378
本文介绍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概要、建设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从理论上较深入地探讨了林业观念更新的意义及其基础。从而,提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学术概念,以及它同建立区域性人工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并结合“三北”黄土高原昕水河流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丘陵山地条件下,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技术内涵、组成及其生态经济特点。最后,作者提出了由“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践对我国如何建设好其它防护林工程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9.
山东省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农田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等,对山东省2001和2005年农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01和2005年农田防护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分别为95.83亿元和124.97亿元,各项生态服务指标的价值顺序为保育土壤>作物增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供氧>净化空气;生态服务的总价值年均增加7.29亿元,其中保育土壤的价值增加最大为3.23亿元,其余依次是作物增产、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产品、固碳供氧、净化空气,增加价值分别为2.19、1.25、0.56、0.05、0.01亿元。因此,农田防护林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巨大的,应该尽快建立生态服务市场补偿机制和完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促进农田防护林从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  相似文献   
30.
科尔沁沙地南缘樟子松人工林地下水埋深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2005年5-10月,在未经过度人为干扰(大面积人工造林及农田开发)的大青沟地区(42°52'N,122°55'E)和自20世纪50年代大面积人工造林并相应开发农田的章古台地区(42°43'N,122°22'E)分别选择了樟子松疏林草地和草地(撂荒地)、樟子松衰退后皆伐地(皆伐地)及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人工纯林设置固定标准地,监测了一个生长季的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结果表日月:生长季内地下水埋深呈现出4种类型:平稳型、"V"型、"N"型和"M"型.大青沟地区的疏林草地地下水埋深在生长季变化不大,平均地下水埋深为1.88 m;章古台地区的草地和皆伐地呈现5-7月升高,之后下降;林龄较小(23年)樟子松纯林变化幅度较大,生长季地下水埋深相差4.30 m;林龄较大(33、42、45年)樟子松人工纯林生长季地下水埋深波动变化,且变幅不一.总体上,地下水埋深表现为疏林草地(大青沟地区)<(章古台地区)衰退后皆伐地和草地<林龄较小樟子松人工纯林<林龄较大樟子松人工纯林.上述结果表明,大面积造林及农田开发是造成大青沟与章古台两地地下水埋深差别的主要原因;在章古台地区,不同植被覆盖与林龄也直接影响地下水埋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